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不对称系统:动态不对称(自学系列)
在一个静态不对称的位置下,进行任何的运动,必然是从不对称开始的。
所以,人体在运动时,就会存在不对称的优势侧与弱势侧。
优势与弱势,一部分先天性的,一部分是后天获得的。

二、动态不对称(Dynamic Aymmetry)
1、习得性动态优势*

PRI体系认为:
a.腰椎-骨盆-股骨复合体通常右侧更稳定
b.胸腹旋转通常向左侧幅度更大
c.肩复合体通常右侧伸够能力更强
但后天习得性动态优势与生长环境、运动习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这些条件改变,会直接改变神经系统的适应性,由于神经的可塑性,导致不同的习得性动态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实践中有许多不符合PRI中的多关节肌肉链模式(L AIC\R BC)的人。

2、淋巴引流不对称(左侧更发达)

右侧淋巴管引流右臂、肩部、头部和右侧颈部;
左侧淋巴管(胸导管),负责其他所有器官,包括整个下肢、胃肠道和其他腹部器官、胸部器官,以及头部和左侧颈部、左臂和肩部。

3、右侧膈肌的对合区面积更大

由于两侧膈肌的高度存在不对称,左侧穹顶更低,右侧穹顶更高。
右侧拥有更好的对合区(ZOA),右侧腹内压更高,右侧膈肌中央腱更难下降;
这使得左侧膈肌中央腱下降更多,左侧胸膜内压降低,肺部充气,左侧胸廓扩张,左侧肋骨更容易外旋。
(后续呼吸肌动学内容会做更详细的描述)

4、早期翻正反射发展不对称

翻正反射也称作扶正反射(反应),在 婴儿6 个月大时出现,并长期维持。
这种反射能使头部和躯干保持相互对齐。
通过前庭觉与颈部本体感觉输入头颈位置信息,以便于中枢调整躯干,使其与头颈对齐。
这种反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不成熟的形式,婴儿出生时会表现为整体滚动(原木滚动);另一种是成熟的形式,发展为产生身体的节段性旋转。
翻正反射方向会存在不对称,也就是向一侧翻正的熟练程度优于另一侧。
这种差异可能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两侧前庭发育程度差异有关。

5、大脑皮层功能不对称
两侧大脑半球(运动中枢)主要负责对侧肢体的运动。
即左侧运动皮质控制右侧肢体运动(意识下运动)。
由于人体更习惯于使用单侧肢体去完成特定动作(多数人为右利手)。
使得大脑左侧运动中枢发展更好。

运动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粗略来说:
运动由初级运动皮质发起→经脑桥(脑干)主要包括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红核、橄榄→至小脑协调肌肉张力、稳定、“编辑肌肉启动程序”→至丘脑由丘脑传递回运动前区→期间基底节整合所有信息,产生抑制性信号→最终通过皮质脊髓束到达下运动神经元,产生肌肉收缩和关节运动。
当重复完成某种运动,或长期进行复杂动作练习时,这个运动控制整合通路就会得到更多的训练,会产生两侧大脑运动皮质不对称

6、“强制性”获得股骨-髋臼(FA)与髋臼-股骨(AF)位置与本体感觉不对称
这同样与大脑功能不对称相关。
当人体倾向于使用某一侧肢体完成运动、承重,或者说感知外界环境时。
这会使单侧本体感觉输入增加,进一步加强其不对称。

PRI体系认为,左侧更易获得股骨绕髋臼运动优势(开链),右侧更易获得髋臼绕股骨运动优势(闭链)。

扫描添加微信,加入微信交流群。
(备注:B站)


参考资料:
Josephine Key Dip Phys, PGD Manip. Ther.The development of posture and movement.https://doi.org/10.1016/B978-0-7020-3079-6.00003-4
Claudia Krebs.Lippincott's Illustrated Reviews Neuro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