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打螺丝发展史

2023-08-27 14:59 作者:莫言轻许  | 我要投稿

作者的话:全文均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 ........................................................................

打螺丝,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技艺和习惯。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坚韧。打螺丝,既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打螺丝,既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现如今,打螺丝已成为流水线标准化作业的代称,本文通过一些历史片段,简单分析了打螺丝的发展史。


打螺丝自古有之。早在先秦时期,人类已经发明了标准化作业方式,采用了日班夜班两班倒的工作方式。《诗经·庭燎》中描述了一个上白班的人来到工作地点,发现上夜班的人尚未下班的景象。原文写道:

止,

夜班还没结束,为上夜班的人照亮的火把还燃烧着。上白班的我走到这里,听到螺丝声互相碰撞的声音,如同鸾鸟的鸣叫声。作者将打螺丝的声音比作鸾鸟鸣叫,可以看出他对打螺丝的热爱,合理推断他可能是第一天上班。经常打螺丝的人则没有这么高的情绪了,在《诗经·北山》中记录了一名工人的抱怨,如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靡盬,就是多到无休无止的意思。这里工人抱怨说流水线的工作无休无止永远做不完,天天打螺丝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亲人。又如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这里工人抱怨大夫(即流水线中担任线长或更高职位的人)分配工作不合理,将过多的工作分配给他。又如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有的人在流水线进进出出高谈阔论却不做事,有的人什么都要做、哪里缺人就要去哪里顶上。表达了工人对管理层的不满。


秦代的打螺丝到达了一个高峰。兵马俑与铜车马均采用了标准化生产,不同构件有着各自的标准与规格,能精准的拼接到一起。汉代的生产更加规模、有序、高效,采用分工协作与批量生产,对每个步骤设计了固定的程序与要求,质量与数量受到监督与检验。以丝织业为例,《汉乐府·上山采蘼芜》中描述了流水线换人后产量达不到要求的情况: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汉代一匹为四丈,看似织缣者产量较低,但缣为双丝细绢,产量应该翻倍计算。如此看来,换人后,产量下滑了30%左右,老工人更能带来质量和效率的观点在此时已见端倪。《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则记载了一名女性因无法完成产量要求而担心被开除的悲惨现状: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一“章”,通一丈。这样看来,与能织一匹缣和五丈素的同行比,产量确实很低,被开除的概率大大增加。汉代工人的待遇并不高,一旦被开除失去生活来源,家庭几乎无力支撑,如《汉乐府·东门行》中记载的工人家庭情况是

盎中无斗米储,环视架上无悬衣。

由于失去工作,粮食很快吃完,衣服当了,家中干干净净。这个工人没有办法,只得

拔剑东门去

聚众和管理层谈谈条件了。而管理层也有着自己的麻烦,魏晋时民谣中提到

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

管理层也有着产量要求。要做牙门产量得达到每日一千匹,百人督产量要达到每日五百匹,即每人每日平均产量要达到五匹,要是遇到“终日不成章”的员工,只能将其开除出自己的队伍。不仅管理层挑选员工,员工们也会挑选打螺丝的地点,孙皓时有童谣称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看来当时建业的工作环境是要比武昌好许多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打螺丝也成了危险事业,因此人们天天都不想上班,《读曲歌·打杀长鸣鸡》中提到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把报晓的鸡和太阳里的金乌都打杀,天就不用亮了,天天都不用上班。为什么最后说一年要有一个白天呢,合理猜测那一天发工资。但是不上班就没有钱花,众所周知,钱是很重要的,《幽州马客吟歌辞》也有这样的感叹,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看来北朝人已经深刻理解了没钱只能当牛马,有钱才能当人的社会现状。


隋唐时期的文人十分喜欢参观别人打螺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提及了他参观了一款名为“江月”的产品的制作过程,他不禁发出感叹,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打螺丝的人一代又一代无休无止,制作的产品“江月”每年却都差不多,不知道“江月”到底在等待谁,只看见以长江水为动力的流水线不停的流转。古代是没有电的,因此只能靠水力推动线的流转,故称为流水线。李白参观了许多流水线,有一次他见到一条又长工作又快的流水线,写诗道:

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一样快的流水线从上到下有三千尺,这虽然是艺术夸张,但也看出此处的流水线的长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另一处李白见到一条又干净又慢的流水线,在《飞龙引二首·其二》中写作

鼎湖流水清且闲

不知道此诗传开后,去鼎湖打螺丝的人有没有变多。


宋苏轼曾想弃官不做去流水线上打螺丝,被流水线的工人劝返了,见《劝金船·无情流水多情客》

无情流水多情客,劝我如曾识。

无情的流水线,多情的工人,劝我别来打螺丝,如同早就相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打螺丝历经元明清一直发展到今天。当代非著名诗人莫言轻许曾在打了二十天螺丝后,为打螺丝一事给出了一个十分主观的评价:

全文完。

打螺丝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