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技巧篇)

2023-08-17 17:00 作者:雨璇鹿的契约兔耳朵草  | 我要投稿

注:此为《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第三章,由于专栏字数限制,故分段上传。

生存技巧

3.1选课原则与选课技巧

3.1.1我是否一定要选二专?

首先,第二专业不会授予你由教育部颁发的学位证书,只授予由交大自行发行的第二学位证书。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没有义务承认你的第二学位,也就是说,第二专业并不是第二张学士文凭,而且该证书的作用并不像宣传的那么大。有些理工科同学可能会认为辅修经管类专业会在找投行、咨询、审计类工作的时候会有帮助,但这并不是让我们去选二专的理由。首先从近年该类工作情况看,大部分用人单位不会很在意二专的文凭。其次,如果真的是想学知识,完全可以在三年级的时候选修相应专业的“专业方向限选课”或“通选课”。这些课分数一般都会比较高。另外,在成绩单上,这部分课和二专课程、甚至第一专业的课都没有任何区别。

另外,笔者更推荐同学们旁听一些课程。好处有二:其一,省钱。因为不选课,所以不用交每学分一百块钱的额外学费。其二,没有考试,期末压力小。想想看每年期末,谁的考试安排不是满满当当?如果这时候再来二专或者任选课,很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分数。当然,旁听最大的一个问题是缺乏动力,没有毅力的同学通常很难坚持得下来。

对于想转专业的同学们,也不用特意去学习目标专业的二专课程。就好比高考一样,转专业是公开竞争,必须展示其绝对的“公正性”,具有最终发言权的一定是总GPA——不管GPA第一名是个多么愚蠢的同学,只要他分数高,学院就没有理由不要他。至于多上少上几门对应专业的课程,那都是锦上添花。

3.1.2选课选什么

我们选课并非选课程,而是选上课老师。但如果有人认为选什么老师无所谓,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讨论选课与分数的话题之前,笔者要先纠正一个广为存在的谬传。前几年我们经常会听说某位老师判卷时候大放水,全班全体通过,分数还都很高。这种情况在现在很难出现。因为目前学校教务处要求老师提交的成绩必须需符合以75分为期望的正态分布。并且,绝大部分必修课的考试,判卷都是教学组统一流水进行的,个别老师很难干预。

但是,这并不是说选老师完全失去意义。相反,笔者认为,选择正确的老师,仍然是对整门课程最终成绩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甚至要远大于你前半个学期是否认真上课!具体来说,我们选一个老师,应该从下面几点情报综合考虑:

•点名方式:老师上课是否点名?点名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一般来说,签到、喊到、随堂测验,想蒙混的难度逐渐递增。我们关注是否点名,重点应该看的是这个老师面对学生的态度。有的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不来上课,也不会太为难学生。而另外一些比较自卑的老师却把学生不来上课当成对自己的奇耻大辱,甚至会想出课前课后点两次名外加数人头这样的手段防止学生翘课。其实,如果老师想不计代价查出谁没来上课,这真的是太简单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重点还是看这个老师的态度,而非他上个学期具体采用了哪种点名手段。

•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对于一门考试分数普遍不高,大多数人没把握拿到90+的课程(诸如A类的高数、大物),我们要尽量选那些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成绩、小论文成绩之类)占比重比较大的老师。因为经验上说,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勤快一点,最多再留意下和研究生助教交流的谈话技巧,平时成绩拿满分绝对要比考试拿满分轻松很多。所以,对于考试难度大的课程,我们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选课减小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但是对于一些非常简单的课程,情况就正好相反了。笔者的个人纪录是对于一门从未上过课从未做过作业从未见过老师的学院专业课,仅靠考前3小时疯狂复习,拿到了94分。试想,如果我再花时间费尽心机和老师打招呼和助教搞关系,将会是非常浪费时间且没有效果的事情。

•关于考前透题的误解:关于这一点大家可能存在一些误解。一般情况下,是否透题并不是一个可靠的选老师指标。透题的老师都会做的比较隐晦,因为老师之间也存在班级平均分的竞争,所以不太会有人傻呵呵站出来说:“我要透题了,同学们请听好。”当我们发现他的重点无一例外都是考点的时候,也许这个老师第二年就不会再这么干了。而且,越是出题的老师,就越会避嫌而对考点三缄其口。相反,没有出题的老师也许会凭经验押题或者是看到考卷后间接地把考点告诉大家。

看到这样的选课原则,有的同学可能会抱怨:“期末考试比重这种东西,选课时候怎么知道?”的确,上学期期末我们并不知道,但是,在新学期开始的前两周,我们还有大量的时间,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收集情报,更换老师。

3.1.3广占坑,占好坑

纵观现行的海选、抢选制度,我们毫不夸张地说,选课就是策略、速度与运气的综合竞争。在这个环节,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运气。我也无意介绍在抢选过程中能加快页面刷新速度零点几秒的小技巧。最终能左右整个形势的,还是你的选课策略。

在抢选阶段,最要命的事情是某个老师的某门课程热的挤破头,根本不会有多余的名额供你开学后再跳进去。但是,如果这时候恰好有你认识的人不想上那课程。你们就可以商量让他在某个时间退课,然后你同时顺势选上,这会是非常惬意的事情。

所谓占坑,就是我们通过事先规划,使得这种先退课再抢选的事情可以按计划发生。

首先说选修课。虽然在抢选阶段大家只能选一门选修课,但实际上,从全校的角度来看,大家(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对选修课的需求并不大。换言之,每学期都会有不少同学连一门选修课也不选。你的工作就是找来这样的同学,好言相劝,让他们帮你选一门你想选但是竞争激烈的课程。这样的同学你可以找来不止一人。如果大家的运气都太好,一下子全都选上了而你又无法全部包下来的时候,那只要记得让那些同学在开学的时候退课就可以,他们不会有任何损失。

类似地,对于专业课,事情就更简单了。可能有的同学还不知道,我们选课并非是推荐课表决定的。在“任选课”的对应院系对应年份里,我们完全可以选其他系、其他年级的各种课程。对于这些课程的选择,只要不超过学分上限并且时间不冲突,在海选中想选多少就选多少。这就为我们占专业课的坑提供了前提。我们完全可以找一些其他院系的同学们,以“任选课”的名义,和我们一起参与到专业课选课的抓阄中来。

在调动人力物力上,我们首推大四学生。因为通常大四学生的课表会比较空,经常有全天,甚至半周没课的情况,并且,大四学生对选修课的热情也相对最低。他们自然而然就成了最适合占坑的人群。

最后再强调一遍,一定要记得在开学两周之内退课,否则帮你占坑的同学们可就麻烦了!

交大东下院

3.2人文、经管类课程

在交大的人文/管理类课程其实是非常好应付的,而且获得高分其实也并不难。我们把这种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类分别介绍。

3.2.1必修类

公共大课

对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一类的课程,很多同学都是选择想去就去,去了也是在做其他事情,实际上这类课程最后决定你分数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你平时的出勤,而是你考试的成绩。老师偶有点名,但是这个影响并不会特别大,更大意义上,这只是一种阻吓的意味。那么如何用最少的功夫才能在这种课程上取得高分呢?奥妙就在于你需要知道,这些课程的考试的题目都是来自于往年的题库,而且每年考试都有大量的题目重复!很多同学都是在期末考试前,匆匆忙忙跑到学校各大复印店,去购买一些已经整理复印装订好了的考试资料,然后闷头准备。但是,等最后分数都出来了,有些同学却傻了眼。即使题目都见过了,但是最后分数为何还那么低,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就在于你复印的试卷上往往有答案,但遗憾的是,这答案并不是标准答案!以《法律基础》为例,复印店内广为流传的答案有30%以上都是错误的!于是很多学生往往把错误答案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只能拿到低分。

对于有题库的考试复习,最佳的做法是你应该在学期中间就应该及时去取得这些试卷,然后自己重新做。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可以巧妙地把这些题目改编,然后跑去问老师。一来给老师增加了好印象,二来又提前获得了正确的答案,一举两得!而且在平时询问的话,老师戒备心也相对比较低,不会察觉你在拿题库问他。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直接把试卷拿到老师面前要答案!这对于视题库为命根的老师来说,绝对是莫大的挑衅。你一定要把原题进行巧妙的改编,抄写在课本上然后询问。笔者就是用这个方法,这些课程在平时没有怎么费力的情况下几乎都取得了85+的成绩,一些课程的分数都得到了95+。

专业类课程

对于专业类的人文/管理类课程,大家要注意这种课程的最终成绩往往是参考了平时表现和最后考试,知道这一点后让我们来解开获取高分的秘密。专业类的人文/管理类课程平时成绩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平时的presentation,需要在演讲过程中出彩的最佳途径便是让别人觉得你的知识渊博,条理清楚。千万不要用google或者baidu做所谓的ICP(Internet,Copy,Paste)。因为你从网上拿下来的东西,可能你自己并不知道,但是对于专业领域内的人来说,几乎是人人皆知。如果你还大言不惭地拿着这些东西上台演讲,很容易会穿帮。

对付演讲,最佳的途径是确保你的幻灯片上到处都有参考文献,而且最好来源于中国期刊网的论文(虽然上面的很多论文都很垃圾)或者一些外文文献。比如,在某门人文/管理类课程演讲中,你可以说:“根据xxx在2005年的论文,xxx现象是由于背后xxx的原因导致的。如果能讲出这样的话,老师绝对会对你有极佳的印象!因为大部分同学的同学都是资料的堆积,根本看不出哪些是借鉴的,哪些是自己的思想。

越是在这种糟糕的环境下,你只要稍微认真一点,你的表现也就越抢眼。另外,你还可以适当引用你上课老师过去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参考文献。这种手段更是有立竿见影的加分效果!时间允许,你还可以引出一些讨论问题,然后巧妙地邀请任课老师来谈一谈,给他一个表现的机会。对于期末的测评,如果是以小论文计算分数,建议也采用上述的方法。如果是以考试检查,那么我们一定要在考试前哀求老师划重点。

3.2.2选修类

对于选修课来说,如果是自己喜欢的课程,抱着放松的心情去听听,是值得鼓励的事情。(比如据我所知,校长奖得主施索华老师的《东西方文化概论》几乎是场场爆满。)但如果你是为了应付毕业学分要求,或者为了提升GPA(这在后面会提到)而去上某门课程,就一定要特别注意事先问问这个选修课的老师

•是否经常点名

•是否经常有课堂任务

•是否有最后的闭卷考试如果有其中之一你就要特别当心,这种课程不适宜用来应付学分或者刷GPA。关于课程的具体的甄别技巧在选课技巧一节已经提及,在此不再赘述。我们在这里,具体讨论在交大比较普遍的考核制度——提交一篇学期论文作为期末成绩的通选课。

显然,如果你把小论文写成一篇足够发表的论文,肯定能拿到高分。但是如果你在意的是成绩而非研究的过程本身,那么这种做法显然效率太低(你拼了命,一年能写几篇正经的研究论文——且不说题目还得切合课程的方向)。实际上,想让小论文拿高分比起让小论文有学术内涵,实在是容易太多了。高分的诀窍就在于:

就算你不能让你文章的内容有学术内涵,至少要让它的格式上看上去很学术!

最基本地,你要确保你的小论文上到处都有足够翔实的参考文献。你甚至不需要读这样的参考文献。老师也不会太介意你是否在市场营销学的论文中引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研究的新成果。当然,你更不能忘了的是,在合适的位置引用上课老师的论文作为参考,会有巨大的印象分加分。如果你可以使用LATEX之类的专业排版软件进行论文撰写,并配以翔实的饼图、柱状图、面积图⋯⋯并堆砌大量(没意义的)数据,那么我可以保证你这篇论文至少是90分起评。

期末论文切忌抄袭!更加不要在互联网上左右copy。如果你想引用,要做到两点:第一,要引用正规出版物的文献,最差来说,比如万方数据库,或者是外文期刊。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格式引用。对于引用格式你可以参见任意一篇正规出版的论文。而且,最好在引用文献之后,加上你自己的评论。不用多,只要一两句就会让人觉得你看过这篇论文,并且对该作者的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这会让你看上去非常专业。

此外,笔者还有更加绝妙的一招。在学期结束前,你可以提交一个一两页的一个看上去很认真的论文提纲给老师阅读(一定要让这个提纲看上去很认真),并且让他提提建议!要知道,写这样一个提纲,根本不需要花费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当然了,我们都知道,老师一般不会去仔细看你的提纲,更不会认真思考给你什么有建设意义的答复。但是,这样至少能让他记住你,以及你的论文。并在最终的评分中,因为你的认真给你一些奖励。笔者采用这个方法,大部分选修课程的分数都是在95左右。最后还要注意:最好要把东西全都打印到纸上,而不要用email骚扰老师。毕竟,白纸黑字比email给人一种更正式的感觉。

3.3突击备考

新书或者根本没买过书;没听过讲,或者没上过课,没独立写做过作业甚至没交过作业,但是离考试只有三天时间,这样的情况,对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对大部分课程的考试,并不意味着绝望。只要你有心,三天造十万支箭都没有问题,更何况考试?

我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因为在大学四年内,我没有一个光鲜的GPA。虽然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这四年,我把本该上课的时间用来做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事情。但是面对考试能拿到一个过得去的分数也是我的底线。我相信,并不是每个交大的学生都会很乐意的接受挂科、甚至退学这样的经历。

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够像我一样幸运地找到一些比上课正确一百倍的事情去做。而我们在这一节里分享的,更多是拿到70分而不是90分的经验。如果你在阅读本书《立志篇》之后,你的目标仍然是得到全A。或者说,你找不到比上课更有意义的事情,那么你们应该去自习室,而不是在这里听我扯淡。

突击备考的一个必要前提是,我们把时间用来做了更重要的事情。

从学习知识而言,上课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对突击复习考试而言,所谓的“慢工出细活”也是奢侈的。如果你认为这门课不重要,请不要在两个星期以前开始复习,因为两个星期足够让你忘掉其中一大半的知识。通常,有效的复习是在3天之内开始的,因人略有差异。我不否认个人之间的IQ存在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如此之小,以至于甚至不能成为左右考试成绩的主导因素。充其量,有些同学可以以笨鸟先飞的名义,把一门课程需要的复习时间从3天延长到5天,不会更多。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针对大多数靠突击有可能能拿高分的课程。某些课程(诸如高等数学),显然是排除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外的。一般一门课如果在历史上曾经挂了学院1/3以上的同学,那么对于该课程就需要提高警惕,慎重起见,甚至不要突击复习。

3.3.1注意复习范围

通常老师在复习课上都会把考点和考试范围告诉大家。对考点的正确解读可以让你事半功倍。比如,有一些脸皮比较薄的老师在划考点的时候,不喜欢明目张胆地说“这章不考”,而是会换一种更加委婉的说法,比如“这章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性的,有兴趣的同学们可以进一步拓展”。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对于这样的话都能有正确的理解。至于考点的准确性,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心中有任何疑问。虽然的确存在过老师说不考的地方真的考了,但是那种事情出现几率非常低,每学年近二十科考试,能出一次就不错。而且真的没复习到所带来的影响也不是决定性的。所以我们在考前最后一节课上,一定要毫无保留地相信老师、相信考点,并且,还要相信不同老师考点的交集。

3.3.2三天冲刺

3天之内,你需要准备的:

•课本(没错,就是这门课的教材)

•上课PPT,如果你的老师的PPT只是把教材原样照搬的话

•一位懂得这门课程的朋友

•平时作业列表

•全书考点(或者不考的点)的列表

首先,请懂得这门课程的朋友吃饭,让他用半小时的时间,用通俗语言,按章节给你介绍这门课是做什么的,每一部分的考点是什么。吃饭结束之后,和他约考试前一天下一次见面的时间。然后翻开教材,看目录,将不需要考的内容划掉。回忆那位朋友的话,想象每一章的标题所代表的内容。以3倍速的速度将书翻一遍,无论看懂不看懂,进一步领会朋友所说的话,如果是理工类课程,争取每章自己总结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论。

找出平时作业列表,当然了,通常来说你肯定是一道题目也不会做。这很正常,你不必为此感到紧张或绝望,不上课直接做作业本这本身就是让人绝望的。你需要做的是,把作业和答案放在一起,开始扫荡,用半天的时间保证你知道答案的那些数是怎么算出来的。注意:你没有时间一道一道题目去做,把你高中老师告诉你的要扎扎实实的说法抛到脑后吧,扎扎实实你应该好好上课去。

如果顺利搞明白了作业,你现在大约可以考40分了。你会遇到一些情况,比如作业题目你看不懂,你不知道答案上面那些鬼东西是在说什么。勾上相关的章节。将刚刚勾过的章节逐一以两倍速浏览,注意看公式和黑体字。你会发现你小学套公式,中学套公式,到了大学,还是在套公式。接下来你只需要把你不会的题代到相关章节的相关公式下,做好字母和中文的对应翻译工作。

现在你不会的题目应该很少了。这会儿开始看PPT。注意,不要一开始就看PPT,当然,更不要一边看PPT一边看Comic。知识是书上来的,PPT是演讲稿,不要因为懒不去翻书。

有些关键点,看课本看不懂,就去看PPT(因为教课书在关键点上总喜欢使用脑残体),看PPT看不懂(部分PPT写的和书一样脑残,而且还有错),就去看课本;再不行还有Google。如果在非常关键的知识点遇到了无论如何都不明白的情况,那就赶紧抄起电话,找到你的那个朋友求助。

在考试之前前一天之内,把所有的公式或者解题步骤都写在一张纸上,用剩下除睡觉之外的时间去熟悉这张纸,根据例题的形式在脑中按照这个套路演练。但是不要试图拿着这张纸作弊——风险太大回报太低不合算;把上面的内容抄到桌子上也不可取——在考试时,你根本不会有机会去把桌面当图书馆查来查去,这样做只会让你心虚,一边惦记这个事儿一边浪费大量时间。考试的时候,尽量不要抄周围同学的,因为你周围的人复习的不一定比你好。

如果你前面工作做的足够好,那你一定要有信心。题目要么你都会做,要么大家都不会做。关于选择题,请尽量用你的大脑,不要胡猜。要记住这是你和出题人IQ的比拼,而不是rp的比拼。

3.3.3考试结束后

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下下策,只有当其他的手段都无效时,再考虑这样的办法。对于某些老师,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考到80+。对于另外一些比较好说话的老师,你可以跟他们谈谈你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在谈话中,最佳的切入点是学术。你要尽可能地讨论学术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去强调你要出国,你要保研。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私人借口来要求一个好的成绩,但是这些借口并不一定都能成为让老师帮你一把的理由。

另外,很多时候,即使你的成绩单上已经是Fail,也并不是没有办法的。但请注意不要违反法律,不要出卖自己的尊严。

3.3.4复习箴言

1.请保证这三天时间80%以上的利用率,睡觉也要尽量克制些。

2.不要打游戏,也不要访问Comic,如果考试跟电脑无关,尽量少开电脑。

3.多参加专业群内的讨论,狠狠鄙视那些不愿意跟大伙分享心得的家伙。

4.你可以总结出对这门课程的几个独创理论,比如你对某一章节的独特理解,分享这些经验,这会帮助很多人。

5.如果你有考点搞不太清楚,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试图让自己“真的搞懂”。只要你能把解题步骤记牢,保证大部分习题都算对就是胜利。

6.有一些课程没有习题,或者说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代表性,那你必须需要去购买一本习题集,或者看别人的上课笔记。

7.做题一定要找有答案的,你没有时间去自己确定你做的每一个答案是否正确。

8.如果可能,把那些不是作业题的里面的一些有趣的内容也看一下。

9.不要不去考试,无论如何,应该尝试一下。而且很有可能补考卷子和考试卷子就是同一张。

10.考试结束后,无论感觉好坏,别忘了请辅导你的那个朋友吃饭。

交大安泰学院

3.4正确解读成绩算法

3.4.1GPA制度概览

交大的成绩系统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包括了从选课、重修、到成绩计算等各方面的规定。若是单独把每个规定拿出来,我们真的会觉得这样的系统已经无懈可击到只有闷头学习,并且把每门课都考到高分才能有好GPA。但如果把所有的政策综合在一起考虑,我们还是会惊喜地发现一些有趣的漏洞。

关于交大成绩记录、换算的各种策略(诸如无限重修覆盖制),由于牵扯面太广,很难在近期有大的改变。但无论如何,在具体操作中,我们还是希望各位读者能够亲自跑一趟教务处,问清楚现行的政策法规。毕竟连Windows都时不时地推出安全更新,我们也不应该指望学校的制度五十年不变。更何况朝令夕改本来就是中国行政的一大特色。

大部分大三以前的学生没见过成绩单的模样,我们可以先给你描述一下。成绩单就是一张纸,上面记录了你四年来修的所有课程及分数。成绩单上不计算GPA和排名,学校也明确声明不负责计算学生的GPA和排名。而实际上,最终我们常说的那个GPA,实际上是自己计算出来的Over all GPA,也就是把所有的课加权平均后计算得到的数字。也许我们中有人听说过“Major GPA”之类的概念,但是这里必须澄清,目前任何对于MajorGPA的定义都是非官方的,全凭自己说了算。所以,最有公信力的GPA衡量指标,只是一个加权和!当你填表的时候,能有一个很高的GPA,那么你的优势就已经建立了。所谓GPA低而MajorGPA高好像意味着专业基本功扎实之类的话,那都是失败者们自己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3.4.2伟大的选修课

成绩单的关键之处在于,所有的课程都只有名字和分数,而没有其它任何的信息!这门课是哪个学院开的?是不是必修课?在不在推荐课表?这些信息都无从在成绩单上查证。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如果这份成绩单寄到国外大学或者国内用人单位,然后对方发现交大的学生有一大半的必修课程和专业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是马克思毛泽东思想,或者形势与政策,或者化学物理生物心理逻辑等等各种诡异课程,他们准会怀疑交大是不是一所民办野鸡大学。估计学校也考虑到这一点了,所以最后的成绩单上空空如也,学校到底要求什么,哪些课重要,哪些课不重要,都根本看不到!

All courses are created equal!

这也就是说,你觉得难得要死的某门专业课,比如《信号与系统》,也不过只有3个学分。只要你勤修选修课,就可以起到和这门课一样的效果。比如你的信号与系统只能拿75分左右,切莫惊慌,因为这对你GPA的影响也不会特别严重。只要你选两门选修课并都弄到95+,那你依然可以保证GPA高于85。而事实上,找到能拿95分的选修课,真的是非常轻松。只要你多向学长打听,搞好师生关系,那么高分其实并不遥远。

只要积极上一些选修课,并搞到高分,GPA就会非常好看。这是多么愉悦的事情!但有逻辑的人可能会问:如果我选了选修课,但发现根本拿不到高分,怎么办?

哇,我忍不住地又要公布选修课的第二个好处了:

考砸的选修课相当于没有存在过!根据学校目前的政策(请注意核实),学生可以申请不显示所有的不及格任选课,或在通选课学分达到要求的情况下,不显示所有的不及格通选课。

那么你应该知道,当你发现你不能在一门选修课拿高分的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做?很简单,挂掉这门课!你要想尽一切办法——甚至包括苦苦哀求老师,来挂掉这门课,而不是给你一个60分(有些好心的通选课老师,在没有提交学期末论文的情况下也可以稀里糊涂地给你60分)。因为所有修读通过的课程必须出现在成绩单上!

我们对待选修课的态度应该是鲜明的:要么拿90+的分数,要么挂掉。一般老师会对这样的要求可能会感到不解(也许这本书普及之后就不会了),但是无论如何,在一个求老师给你高分都有可能成功的学校里,求老师挂掉你,不是那么困难的事吧?

伟大的选修课啊,如果你选得足够凶狠,正常的课程又没有分数太低的话,你会发现你的成绩单出乎意料地好看。当然,当你把成绩单给别人看的时候,他们也会质疑,你为什么选了这么多诡异的文艺类课程?其实你还是可以选择一些跟自己专业有关,至少听起来和自己专业有关,但是其本质又是非常水的课程。比如电院的同学可以参与一些机器人之类、听上去很学术的选修课。我们非常鼓励同学们多多调查任选课列表里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一般都是别的学院开设的课程,如果遇到有些课程的标题很不错,老师也好说话,一定要认真考虑一下,在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去学。

3.4.3理性挂科,合理重修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下重修的定义:重修是指重新修读和你之前修读过的课程的课程代码一样的课程。只要课号一样,就认定为重修,或者叫课程覆盖。(如果课程号不一样,那叫课程替代,我们会在下文继续讨论)交大目前的成绩系统,如果不做大的修改的话,那么重修的成绩计算方式应该是不会变的。目前的规则中,成绩单上显示且只显示最后一次的修读结果,而之前的每一次的结果都不会在成绩单上出现。那么也就是说,只要你想重修,你可以一直重修直到你获得令你满意的成绩为止(当然,你得交重修费)。你什么时候觉得你可以把一门你曾经考砸的课考高了,都可以去重新修读和考试。笔者曾经在大一的时候把某门考砸了,然后大三的时候又去重修,在两年的积累之后,笔者很轻松地考了97分把当年大一的分数覆盖掉。

而且我们要特别提醒的是,在成绩系统里,没有任何的课程属性叫做“重修班”!只要两个班的课号是一样的,他们在成绩单上就根本看不出任何区别!所以选课系统根本无法阻止你去选择重修班的课程。一般来说,由于重修班内容简单,学生普遍水平低,你获得高分的可能性会高很多。但是这个策略对于没有挂科的同学并不能保证次次成功。以前曾有部分未挂科选重修班的同学在开学第三周接到教务处电话,告知退课。但是在这个时候,你已经不能再选课了。

那么为什么还要说挂科也是方式呢?这就要研究交大的补考政策了。每学期开学,官方都会组织一次免费的补考考试,这个考试只有挂科的人能参加。所以拿到60分的同学我只能对你们表示遗憾了。补考在成绩单的换算上与平时考试是完全不同的:考试不记分,只会记Pass/Fail。你可以把Pass理解为60分或者100分,这对你没有任何区别,因为补考的科目的GPA权重为0!这是一门只有0个学分的课!因此如果你觉得无论如何,这门课程也考不了高分,你完全可以尝试挂掉它之后再参加补考以防止GPA被拉低。但是,在这里你必须要确定该门课程在下学期有补考,并且你得有足够的信心保证补考通过。有的时候,一些专业课程,因为挂科人数不够多,学校不会组织统一的补考。

对于选修课,虽然没有补考机制,但是挂科的策略依然适用:如果你很厌恶某门课程但是不小心选了,而且还低分考过了,你甚至还可以再次重修该课程,然后再学期末华丽地挂掉,最后申请不显示!

关于重修课程,还有另一种方法,叫做课程替代。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一些和你之前选的课(这门课并不一定是挂掉的,只是成绩不好就可以)的课号不同,但是内容相同或者更深入的课,然后在大四的时候申请用新修的课程替代旧课程。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重修不是自动完成的,而是需要学院盖章、教务办盖章、学校教务办审核的。这个过程手续繁琐,一般不推荐采用。但是如果你无论如何想要覆盖一门以前有过,但是后来被新的课程替代了的课,那就不得不采取这个方法了。一般情况,合理的替代课程会被通过。但是其它的情况,需要你跟你们学院教务老师好好解释,搞好关系,才可能做到。

3.4.4风险与收益并存

刷分是很有风险的事,笔者在这里把主要的风险列出来,请大家自行斟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书的多名编者都有超过3门甚至近10门的重修刷分记录,因此我们所写的经验都是真实经历过的,绝无误导之嫌。

1.对于希望保研的同学来说,目前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只能有一门挂科并且必须重修通过。学院可能还会有更苛刻的要求。因此每一次挂科都可能导致你保研资格的丧失!如果你对保研还有期望,请你务必小心不要挂科。关于重修刷分来获得高的保研排名,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是,保研的分数只计算必修课程,会计算课程覆盖,但是不会计算课程替代。因此如果低分必修课程还是可以刷分的。此消息并非官方消息,请咨询教务处证实。

2.刷分的代价,最重要的一点是时间代价,毕竟要选课,就要搞好平时成绩,要复习,要考试。并不是每个老师都开明到可以允许你不上课来考试(当然,允许的老师肯定是我们选择的重点,无论必修还是选修),那么你多选课多重修,势必要你好好安排时间,或者安排各种逃课计划。如果你正在做一些比上课更重要的事情,我们极度反对你再抽时间来刷分。重修的优先级显然应该比上课更低。

3.刷分的风险也是很明显的,因为每次挂科都很可能意味着你的教学计划没有完成。重修也有可能遇到更变态的老师。必修课刷分挂掉的人不是没有,这种情况是很惨的,因为这就意味着你有一门计划内的课程又变成了没有通过,你必须再次修读把它通过,否则你会面临不能毕业的风险。如果你是大三重修挂科,还会导致你为了出国或者找工作开成绩单时,上面那个挂科的漏洞来不及补上。通选课的挂科,也可能因为你不能满足通选课学分要求(就是类似人文6学分、经管4学分那样的规定),也会造成毕业的困难。因此挂科有风险,实施须谨慎。如果不能确认自己能拿高分,最好好好考虑一下。

4.挂科还会导致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比如在大二或者大三期间,有些项目或者活动的评选资格就是成绩。如果你当时成绩不好(比如你在故意挂科刷分之类),可能会导致你的成绩极其难看,没有任何可能与别人竞争。特别指出的一个时间问题是,课程的覆盖是即时完成的,也就是会自动覆盖之前同课号的课程。但是选修课程挂科后的不显示,和课程的替代,都要在大四上半学期完成,一般要等到11月份,之前的所有时间,成绩单上都会有选修课程或者被替代课程的挂科记录,如果你有急迫的时间要求,请规划清楚。

5.Pass/Fail不能过分使用,尤其对于想申请国外学校的同学们。在美国大部分学校的教育体系下,如果一门课程是Pass/Fail两级制的话,言外之意就是该课程是一门不重要的课程。这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说的“选修课”的概念。所以,重要的专业课,大家还是要认真对待,争取能够从正面积极解决问题。

6.请不要忘记交每个学分100元的重修费。否则学校可能会取消课程成绩。

交大徐汇

3.5旁门左道

3.5.1开学前两周的点名

有的老师很喜欢点名,即便在刚开学的时候也是如此。而实际上,开学前两周是属于选课的抢选阶段,班上同学可以在名额允许的情况下自由调课。所以很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某同学虽然在上学期末选了某门课程的A老师,但是在开学后,改选到B老师的班上去上课。而B老师只有在开学第三周时,才能拿到教务处提供的最终选课名单。也就是说,在前两周你到底在哪个老师的课堂上听课——甚至你是否上过课,只有要求所有任课老师都点名,并且对全部点名册进行统计才能知道。在实际操作中,这显然是不可行的。

3.5.2理解“免听”

在第一轮选课阶段,课表是不允许重叠的。但是这个规则在抢选时候并不存在。这一点对于不想上课但是忌惮平时成绩的同学们,可以善加利用。我们可以将一些我们不是很想听的课程重叠在一起,导致课程冲突(主要是专业课)。然后向任课老师说明情况,申请“免听”。在免听环节,学校目前的规章制度并未对平时成绩有统一的书面解释。一个事情,要是能走到商量的阶段,就意味着各种可能性。对于大多数通情达理的老师,我们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强调课表安排的客观原因,达成一定的协议。比如,有的老师会仅靠你的期末考试来打分;也有的老师会同意你只要交了作业就算平时成绩。总之,免听会让我们不花太大的代价,免除每次上课那1小时30分的烦恼。

学校对于免听有如下规定:学生在课程开课2周内到所在院系办理免听手续。学生到所在院系填写免听申请表,经任课教师同意后,交所在院系教务办公室审批备案。

我们来分析一下:首先,免听需要填写申请表并盖章,但是这个申请表是要归档到院系教务办公室备案。这件事情就意味着,主管打分的任课老师手上,查不到任何关于你是否免听的证据。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变本加厉地利用“免听”的规则。如果任课老师不要求提供进一步的证明,我们甚至可以对两边的老师都说免听。但需要指出,免听的规则主要适用于专业课,因为对于选修课,我们拿不出“课表冲突”这样的借口。

(各高校政策可能会有所不同,请同学们根据自身情况参考手册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技巧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