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硕择校分析

2023-05-05 14:47 作者:陈秋实_壹秋ART  | 我要投稿

本次讲座主要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择校的几个基础方面,包括学校的

培养计划、导师研究方向、专业课难度、真题分析、就业导向问题、分数线与录取情况。

院校介绍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

“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

,国家“七五”、“八五”首批重点建设十所大学之一;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京港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成员;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亚洲校园。 学校的

前身是1902年创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8年改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独立设校,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师范大学。1931年、1952年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先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59年,被中央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大学。2002年,成为首批拥有自主设置本科专业审批权的6所高校之一。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名单。 2018年,成为首批可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的20所高校之一。

学院介绍

学院是我国高校首批具有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单位。现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戏剧与影视学、

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学理论、

戏剧与影视学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电影学为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戏剧与影视学位列全国第二,艺术学理论并列全国第四。学院设有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两个全国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建有教育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戏剧与影视文学(原影视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各本科专业均为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坚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院训,学院秉持人文性、综合性、复合性的办学理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个性化和体验性教学环境。学生充分享受国内最全艺术学科“影•视•剧•音•舞•书•画•新媒体”相互交融的艺术氛围。学院倡导人文关怀,鼓励艺术个性,优良学风和深厚传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来此深造。

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大学研究生专业排名中,戏剧与影视学一直位居前列;

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名中,电影学、舞蹈学专业连续多年名列前三名,音乐学、美术学等连续多年名列前四名。学院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培养方案介绍

戏剧与影视学2017年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荣获A+序列。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获评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是我国综合性大学中最早独立设立的影视类专业,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该专业设有全国高校中第一个电影学博士点、第二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学术硕士、艺术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深厚的人文积淀,积极探索复合型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力图为我国影视传媒行业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具有开阔视野与进取精神的高端人才,以适应全球化时代中国影视传媒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专业在人才培养上

理论学习与艺术创作并重

,课程设计以

电影、电视、戏剧为核心,兼顾文学、新闻传播与新媒体,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主攻(主修)方向,以备将来更有针对性地深造与就业。历届毕业生中多数通过

保研、考研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

,其他学生多进入(中央及省市)

影视公司、电视台、报纸、网站、广告公司等各种影视传媒机构,从事编导、记者、管理、营销等工作。

该专业

主干课程

有:电影概论、电视概论、影视语言、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摄像与实践、影视导演、影视编剧、影视剪辑、舞台实践、戏剧作品精读、电视新闻采编、纪录片制作、电视节目制作、大众传播概论、电影批评与研究方法、经典影视片解读、电影创意方法等。

师资介绍

影视传媒系学科享有盛誉,现有在职教师中包括资深教授黄会林先生,计教授13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有教育部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戏剧影视广播专业教指委主任1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高端人才引进1人。业界精英黄建新、霍建起、高群书、邹静之、肖风、陈晓卿等担任兼职教授,台湾著名戏剧导演赖声川、英国著名纪录片作者兼学者布莱恩教授、釜山电影节主席李庸观担任客座教授。

黄会林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首任院长,中国高校第一位电影学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从教六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影视及文化传播专业人才。本科教学近5000人;指导硕士、博士、博士后超过160位,不少已成长为全国各高校教学中坚力量和各领域领军人才。优质研究生课程“中国影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以问卷调查为方式,课程成果——历年调研报告刊载于核心刊物,《银皮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已出版多册。

胡智锋 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学术领域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电视美学研究主要奠基人,中国电视传播艺术研究创建人,著名电视节目策划人。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中国60年影响中国广播电视进程的60位人物”、首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曾任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主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已出版学术专著《电视传播艺术学》《影视文化论稿》《电视美学大纲》等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多次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参与了百余个电视频道、栏目、大型节目的策划和主创工作;担任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大奖、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的评委。曾赴亚、非、欧、澳数十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

于丹 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名文化学者,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

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通过对经典著作通俗易懂的解读,引领大众回归古代先贤提供给世人的生存智慧,其中包括生命价值、人生态度、道德理想、境界情操,将传统文化以现代化的方式呈现,推动传统文化的普及。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展“活化汉字”召集发起“汉字之美”全球青年设计大赛,通过汉字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倡导发起古诗词线上活动,唤醒人们心中的诗意。代表性著作《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多次再版,国内累计销量达600余万册,并被译为28个语种文字,32个版本在全球发行,海外销量已近40万册。

周星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级重点教学试验示范中心“传媒与艺术实验中心”主任,北师大重点实验室“数字艺术实验室”主任, 北师大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 校学位委员暨艺术学学位委员会主席。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执行副主任。

主要专业方向:影视史论,影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艺术教育理论等。

担任课程主要有:影视文化研究(博士),影视现状研究(博士、硕士),影视文化与批评(博士、硕士),影视史论(硕士),艺术学理论(硕士),中国电影史(本科),世界影视思潮(本科)等。指导学生情况:到2006年为止,已经指导毕业博士12人,指导毕业硕士47人,指导出站博士后4人。

王宜文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影像认知研创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影视史论、影像认知、中外电影比较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持“影像思维特性与认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背景下电影视听元素结合效果研究”、“神经电影学理论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等国家社科、教育部及北京市人文社科等基金项目。撰写及编著《20世纪前半期中外电影比较研究》等著作,在国内最早引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研究电影接受效果。主要荣誉与社会兼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文宣系统四个一批优秀人才、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话剧传承基地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北京影视艺术学会副会长,曾担任国务院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戏剧与影视学)等。

张同道 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同道教授目前

主要研究方向为纪录电影、电视传播与受众调查,

曾主持大型受众调查5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艺术科学课题与教育部、北京市课题4项:电视栏目文化研究、电视受众收视模式与收视行为研究、中国电视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世界纪录片大师研究等。曾于1999年获安徽图书奖、2000年获第7届霍英东青年基金奖。业余从事电视纪录片创作,主要作品有《沙湖画人》(1999年)、《居委会》(2000年,入选第14届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电影节)、《经典纪录》(16集,2002年)。

陈晓云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首届文学(电影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先后执教于浙江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评审及鉴定专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艺术学影视学分委会专家委员。

张智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

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新闻史学会视听传播研究会副理事长、全球修辞学会视听传播学会副会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等项目评审专家。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影视卷影视编剧分支主编。

主要从事视听节目创意与制作、电视与新媒体、网络影视、影视创意与编剧、影视文化与批评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项目、国家广电总局项目、北京社科基金项目等。出版《影视文化传播》《电视剧类型》《电视剧叙事艺术研究》《网络时代电视剧产业研究》《多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及其价值取向》《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初探》《网络时代中国电影表现方法与电影产业发展》《宋代笔记小说与戏剧影视》等专著16部、合著3部,参与制作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多个。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现代传播》《艺术评论》《当代电影》《中国电视》《艺术百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80多篇。

史可扬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先后毕业及任教于内蒙古大学哲学系、 南开大学哲学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现为影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方向为影视美学与批评、影视文化学、美学与艺术史论。

主要著作:《影视美学教程》《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美学精神:影视的诗意探寻》《影视传播学》《影视文化学》《影视批评方法论》《中国电影批评现状与对策研究》《电视栏目和频道辨析》《经典影视文献引论》《艺术概论》及《中国电影论辩》(二人合著)、《中国艺术传统》(副主编)等。在《文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学术研究》《人文杂志》《齐鲁学刊》《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现代传播》《戏剧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院学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

路春艳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电影文化研究。

学术研究情况:2006年-2010年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电影与都市文化研究,最终研究成果获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 主要学术成果: 著作《中国电影中的城市想象与文化表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近两年来主要学术论文:《城市电影:关于城市的想象与记忆》,《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2期《影像中的记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中的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5期《影像世界的潜质与可能》,《当代电影》2009年7期,《电视电影的尊严与诚意》,《当代电影》2010年7期 。

田卉群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影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系主任。

主研影视创作与文化批评,讲授世界经典影视片分析Ⅰ、Ⅱ、 世界文化史、影视编剧、影视前后期制作

,主要著述:《经典影片读解教程》(200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探寻:中国电影本土化与类型化之路》、《那个洞是哪里来的:试论中国电影困境的形成及发展战略》。主要创作作品: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五》(将于2015年年初播出)、电影《唐卡》编剧(影片获邀戛纳、上海、北京等国际电影节、巴黎中国电影节展映)、剧本《司徒雷登》(获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奖)、科幻电影剧本《灰色星球》(获2008年国家广电总局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奖)、电视连续剧剧本《铁血黑金》(2013年广电总局立项)、小说《金手指》第二作者、29集电视连续剧《金手指》第二编剧 。2008年被评为北师大“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主要社会工作:第8、9、1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秘书长,第17、18、19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评委,北京市电影审查中心专家审委,北京市文创基金评审专家、海淀区文创基金评审专家。

张燕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教学研究方向:电影史论与产业研究、亚洲电影研究、港澳台电影研究;

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兼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电影局专家审委,北京广电局专家审委,中国电影博物馆特邀专家。曾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21-22届秘书长、第23-24届评委会主席。在理论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香港电影史研究》《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映画:香港制造》以及合著《入世后中国电影产业检视——一个全球化的视角》《镜像.互文——电影与戏剧发展新观察》《镜像之鉴——中韩电影叙事和观众比较研究》等,主编出版《大学影视鉴赏》《影视欣赏》《影视概论教程》等教材,主编《亚洲电影蓝皮书》系列(2015/2016/2017/2018/2019-2020)等10本影视类图书。 【更多导师可在官网查看:http://www.art.bnu.edu.cn/zysz/yscmx/index.htm 】

考试介绍

招生情况

2022(上岸11人)

2021(上岸14人)

2020(上岸16人)

招生简章

参考书目

真题解析

专业一:719 影视史论

一、名词解释(6*5) 1.桃李劫 2.台湾新电影 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4.悬疑类型电视剧 5.电视纪录片 6.电视综艺节目 二、简答(15*4) 1.简述香港新浪潮 2.韩国电影寄生虫的创造特点与影响 3. 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人物塑造和视听艺术 4. 结合相关案例谈中国谈话节目的发展变化  三、论述(30*2) 1.新世纪以来的电影格局发展变化特点/特征 2.论述主旋律电视剧 难度评级:★★★★ 总体而言北师大学硕今年719戏剧与影视学的考题当中

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出的较为基础

,这证明老师们非常注重考察大家的基础。

论述题出的颇有难度

,也给了大家

较大的自由

回答这道题目,侧面也证明老师想考察同学们能否对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思考,除了死记硬背,能不能横纵对比学习,摆脱模式化。

专业二:824 影视实务

一、名词解释(8*5) 1、第七艺术宣言 2、无缝剪辑 3、电影眼睛 4、跨媒介叙事 5、粉丝文化 二、简答(20*3) 1、简述巴赞完整电影的神话 2、简述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电影的流变脉络 3、疫情以来影视行业的新变化与未来发展 三、创作(50分) 材料:失德艺人对青少年危害写(根据材料任选其一进行创作) 1. 微电影剧本 2. 电视节目策划 (有题目/特色定位/节目内容/节目形式) 3. 学术评论 难度评级:★★★★ 总体而言北师大学硕今年824影视实务的考题并没有太出乎意料的题目,题型没有变化,但是分值上有变化,将

简答和名解的分值拉高了

,最后一题的分值拉低了,这证明老师们更加注重考察大家的

基础

学得如何了。

备考建议

1.

基础

一定要打好,

中外电影史,中外电影理论,视听语言基础,广电基础,影视专题

是一定要在打基础的时间段掌握的,要不然无法应对两个专业的题目。 2.影视行业在

近两年的热点

需要进行积累,比如影游融合、电影工业美学、流媒体、元宇宙、跨媒介叙事、媒体融合、失德艺人、粉丝文化等,多读相关论文,熟悉观点,在考场上能够够自如地采纳优秀论文中的观点与例证答题。 3.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在平时培养起

积累故事核/影片分析/节目策划

的习惯(根据最后一题的选择来积累),将身边的新闻、经典影片、有新意的故事,当年热播的和影史上经典的影片分析,以及热播的电视节目内容积累起来,成为自己的素材,这样在笔试上,都能够让自己快速构思出一个逻辑链条完整的故事/影片分析/节目策划。 4.

保持节奏,跟上壹秋ART大部队的复习进度

,不拖沓,及时完成相关练习,便能够轻松在考场上写作高分论述与创作。 5.在练习题目和模考期间,除了本校本专业的题目外,

多积累其他学校的相关题目

,笔者会整理出相似度很高的其他学校题目上课评讲和让大家练习,特别是在

模考

期间,一定要看出给其他高校的题目,今年的许多题目完全就是模考期间笔者或出给北大、北电,包括北师大本身的题,都思考并阅读了试题解析的同学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读研总结

1、想要未来留北京发展 2、考试难度较高 3、喜欢电影、戏剧、文学 4、老师们严格友善 5、学习环境良好

最后,是一份考研规划给同学们参考:

1-2月择校阶段:

壹秋择校讲座系列+英语学习+电影积累

3-6月基础阶段:

壹秋电影/电视系列课程+公共课英语

7-10月提升阶段:

壹秋专题/热点系列课程+公共课英语+政治

11月冲刺阶段:

壹秋三次模考配合讲解+公共课英语+政治

12月巩固阶段:

壹秋两套模考配合答案自查+公共课英语+政治

确定择校,便是迈出了考研路上的第一步,只要方向是对的,就不怕来不及。考研注定是一条充满泥泞的路,路上有苦有泪,有喜有笑。无论是怎样的未知,壹秋都愿陪你一同走过。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硕择校分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