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

2023-03-20 00:00 作者:bili_34275777164  | 我要投稿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

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

 

庄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与其在死亡边缘相互呵护,不如当初大家自由自在地在大海里互不相识来的好。

患难见真情,不如大家都在安定的生活里各不相助。

 

人生际遇无常,困厄在所难免。

与其怨天尤人不妨随遇而安

充实学问,扩充心胸道德,至少内心不会过分沮丧。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

 

白居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若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都说历史不是面团,事实上却时时都像面团一样被揉捏。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需是内精明,而外浑厚?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了美之为美的标准是什么,那么相反的丑之为丑的标准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了;天下人都知道了善之为善的定义是什么,那么相反的恶的定义也同时的被确定下来。

 

如果执着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

对事如此,与人交亦如此。

就像阳光空气和水,普洒人间万物,而无丝毫偏袒区别,使天下万物皆欣欣向荣,这是大自然的好生之德。

 

 

激流勇退,兔死狗烹

 

局盈满者,如水之将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

处危急者,如木之将折未折,切记再加一搦。(nuo

满招损,谦受益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是自然之理。

宁可锦上添花,不可落井下石。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

万事万物皆由心生,亦由心灭。能在心中将事情了结,便一了百了。无法了结者,那是心中还在恋恋不舍。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由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人的本性自有其常道,一定的法则、规律。

 

爱的宽容

包容仇恨的勇气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如果是成功人士,当然是不会喜欢传语、议事?

日思夜想着如何出名的话,会想要博眼球。

 

甘人之语多不论其是非,激人之语多不顾其利害。

言,语言,在儒家看来即是行动,所以论语反复强调慎于言,讷于言。

即使你是满腔真诚,还是要讲究说话的策略。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未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刻意追求廉洁之声名,其实便是贪求功利,这样的动机就为人所不齿。太工于心计的人也总是适得其反,聪明反被聪明误。

大巧若拙,实际上是顺着自己的本性行事。

 

为恶而畏人知,恶中犹有善念;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是恶根。

一个人做一件恶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丧尽天良无所畏惧。

 

谈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淡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陈继儒被人讥讽: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家。

终南捷径,求名利、达到目的的最近门路,立人设——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从冷视热,然后知热处奔驰无益;从冗入闲,然后觉闲中滋味最长。

从冷落旁观者的角度看热闹的名利之场,才知道奔走竞争实际上多么无益

从繁杂的尘世中解脱出来,才能品味出悠闲生活的滋味深长。

当然,真正从纷繁扰攘的尘世中脱身,也有很多人无法做到自在、享受,反而显得焦躁、不甘,以至郁郁而终。

 

贫士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功夫。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佛教认为三界之中以心为主,心如滋生万物的大地。善良从来都与贫富无关,只关于性情。

 

延迟满足和活在当下都无可厚非,令人不齿的是,既想做出一番成就,又整日想着逍遥快活。

 

心的境界如何,生命的境界就如何。心理强大的话,外部世界很难影响到你。

 

人生没有永久的祸福,受福不骄,受祸不苦,便是深明祸福之道。

书画受俗子品题/与市人赏鉴,三生浩劫/千古异冤

市井俗人严总,刻有上古文字的甲骨也只是一位中药而已,传世宝藏的书页不过勉强可用作包装纸或厕纸,熙攘的拍卖会,奋勇举牌的巨商富豪面前,一件件待拍卖品会不会有所托非人的感慨呢? 不一定。

 

 

古往今来,埋没之才如恒河沙数,脱颖之才寥寥无几,脱颖而出之后尚能持久展露才华而不致昙花一现者,更是屈指可数。

 

多情者,不可与定妍媸;多谊者,不可与定取与。

多气者,不可与定雌雄;多兴者,不可与定去住。 (兴趣广泛、兴致极高之人)

对于深陷某种情感的人,不要同他谈所陷入事物的好坏。对某人有很深友谊的人,你不要同他谈取舍。对于气盛之人,你不要同他争论雌雄。对某事兴趣很浓的人,你不要想着让他做其他什么。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出,多从贪恋处见。

越是八面玲珑四处讨好,最终可能谁都不讨好。

越是极力爱护,反而可能最容易受到职责。

越是想拥有,可能就越难拥有。

钱钟书《围城》: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

 

凡情留不尽之意,则味深;凡兴留不尽之意,则趣多。

留白是一种艺术。无论情与事,都应留有想象的空间和余地。

情不可说尽、说清、说白,兴要留一点回味,一点余音。

 

山栖是胜,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稍一徇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挠,则亦苦海。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定的度,过了度,只会适得其反。

山居悠游,诗酒风流,本是超脱,但若一味的痴迷贪恋,就与闹市无甚区别。

书画鉴赏本来是雅事,但若过于痴迷,则与商人无异。

 

看中人,在大处不走作;看豪杰,在小处渗漏。

对于一般的人不要过于苛求,只要在原则问题上合于规范就可以了。

相反,对于大人物倒要看看他在小处上有无纰漏。

因此,看一个人,评价一个人,不能用统一固定的标准,否则这个标准要么过宽要么过严,大而无当。

 

 

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做人不可太正经,太正经活得累、闷、没有情趣。

七三开就好,人生便可以洒脱起来。

然而在当今娱乐至死的年代,越来越多的人是倒七三开,往往留七分痴呆以度生,存三分正经混口饭吃。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人的一生,如何才能摆脱烦恼走向快乐呢?有人说就是要抓住核心问题,而对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不去计较,这样人生就可以目标明确,免去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安详处事、谦退保身、涵容处人、洒脱养心

倘若能以安详的心态,从容地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人聚人散,这便是人生最好的境界。

难得糊涂一点,多多包容一点,更是人生的一种智慧。

最根本的是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心理平衡了,洒脱了,还会有什么不自在呢?

 

 

 

轻与必滥取,易信必易疑。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轻易的给予,往往是为了能更多的索取。

 

 

智者不与命斗,不与法斗,不与理斗,不与势斗。

曾经,人们都陶醉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自我迷幻中。事实残酷地告诉我们,这绝非智者所为。

孔子早就告诫过:君子有三戒,要“戒之在斗“  

印度诗人泰戈尔:我不能选择最好的,我只能选择最好的来选择我。——他选的是一种等待的态度。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月明星稀、夜深人静之时,自我反省,最是磨人,最容易良心发现。

烦躁的心可以慢慢沉静,罪恶之念也许可以慢慢打消。与其由我去启发别人,不如使人自己慢慢去反思。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妄生是非,故知无事之人好为生事。

所谓心闲生驴事,是非太多即是闲人太多。

 

才人经世,能人取世,晓人逢世,名人垂世,高人出世,达人玩世。

有经世之才的人选择治理社会

精明能干的人拥有社会

通达事理的人能顺应社会

名人可以流芳百世

脱俗的人则游戏社会

达观之人远离社会

 

 

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

 

沾泥带水之累,病根在一“恋”字;随方逐圆之妙,便宜在一“耐”字。(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许多人之所以舍不得、放不下,完全在一“恋”字,许多官员所以不知进退,病根也在恋字;许多情侣之所以玉石俱焚,说穿了还是一个恋字作祟。

 

天下无不好谀之人,故谄之术不穷;世间尽是善毁之辈,故谗之路难塞。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即是明知是谄谀之词,明知说者未必真心,大多数人还是半推半就地笑纳了。

这是人性的弱点,所以拍马之术才经久不衰。

善拍马之人也总是最容易见风使舵之人,好谀与善毁,往往相连。

古语有云:“越之西子,善毁者不能闭其美;齐之无盐,善美者不能掩其丑”,那大概是没有遭受过谗言之害的人说出的话。

 

 

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明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清闲安逸的生活,是上天所吝惜给予的,如果使自己习惯于忙忙碌碌,便可以减少这种福分。就像操劳一生的老人,是从来也闲不住自己的手脚的。

过分美好的名声,连上天也要忌讳,如果遭受别人的毁谤,便可以减损这种盛名所累。

汉朝名将萧何,故意强买民田以“自污”,从而打消了刘邦的猜疑,得以善终。这也是一种以退为进的人生态度。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质,经霜弥茂。

蒲、柳落叶早,喻人早衰

蒲柳之姿态优柔婀娜,惜其骨力娇弱,见秋风而早零落。

松柏岁寒而不凋,经历风霜之后尤显骨力强健。

前者为绝世美人,后者为君子英雄。

世多有资美之佳人,或慷慨之豪杰,而资质兼美者则鲜见。

 

人之嗜名节,嗜文章,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消之。

宋儒以心为性本体,客气——发乎血气的生理之性为客气,义理/客气 为君子小人之别,客气消尽者是大贤。

嗜名节,嗜文章,嗜游侠者,恰如饮下一杯欲望之酒。不过人们还是该有所节制,不能让狂躁的戾气充盈胸膛。

士君子不能陶镕人,毕竟学问中工力未透。

学问只顾口讲谁都能,但是没用。政治家的演讲、文章家的议论,初闻之,未尝不惊人,到后来,说的依然是说,文章依然是文章。

学问征诸实用,本非易事,但纵不能完全做到,总要做到一二分。能言能行才是真学问。

 

一句话一件事,有时也能为害无穷,因此要注意自我检点。

多接受别人的善言,日积月累,便可以成为人生的“富翁”

 

 

钱多,博得垂死时子孙眼泪少,不知其他,知有争而已;

钱少,博得垂死时子孙眼泪多,亦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佛曰: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天堂和地狱的主动权往往在我们自己的心中。

当心中充满友善、爱意、宽容、理解…便会让自己置身在天堂之中。

而倘若心怀恶念,结果总是害人害己,无异于恶鬼缠身。

 

 

睡着、死去时,当然无法自我做主明辨是非,可白天、活着时,就能真正做得了主吗?身在江湖,身不由己,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

既然所有的追逐不过是一场幻梦,那有“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知道得太明白就是明白,若知道得太明白就是不明白。

有个很出名的禅宗故事。

一人问禅师:我在瓶子里养了一只鹅,这只鹅越长越大,如何才能不打破瓶子而又让这只鹅安然无恙地从瓶子里出来?

禅师听后叫了一声提问者的名字,提问的人一答应,禅师就说:“出来也“

老是琢磨鹅怎么出来,其实自己就是那只钻在瓶子里的鹅。

所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莫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美则美矣,了则未了

神秀为求佛法,将自己的身心都陷在了求的过程之中,也就与瓶中之鹅无异。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只有连放下的念头也排除掉,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也就是不知了了,才是真正的了了。——不做懂王

 

对于我而言顿悟是扯淡,有些事你觉得现在想明白了,超脱了,但是更进一步,或者新的情况出现时,其实你还是得再来一遍,完全的“涅槃”,“超脱”是没有的。

 

 

人世真假杂陈,得失无常。利害得失总是放不下,徒为庸人自扰而已。

 

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为佳,此与高人韵士误堕尘网中何异。

人的本心也像名茶美酒,却日日为名利声色所蒙蔽丧失。

失去了“真性“,所谓的高人韵士就与俗人无异了。

 

 

虽没有隐士们那样爱好山水之癖,但不妨碍对其向慕之情。

所谓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气收自觉怒平,神敛自觉言简,容人自觉味和,守静自觉天宁。

熟谙进退之道,可以收气;消弭虚张之势,可以敛神;不有求全之心,便可以容人;能耐寂寞之苦,乃可守静。倘若处处争先恐后,哪有此等功夫!

 

待己不可不严明,与人不可不和气。

为人处世最忌严苛待人,宽宥待己。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能与人融洽相处者,是快乐的,是大度的,是与人为善的。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何况,所谓芳邻恶邻,挚友损友也不是绝对的。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理智和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把握好二者,才能逐步建立健全的人格。

不过,人最难战胜的便是自己。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

先择而后交,可以减少许多后悔,先交而后择,往往形成更多的仇隙。

交朋友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

 

 

寂而常惺(清醒,觉醒),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丢失、失控)。

“寂寂”不是死寂,而有“惺”之生机在,万念退避,而本心觉醒。

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参透世情之后得清醒。

只是,能在清醒时保持情景,情静时保持清醒,何其不易!

能坦然抛舍俗欲牵绊,回归生命之本真,默守寂寂之境者,世间能有几人?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灿烂的天真必然只在孩童之间。

庄子说,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好好的一个人硬生生地被凿得变了模样,既回复不了其本真,也有为开凿者的原意。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知识积累的多了,便成为一种负担,损人心智。

儒林外史——成人智多的荒诞史。可是我们一直用成人之智改造着童子之智,有没有一丝荒诞呢?

 

一怒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性情,也是将自己置于险地。

所以英雄多扼腕,美人多叹迟暮矣。

自知之人,应当时时深省,去其狂妄、骄傲、浮躁、怨怼

由多而少,从有到无,是为修身处事之根本。

 

钝与静,为传统的生命存养之方。

然生命之光华又岂是以寿命而论?

一味的藏拙守静以求永年,犹如空有四季轮回,而无夏花之绚烂,无秋叶之静美。

笔蘸申请,墨染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才是痛快淋漓绽放的生命的辉煌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

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字。

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一无所有,便可以走得云淡风轻;无所不有,难免一步一回头。抛却名缰利锁,才能领略“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美好境界。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观,方是大休歇。

名利看破,不是人生至境;生死勘透,才是如禅坐定。只是又有几人能真勘破?

即使真勘破,又有几人能淡然处之无牵无挂,尽享生命之妙趣?

 

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

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

讳愚者,死于愚,痴心覆之也。

最忌讳最害怕的事情,往往也是最容易到来最无可奈何的。

红颜暗老,英雄迟暮,其奈他何?

不能以平静心态处之,一味遮掩粉饰,与掩耳盗铃何异?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心灵就像一座小阁楼,乱七八糟的东西堆多了,好东西就放不进去。

只是上天也从不肯专美一人,谁能集沉潜之识、卓越之见、慷慨之节、笃实之心、文学之雅于一身?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人是愿意坦诚的生物,但很多时候言不由衷

可惜当今之世,人们胸中多堆满荆棘,筑有一道长城,有多少人能够首先开启自己的心灵?又怎样去扣开他人的心扉?多么辛苦!

了解一个人,需要启动一套真诚和心智的解码程序,需要有觉知的使用。

 

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身不落枯槁。

 

刘心武《心灵体操》中说:与大家一样,我的内心深处同样有着大块的灰色地带。

比如我在50岁以前,有嫉妒同辈作家之心,害怕他们超过自己

60岁后又羡慕青年一代作家的才情,恐慌他们盖过了我们这代作家的风头。

好在我这些年即使做操,才驱散了郁积在心中的阴影,心态变得健康明媚起来。

即使调理好自己的身心,才能一生受用无穷。

 

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心理学中觉知就是修习此法者,通过默念动而知道自己身体动,和通过默念停而知道自己身体停,而形成的一种身心体验,觉知是身心同时发生的,而不是身心分离者可以体验到的。就是说,一次觉知必须包括身心同时发生的一次动和一次停,此二者缺一不构成一次觉知。

觉知是在人们还不知道观察自己的时候,坚信自己的痛苦和快乐就是外面的人和事物造成,或者是自己的错误和英明造成(这是卡在了全能自恋期),痛苦得很投入,快乐也很投入。这个阶段,内在尚无对立,但和外面世界对立严重。

准确地说,是把原本内部的对立投射到外部,自己只扮演其中一面,找别人扮演另一面,翻来覆去,累生累世这么几个人掐来掐去,玩得很投入。由于身体的有限性和只会进化,人体的觉知都是成对出现的,呼吸时是有入必有出。

 

心理学觉知典型分支;一些情感较为隔离的人,有很大的毅力修定。一些意志坚强的人,依照更高的道理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学来学去道理都明白了,明知该怎么做却做不到,痛苦依旧。

觉知就是知道。你知道你看到、听到、嗅到、有感觉、有思想。如果你没有念头,你知道你没有念头。觉知是基本的意识。从这种基本的意识,念头、情绪和知觉在当中往来。当你有情绪,情绪从觉知中生起,停留在觉知中,最后消融在觉知中。

 

荣利造化,特以戏人;一毫着意,便属桎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就算荣华造化都是上天专门用以戏弄人的,犹如束缚的枷锁,人们依然要不顾一切地追求。

 

士人不当以世事分读书,当以读书通世事。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书即是知世,知世亦是读书。

 

 

养花天——轻云微雨,适宜养花。

 

 

 

 

 

事忌脱空,人怕落套。

 

林语堂说:愚可耐,俗不可耐。痛可忍,痒不可忍。

但世俗偏偏又逃避不得,不得不落套,于是就要熬,就要脱

人生只有受得世俗煎熬,熬制滴水成珠,熬出人生之春。

 

 

 

缘来则聚,缘尽则散。一切随缘,珍惜缘分。

 

 

富兰克林:我们之所以不能自我克制,关键是欲望太强了。不能进行自我克制,就不会是真正的人。

 

 

露丑卖乖,假装糊涂也是自我保护、顺应时势的方法。不要嫌终日浑浑噩噩,过分精明反而往往成了祸根。

 

 

 

 

 

 

 

 

 

 

 

 

 

 

 

 

 

 

 

 

 

 

 

 

 

一旦一段路程陷入无趣无聊,他会立马毫不犹豫地转变方向。

生是不能选择的,但死是可以选择的。

为了死而去死是无趣,为了死而去生是意义。

 

外表多压抑,内心就有多狂热。

 

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但其实每一次的人生转折都是潜意识地选择,选择去挣脱腐朽的、无聊的、无趣的过往,就像人体进行自身新陈代谢一般,让旧的细胞死去,新的细胞才能到来。

北野武说:“其实我说不上来为什么。实在受不了幸福的时光,而不幸的时候反而会比较安心。” 

向死而生,为找寻人生意义,颤抖着恐惧地活着,才是他想要的吧

 

那个时代,黑泽明向北野武说:“日本电影的将来,就靠你了!”

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艺人,北野武就是其中一个。(还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人们常说看北野武的电影表现得不同寻常,会使用大量快速而短促的镜头,并以蒙太奇的方式进行剪辑,从而使电影呈现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叙事节奏。

 

“自己基本上也根本不看什么电影,说起黑泽明的电影,也是因为去欧洲的时候常会被问起:'黑泽导演的这部片子你怎么看啊?',被问的次数太多了,才回来看的。

与其说是自己因为机缘巧合才能做导演的,不如说是很随意的就上阵了才对,所以关于电影拍摄技术方面的事情,当然完全不懂了,自然显得有些不同寻常,如果过于在意摄影技巧方面的事情也很没意思啊,只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像汽车咻的一拐弯,车屁股冒着烟,自己是绝对不会拍这样的镜头的。”

 

直率、狂妄、自信

 

说到暴力美学

北野武的电影经常被拿来当作“暴力美学”的典范,当你看北野武的影片时,你会看到面对面直挺挺开枪的镜头,

几乎看不到人物去找掩体,或者躲藏,主角也好,配角也罢,都是直面死亡、干净利落。

 

北野武的暴力电影,完全不同于昆汀·塔伦蒂诺。

相比于昆汀电影中逼逼叨叨的大量对白,北野武极少对白的电影更显得干净有力,没有半句废话。

 

 

“在拍暴力电影的时候,都是加入了我自己的世界观一样的东西在里面。基本上自己是非常讨厌JACKIE CHAN(成龙)的,倒是可以算是喜剧片,如果被当做动作片可就麻烦了。

所以自己还算是比较中意与法国的黑帮电影的,像好莱坞那种打来打去的电影最讨厌了,还能让人还击的暴击就根本算不上暴力不是?暴力应该是啪的一击就结束了。”

“所以自己,首先是绝不会去拍什么躲避子弹之类的场面的。在电影不是常有那种从一个柱子跑到另一个柱子的时候,子弹跟在屁股后面咚咚咚的场景吗?子弹打到柱子上也就算了,人横着跑,子弹咻咻咻的跟着脚步后面,这个世界上哪有跑的这么慢的子弹啊。类似这样的场景自己最初就非常的讨厌。”

在电视节目中常以活泼搞笑形象示人,那么到了电影里,经常塑造的就是冷静、沉默的形象。原本是想一本正经的演出来着,可是只要在电影里我一出现,可以说马上就是笑声一片。为了弥补它给大众造成的印象,我总是一副严肃的样子来演电影里的角色。

关于电影中台词不多,北野武谈及内心的想法:“要说为什么不怎么有台词的话,自己觉得是因为台词减少了人们的想象力。只有表情就可以了。电影里的台词,该怎么说才好呢,反正自己不是怎么喜欢。”

 不去用过多的表情、过多言语,去给观众做解释说明,只希望大家用自己的观感去感受他的电影,你的感觉是什么,那这部电影就是什么。

对于电影,他从来都不想着去取悦观众,他只是为了追寻自己。

 

人生还是根本不知道结果是什么的话更有趣些吧。

只有一次的人生,拿出干劲来啊!

你们说你们的吧,我才不会听呢。

 

导演、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制作人、企划人、漫才师、画家、前卫艺术家、时装品牌主理人......

 

 

 

 

­

 


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