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集版本《中国通史》解说词 第14集 七雄并立

第014集 七雄并立
群雄割据的争霸时代
当历史的车轮在颠簸之中,驶入公元前475年之时,春秋五霸的霸气早已逐渐消退。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时代。
旧的制度已经打破,新的制度却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它演绎了更多的故事,发生了更多的变化。
经过春秋三百多年的兼并征伐,到战国时代,独立存在的国家,已经所剩无几,而真正有发言权的也只有七个国家,史称战国七雄。
七雄并立与春秋五霸有着怎样的联系谁又是真正的强者
统一中国的重担,为什么会落到偏居一隅的秦国呢?
春秋末年,争霸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中国历史的发展也逐渐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七雄并立的战国时代。
春秋初期,大大小小一百多个国家经过不断地兼并,弱小的国家先后被逐一消灭。
因此到了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剩下二十多个,其中又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号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的形成并非全是春秋时代争霸战争的结果。
其中燕、楚、秦三国早在春秋初期就已经存在,韩、赵、魏则是晋国内部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的结果,史称”三家分晋”
齐国的情况比较特殊,它的名称虽然自春秋时期就没有改变,但到战国初期,它的国君却由姜氏变成了田氏,史称“田氏代齐”。
这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正是由春秋进入战国时,政治权力中心由诸侯下移至卿大夫的典型表现。
晋国本身国力十分雄厚,晋献公时,通过兼并战争使晋国跻身强国之列。
晋文公随后的改革使它的强国地位更加稳固。晋献公为了巩固政权,就曾将宗室贵族子弟杀戮一空。此后,晋国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
到了春秋末年,晋国政权逐渐落到卿大夫手中,晋国原来拥有较强实力的卿大夫就有十多族。
到晋悼公时,只剩下智、韩、赵、魏、范、中行六氏,轮流掌政,称为“六卿”。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同赵、韩、魏交战,结果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剩下的四家卿大夫中,以智伯实力最为强大,他立晋哀公,由此操纵了晋国国政。
智伯曾向赵襄子索取土地,但遭到了拒绝。
公元前455年,智伯胁迫韩、魏两家联合攻打赵。
赵襄子面对强敌只好退居晋阳(即今永济市)境内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久攻不下,为迫使赵襄子投降,他下令引晋水,淹灌晋阳城。
危急中,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倒戈相向,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并擒杀智伯。
随后,三家将智伯的土地,全部瓜分。
公元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又把晋幽公所剩不多的土地瓜分了大半。
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公元前376年,韩,赵,魏瓜分了晋国最后的土地,废除了晋静公。
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如果说,新兴地主阶级集团之间的斗争,最终导致了晋国被一分为三。
那稍后发生在齐国的卿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便是新兴地主集团同奴隶主贵族集团长期斗争的结果。
齐原来是周王室给功臣姜尚的封邑,在齐桓公时,曾经盛极一时。
春秋初年,陈国发生内乱,公子完逃往齐国,齐桓公任命他为工正,这是陈氏在齐国立足的开始。
陈氏即田氏,古代“陈”“田”同音通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田氏都得到了齐国国君的宠信,与公室关系非常密切。
齐景公时,公室腐败,田乞用大斗借出,小斗回收,使“齐之民归之如流水”,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齐景公死后,田乞不断排除异己,另立公子阳生,并自立为相,从此田氏掌握了齐国国政。
到公元前476年,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的政权。
公元前391年,田和把齐国最后一个国君迁到海上,给他一城之地,田和则占有了齐国。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为齐侯,沿用齐国号,变姜氏的齐国为田氏的齐国,这即所谓“田氏代齐”。
随着各国形势的变化,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期更激烈,更频繁,规模也更大。
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国,都谋求用武力统一各国。
但战国初期最强盛的不是秦国,而是魏国.
魏国,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独霸中原近百年。
魏文侯是战国初期颇有声望的国君,他礼贤下士,在其招揽得人才中,很多都是怀有治国安邦之志的栋梁之材,其中文臣有李悝,西门豹;武将有军事家吴起。
魏文侯最先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很快魏国强大起来。
在军事上,魏文侯、魏武侯认识到魏国地处各大国之间,一旦他国四面出击,就会陷入四面受夹击的困境。
因此,魏采取了联合赵、韩,分头出击的方针,分别大败秦、齐、楚,从而夺取了大片的土地。
但到了魏惠王时期,三晋联盟破裂,彼此之间相互攻伐,致使魏国逐渐丧失了强国的地位。
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
魏国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即今河北省邯郸市)。
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军救赵。
最初,田忌准备率领军队直奔邯郸与魏军决战,但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邯郸,魏国国内必然空虚,如果率军直捣魏都大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回师救援,等魏军回兵时,中途再予以截击,这样即解围了赵国之围,又能给魏国以沉重的打击。
孙膑的这一战法被采纳,于是田忌趁魏军占领邯郸,急需休整之时,派孙膑挥师,直捣魏都大梁。
魏将庞涓不得不放弃邯郸,率领疲惫不堪的魏军昼夜兼程,赶往大梁。
此时孙膑在魏军必经之地桂陵(即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下埋伏。
进入包围圈之后,魏军仓促作战,伤亡过半。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十多年后,齐、魏又一次交战了。
这一年是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与庞涓这对宿敌再一次在战场上相遇了。
孙膑利用魏将庞涓轻敌的弱点,设计将魏军诱入埋伏圈。
当庞涓率大军到达马陵(即今山东省莘县)时,齐军万箭齐发,眼见败局已定,庞涓被迫自杀,魏太子申被俘。
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魏国经过两次惨败, 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彻底衰弱下去。
而齐国经过齐威王改革,国力大振,又利用三晋互相攻伐,实力削弱之际,两次重创了魏国,齐国便成为继赵之后,与西方的秦国并立的又一个强国。
齐威王之后,齐宣王、齐湣王时,借着燕国内乱,连连攻打燕国,杀害燕王哙,几乎使燕亡国。
燕昭王继位后,为振兴燕国,报齐国入侵和杀父之仇。
他采纳郭隗的建议,在燕下都(即今河北易县)修建黄金台,礼聘天下英才。
这一消息传出后,军事家乐毅,哲学家邹衍,政治家剧辛等接踵而来,一时间群贤毕至,人才济济。
同时燕昭王还实行各项改革,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于是燕国很快强大起来。与此同时,齐国东征西讨,连败各国,占领了大片土地。
不断壮大的齐国,让各国感到恐惧,纷纷谋划如何削弱齐国。
燕国早就准备报复齐国,一雪前耻。
乐毅见时机成熟,便劝燕昭王联合各国攻齐。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全国的军队会同赵、韩、魏、楚五国之军,兴师伐齐。
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战,大败,逃回都城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乐毅决定率燕军乘胜直捣齐都临淄,
一举灭齐。
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为了逆转燕弱齐强的形势,乐毅坚持攻打临淄。
齐湣王见临淄孤城难守,于是逃往莒城(即今山东日照),并向楚求救,结果被楚将杀害。
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攻入齐都临淄。
燕昭王大为欣喜,亲自犒赏士兵,为酬谢乐毅的功劳,还将昌国城(即今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封给乐毅,赐封号昌国君。
乐毅率军,攻齐五年,占领齐国70余城,只剩下莒、即墨(即今山东半岛西南部)未攻下。
为彻底占领齐国,乐毅对两城采取了围而不攻的方针。
对已攻占的地区实行减赋税,废苛政,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措施,试图从根本上瓦解齐国。
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燕惠王即位。
然而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不合,所以当他继位以后,对乐毅很不信任。齐国乘机实施反间计,诬陷乐毅想自立为王,乐毅被迫逃到赵国。
燕惠王以骑劫代乐毅,一改乐毅的策略,残酷压迫齐人,引起齐人的普遍反抗,田单乘机用火牛阵反击,大败燕军,齐人纷纷响应,很快收回国土,重新复国。
齐国虽然复国,但毕竟丧失了大片领土,至此国力一蹶不振。
战国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地淘汰着弱者,而生存下来的强者之中,谁有实力最终统一中国?
远在西方的秦国因变法而发展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它没有重蹈这些强国的覆辙,反而在确定自己政治目标的同时,也主宰了其他六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