【香港】李小龍《猛龍過江》截拳道教學電影&拆解打戲背後的招式思想
在李小龍逝世47年後,這位巨星的影響力依然不斷,他所創立的截拳道一直承傳下去。今天以《猛龍過江》,這套被譽為「截拳道教學電影」的經典,拆解一下李小龍截拳道的招式思想。
時至今日,「李小龍」這個名字已經被人消費得無以復加。無論在那種武術視頻中,都總會有留言寫道「李小龍一腳踢死他啦」、「跟李小龍比完全無水準」云云。
無上限的追捧乃至造神,自然令真正的習武者卻步。但無庸置疑的是,李小龍的電影確實具備著劃時代意義,蓋因片中的演員大多都是真材實學之輩,李小龍亦會用自己的武術思想,親身設計每個動作場景,致使他的電影總會展現出一份與別不同的質感。
在他逝世47年後,【武備志】特意跟大家回顧一下這部被譽為「截拳道教學電影」的《猛龍過江》,既是向李小龍致敬,也是向當時的武術家致敬。
轟動全港的「李小龍電影」第三炮
《猛龍過江》(Way of the Dragon)是李小龍繼《唐山大兄》及《精武門》後,第三部主演的電影。基於前兩次的空前成功,制作方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這回投放更多資金,不僅率隊前往羅馬進行拍攝,更在羅馬鬥獸場(Colosseo)拍攝幾個場景,在當時來說可謂不惜工本。
至於在演員方面,除了一眾老搭檔如苗可秀、劉永、小麒麟外,李小龍亦邀請了全美空手道冠軍Chuck Norris、Robert Wall以及韓國武術家黃仁植參與演出,這在其時以聘用本地龍虎武師為主的香港影圈來說實屬罕見,也足見李小龍所付出的誠意。
結果,他們的努力全然沒有白費。《猛龍過江》在1972年甫一上演就刷新了香港的票房記錄,總收益達530萬元,比《精武門》還要多近100萬,李小龍熱潮可謂第三度轟動全港。

從電影打戲 細看截拳道之道
《猛龍過江》的故事非常簡單(甚至乎可以說沒故事可言),總之就是苗可秀在羅馬的餐廳地皮被發展商盯上,於是她在香港的叔叔就邀請了李小龍前往意大利,協助餐館的華工對抗一眾黑勢力。
《猛龍過江》合共有五場動作戲,每場李小龍都展現了不同武技,例如在第二場的後巷戰中,他就示範了後世爭相模仿的雙節棍。
而與Robert Wall對決一幕,他就先用前踢作虛招,引誘對方趨近以前側踢截擊。再來前踢虛晃,再使出變段高踢。

當然要數整套電影的高潮,還是Chuck Norris跟李小龍之間的最終決戰。在現時遺留的李小龍筆記中可以見到,這場戲是由李小龍本人親自設計,他希望能夠藉此展現出截拳道的實用技巧。所以這一幕其實可以視為李小龍的「截拳道教材」。例如他就多次用上截拳道的後腳踩蹬,去攻擊Chuck Norris膝蓋並阻截他的進逼。
《截拳道之道》內繪制的後腳踩蹬圖,李小龍在書內形容「此種腿擊法清脆有力,也深具威力,常可挫傷對手的膝部,同時又可隨手加上一拳或一腳追擊」。其動作類近於詠春的截腳,法式踢腿術(Savate)的「Chasse Frontal Bas」。而在MMA中,則多以Oblique Kick稱呼。這個動作快速,發力亦相對簡單,但如果位置捕捉得準確,可以令對手的膝蓋嚴重受傷,在比賽中可說是「本少利大」。
在法式踢腿術的比賽中,亦可以經常看到這個技術。除了是作試探用,更可以用以阻截對手推進、配合側步攻擊大腿外內側、攻擊對方踢腳時的支撐腳、甚至作假動作連接高踢。





結語
李小龍離開了47年,全球武術界亦已經發展了47年。重新審視這些招式如何適用於各個場景,是現代武者的責任。而單單用臆測或崇拜的心態去看待李小龍,顯然與他本人的意願相去甚遠。
然而正如文首所述,李小龍能夠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以電影形式將自己的武術思想如實展現出來,單憑這點就已經無負他的一生偉名。至少現時要找一套每招每式都查有實據的武打電影,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謹以本人向李小龍以及那個逝去的年代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