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当呼吸化为空气》科普:当空气再化为呼吸,我们的生命与环境经济学研究

2022-02-15 00:07 作者:littlemiro  | 我要投稿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当你读到这本书时,他已经不在人世。保罗曾获得过美国斯坦福大学英语文学及人体生物学双料学位,并于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科学史与哲学研究硕士学位,以优异成绩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即将获得斯坦福医学院外科教授职位并主持自己的研究室。2013年,即将抵达人生巅峰的保罗,忽然被诊断出患有第四期肺癌。自此,他开始以医生和患者的双重身份,记录自己的余生,反思医疗与人性。



评分:9.5/10

任何想要搞懂生存本身的人必须阅读的作品之一。

任何对如何成为一个医生感兴趣的人必须阅读的作品。

+ 文笔斐然

+ 讲述一个连小说作家都无法写出的现实故事

+ 一个医疗工作者的第一手感受

- 我宁愿不存在这本书,让保罗·卡拉尼什活下去。

(这篇文章的后半段主要是我的回忆,文字很多,虽然它对这篇文章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评论的一部分。如果您对此不感兴趣,可以阅读完书评之后退出。)

为什么我会写这篇文章?前几天去逛书店,很偶然的时候看到了这本书,就好像我的一个老朋友,《当呼吸化为空气》。我知道这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其实我大学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了。但是看到书封上的一句话,我破防了:

全世界只有万分之零点一二的人会在36岁前患上肺癌,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是其中之一。

当时我突然想起,如果非要说的话,这其中还有一个人:我的高中班主任。我思绪汹涌,我不能忽略这一切,特别是我还在做一件事情:我目前正在进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和学习工作,我的研究方向就是空气污染对公众的负面影响。

种种叠加,我的良心不可能对这一切视若无睹。我要把我所思所想写下来,

以此慰藉化为呼吸的空气,和化为空气的呼吸。

就算是这物质生活是大千轮回,情感永远是那无法涣散的属于人本身的一部分。

希望爱永远都在。


很奇怪的是,虽然我并不是一个医学生,但是我看过很多与医学有关的书籍,我觉得这直接影响了我参与到环境经济学和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我印象里和《当呼吸化为空气》很相似的一本书,是于娟的《此生未完成》。

我的生命启蒙书籍。

讲述了一位复旦青椒、年轻的母亲(非常巧合和“地狱笑话”的是,好像她和丈夫恰恰也是做环境研究的)如何与病魔对抗,最后“言和”,和这个世界、她的新生的孩子告别的故事。在高中我一直在问自己,我的意义在哪里?我窝在被子里看这本书边看边哭,看完之后我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

后来又看了阿图•葛文德的医生三部曲,其中的《最好的告别》,无论是从科普的角度还是医疗人文的角度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佳作。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

看完之后你大概能知道以后怎么养老了


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重新向读者介绍,在21世纪变老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本书也启发了我在研究中将老龄化纳入我的兴趣点。



讲了这么多,我们还没有讲到《当呼吸化为空气》,因为以上的铺垫是有必要的:《空气》是一本结合了上述两本书的特点的书,它由这个世界上最优学府的,并且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之星的(文学生中的)医学博士撰写,并且,这位医学博士直面他的疾病,他的残破的生活,在临终前亲手写下了这本书。它是史无前例的,展现了一位临终医生的思想和生活,哪怕这样的方式异常残酷。比如摘抄一段:

我草草浏览着眼前这些CT片子,诊断结果显而易见:肺上布满了数不清的肿瘤,脊柱变形,一整片肺叶被侵蚀。这是癌症,而且已经扩散得很厉害了。我是一名神经外科住院医生,这是我接受培训的最后一年。过去六年来,我已经看过几十套这样的片子,每次都怀着微茫的希望,想帮患者找到某种可能有效的疗法。但眼前这套片子不同:患者是我自己。 

我们或许很难体会到那种绝望感,那种空气都在无限紧缩的压迫感,那种“为什么是我”的无力感。但是在这一刻,保罗·卡拉尼什一次性全部体会完了。

四期肺癌,这是地狱的宣告。如果看过《众病之王:癌症》的读者可能知道,肺癌晚期极易扩散,而扩散之后几乎毫无转机,是最痛苦也最无力的疾病之一。而保罗·卡拉尼什,从文学生转为科技史学生,又因为对人体的热情和兴趣成为一位医学博士,他难道不知道这一切的发生意味着什么吗?况且,他刚刚拥有自己的孩子,人生已经到达巅峰。这是世间最大的矛盾。

生命这个东西,越压迫它,它的能力、它的光芒就越耀眼——哪怕它是烟花,是樱花,是美丽的一瞬。在这一刻,是不是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该怎么和这个世界告别?让我们把这个话题悬念到读者自己看完全书的时候吧。

看到这里,各位可能有一个疑问,保罗·卡拉尼什为什么会罹患癌症,而且是肺癌?事实上到最后他自己都不能相信,因为他不吸烟,并且他的附近也没有吸烟的环境。这就是一个很见鬼的事情,也是我要写这篇文章的第二个原因:我想起我的高中班主任,但是没有人给他写传。我这也不是“传”,只是怀念一下,但是这文章聊胜于无;况且我还有一丝难以消散的愧疚,我是必须要写的。

其实说实话,我对我的高中班主任一直的印象,不是那么好,但这一切并不完全因为他,因为我的高中生活实在太压抑,这导致了我对很多当时事物的偏见,比如我的班主任。我爸妈回忆起他就说,他多儒雅啊,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看起来真的很实在也很真诚的一个人。我心想……人都是有很多面的,人是有很多面具的,我况且一个小孩都懂的看人下菜碟,何况一个年级主任?

我只是觉得抛开那种高尚人格的话,我的班主任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为了学生成绩操劳的湖北老师,乃至后来变得因此有点没那么正常。起的很早,睡得很晚,不管什么早自习或者晚自习他都会巡到你的背后抓你个正着。上课还行,说不上来上的很好,我是咋样都听不懂化学课(难怪呢我妈干化验的,家族遗传)。

但是我的内心里是有一个底线的,就是无论如何你干啥,作为一个老师不能把学生骂的太难听,也不能动手。不然你真的别做老师了,你已经够不上教书育人的标准了。我印象最深的是,临近高考,他把我们班十多个学生叫到隔壁的小教室,破口大骂,而且骂的很难听(因为我坐最后排,听的很清楚)。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即使他是为了学生能够多考几分,而我在几年后才知道多考几分有多么重要。

插一句嘴,特别是在那里面中,有我的初恋 (那个时候已经不在一起了);她回来之后哭了半天都没法缓过来,我觉得她会一生记住这件事情。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内疚,因为当初是我想让她留在这里和我一起,她本想去文科班学绘画的。这个决定也影响了她的一生,她最终罹患抑郁症(好在目前情况稳定,生活比我幸福)。我不知道这一切意味着什么。我们的生活完全的被改变了。我只能说我不能忘记的班主任的这些事,虽然他容忍了我太多太多,他可能是一个好老师,一校之长,但在我这里,他不是一个好榜样。

时光荏苒,本来这一切都应该被尘封,而在未来的十几年的某一场同学会饭局上成为笑谈。然而不到五年,在我翻朋友圈的时候,一个噩耗传来:他罹患肺癌,正在接受治疗,校友正在水滴筹上捐款。那一刻我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我在想这一切是不是必然的?他“含辛茹苦”,操劳,早出晚归,听说经常每天4点回家8点到校,他的两个儿子也无人看管,成绩平平;虽然学校成绩上去了,但是就好像那个操蛋游戏的结局,“这一切值得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结局?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一个不能视苦难于不顾的人,我苦痛,我感到后悔,就好像这一切是我造成的。我的班主任不吸烟,我们的学校禁烟。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可能性,就是空气污染和生活习惯作为诱因,而他的基因因素作为潜在的主因。

如果我们的环境经济学研究能够普及到更多大众,会不会更好?我们的研究发现,空气污染会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会加重人的抑郁程度,会降低生产力,会……在这些因果关系下,所以,如果进入冬天,雾霾天气下学校停止户外活动,我的高中不跑操,他会不会少一些暴露在污染的环境,至少他可以多活几年?如果我们的AQI指数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数,一个普通公众不能理解其含义的数字,而是一个警示,比如大大的红灯,黄灯,是不是他们就可以知道哪一天天气不好,就根本不出门,或者拿出已经准备好的N95防霾口罩,而不是老人带着两岁的孩子在能见度不到10米的公园里散步……

班主任当时给我们看了某部纪录片《穹顶XX》,原来才是我这一切研究旅程的起始?我高中所在的城市一到冬天就阴云沉沉,每一次跑操我都呼吸困难,虽然我热衷奔跑,但是我喜爱的是随着自己的自由的跑步,而不是口号下的麻木。班主任很少让我们看影片,那一次却说,你们把这个纪录片看完吧。它或许不是最好的纪录片,甚至它不是合格的、客观的纪录片;但是这可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个种子;嘿,五年了,它好像发芽了。

后来到了一个冬天空气依然非常差的城市读本科,一个偶然间接触到了相关研究,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与此有关。非常凑巧的是,其中的关键引用论文的作者,正是我研究生论文课的导师,在他的指导下我继续了有关研究;一切的一切都流转了起来。

但是,但是。我却没有能够提醒那个我生活中当时最需要这个提醒的人:你累了,该歇歇了;天气不好的时候,记得戴口罩;还有,无论如何,多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微笑。

简而言之,一个教育者,在其年轻之时,异乡凋落了,留下了家庭。我是一个不乖的,不努力的,不太称得上是“榜样”的学生。我无话可说。我没有参加送别,我不配;我知道,我会因此内疚很久很久。这种内疚将会成为我继续研究的直接力量,在我心里沉淀很久很久。

我可能不会一直做空气污染的研究,因为这个浮躁的学术环境下,我最后也可能只能做“大家喜欢的经济学”。但是我会提醒我身边的所有至亲和朋友,戴好防霾口罩,注意空气卫生,这会拯救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就这么简单。这是我参与这类研究最简单,也最直接的价值。

当呼吸化为空气,生命尘归于土;当空气又重新化为呼吸,生命重新点燃。这是理性的规律,无法克服。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这呼吸久一点,再久一点,让每一口呼吸和空气都存在它的价值。这可能也是生命的价值。

(本文2022.2.15同时发布于B站与zhi.hu,作者littlemio。)

《当呼吸化为空气》科普:当空气再化为呼吸,我们的生命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