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关于惧怕节肢动物的草稿

2023-05-19 15:11 作者:咖啡与死人骨头  | 我要投稿

空谈式惧怕

知识可以化解由无知产生的恐惧。根据我的经验,其实是人们对昆虫的实践经验太少了,在当今时代,网络影图像给我们以印象,而不是现实的经验,人们的恐惧大多是一种空谈式的,他们很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怕虫子的。类似键盘政治,他们往往不懂得一个自己口头支持着的政治立场却是自己实际所不接受的。本文对节肢动物恐惧印象的分析主要基于我小时候对它们的害怕。

非理性的恶心

人们所谓害怕虫子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对虫子没有整全融贯的认识,不了解它们有其完整的生命和生活(知道≠了解,我这里说的了解是实践意义上的,而不是仅仅“听到过”),而非像日常生活中误以为的那样“突然冒出来”。既然往往把这些小生命体看作“突然冒出来”的,似乎它们没有完整或连贯的生命过程,如所谓“腐肉生蛆”、“腐草为萤”一类提法所显示的那样,——人们把握不住虫子,就以为它们带来的是种突然冒出来的、不融贯的、非理性的偶然而无法掌握的恐怖。

缝隙与城市化

这在于小体型的节肢动物本身是可以居住在各种缝隙中的,因此它们更难把握。环境的城市化改造好像将给人一种更为平整的生活状况,即是说城市化正在填补那些非理性的自然缝隙,而建立人为的、平整的理性空间,可这些动物本该出现于自然缝隙中,现在倒出现在柜子里、水箱里、床上。这样,生活空间的改进也正在影响到人们对虫子的印象,因为城市空间好像“本不是属它们的”。 简言之,小体型的节肢动物天生就适合生存于各种自然界的缝隙(这“缝隙”并非是形状意义上的,而像是比喻或哲学术语)之中,城市化进程正在填补这些自然缝隙,建立起人工理性的空间,这使得这些动物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诸多场所而非它们原本适宜的生境,必定影响到人们对它们的印象。然而它们出现在人们生活空间并非它们的本性,而是城市化改造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所致。这使它们看上去像是不属于这些空间的异类。如果习惯了在城市的理性空间的生活,倒不懂得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当某些动物出现于生活空间时,只会感到突兀和不适。 许多昆虫被迫进入城市环境并适应下去,因为城市环境中存在许多如垃圾堆、粪池、污水等对于人类来说是不能“直视”、非理性的恶心的必须处理的自然材料(前人类的不能直视的恶心),但这些空间和材料对许多虫子而言倒可以构成它们正常的或差点的生存环境。只是人把习惯于这些环节看成必须保持距离而不可直视的东西了。 这样,似乎有关城市空间的现象学哲学不能失掉对虫子、蜘蛛等等的提及,或许正需要这些环节来分析今天的人类生活。必须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审视环境问题。正是要强调通常所讲的应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动物原本就存在于同一空间,属于存在之场域,属于大地,而非无根。这样,就没有谁比谁“更属于”这里(然而这一说法并非是自然主义和流行的环境保护主义,并不是提倡众生平等的拙劣论断)。人类属于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人类本身就是生态系统。

哺乳动物中心主义与节肢动物的美学

有着类似 “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就是“哺乳动物中心主义”。人们在想到动物时最先想到的往往是哺乳动物,而忽视了其他种类和数量和存在时间都是哺乳动物难以比较的生物,这一观点与认为生物就是会动的物体一样成为了某种刻板印象,或类似直线性进化观。 节肢动物和人走了完全不同的进化路线,它们的结构奇特,就像一台自然界的机器一样(这个比喻解释了它们并非“非理性”,这比人类制造机器要早太久了,而且这种机器主要不是靠外部推动的)。无需说影视作品中对节肢动物形象的塑造。 世界上有许多喜爱节肢动物的人,完全可以有一种节肢动物的美学,但这或许也是不能够的,因为并非节肢动物需要美学,而是节肢动物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宝贵的美学资源。我甚至认为那些认为节肢动物没有观赏价值的人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节肢动物的。或许,一个喜爱观赏节肢动物的无知者,要比虽然研究节肢动物多年但还是无法理解其美妙的生物学高手对它们更为了解。 需注意我并没有想把这些审美强加于他人。有人讲爬宠爱好不能推广就和他们也不支持性少数群体爱好的推广一样,但实际任何爱好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推广,这即使如何缓慢和不顺利,都不能阻止它本身是一种不可遏制的作用。

融贯性科普

所有的生命体都有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以及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生存状态。它们不是突然出现或无缘无故地冒出来的。如果有幸能够了解节肢动物作为真实的生命个体的状况,其生命周期、其怀孕生育、其觅食防御、其成长衰老,那倒不再会很容易地感到突兀或不可理喻。 要消除对虫子和节肢动物的恐惧和偏见,关键的一步便是要纠正对它们生命特征的误解。事实上这些生物也和人类一样是真实的生命个体,拥有其生命轨迹与生存状态,而不是突然、无缘由地出现。一旦有了这个整全和连贯的理解,有了这种理智上的习惯,就不再会感到它们突兀或不可捉摸。如从对一些昆虫的完全或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的讲解入手,给了我们最初的这类科普,它首先给了我们对昆虫生长发育连贯性的感受,这给了我们完整的把握。 至于许多昆虫(也或许是在刻板印象里)具有极快的移动速度和奇特的体型结构,使得人们无法准确把握或预测它们下一秒的动作,这种无从掌控的感觉会引发恐惧与不安,产生像“会突然跳起来咬人”等不合理的印象猜测,所谓科学精神的缺失,主动以一种不融贯的猜测去把握自然世界。还有一点,许多昆虫要比猫狗干净得多。 还应谈到其他节肢动物。 蜘蛛。关于蜘蛛也有一个特点,即是它总是在人们长久不进行清洁的地方结网居住,而当人们回到这个地方时看见蜘蛛又吓一跳,这样,在某种意义上蜘蛛正是劳动于人们不劳动的地方,就是在那些无人问津的角落。这与上面所说的那个空间问题有关。 多足动物。多足动物的脚数并非不可理解,它们遵循自然规律而产生,一定种类的多足动物脚数是一定的,这反映它们适应环境的演化结果。 甲壳类。好像没有人怕螃蟹或虾,这当然不是因为它们是甲壳类,因为有些人同样怕鼠妇或其他什么甲壳类动物。这或许真是因为它们早就被美食化了,关于昆虫富含蛋白质而营养价值极高的说法即使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说起来好玩的梗,但它们许多却是很好的美食,如面包虫、蟋蟀,事实上已经有很多昆虫食品,有人猜想它们在未来可以代替传统肉类。

关于惧怕节肢动物的草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