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突破|国际首例CiPSC诱导的胰岛细胞在天津移植成功意味着什么?

2023年年中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在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干细胞临床研究备案的基础上,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通力合作,成功完成国际首例1型糖尿病受试者化学重编程诱导多潜能干细胞(Chemically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CiPSC)分化的胰岛样细胞移植手术。
提炼一下这段重磅新闻中的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诱导多潜能干细胞,另一个则是胰岛样细胞移植。

对干细胞技术发展脉络有所了解的朋友应当知道,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是再生医学领域最受热捧的宠儿,作为“种子细胞”的一员,它可以有效支援细胞治疗、药物筛选和疾病模型建立,并且还具备无限增殖、高效分化为特性类型细胞的能力。依托于诱导多潜能干细胞技术的成熟应用,人类才能将许多疾病的治疗从药物治疗时代、放射治疗时代推进到“细胞移植时代”。
而在此次胰岛样细胞移植手术的背后,则是世界顶尖医学研究机构昼夜攻坚付出的辛劳。在2022年4月13日,国际顶刊Nature就已经发表了一篇名为Chemical reprogramming of human somatic cells to pluripotent stem cells的文章,刊载了国内知名学者、北大邓宏魁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利用化学小分子成功诱导人体细胞转变为多潜能干细胞。

这一技术堪称细胞由“成熟体”转变为“幼龄体”的时光倒流魔术。
继续追溯至2013年,我国科研团队首先发现仅采用7种小分子化合物便可将小鼠体细胞重新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CiPSCs),这项研究成果同样刊发于与Nature齐名的顶刊Science上,引发了医学界的热议。化学诱导相较于开发年份更早的基因转导,具有诸多优势,尤其是稳定性和基因整合风险上都更胜一筹。
在这一技术的加持下,人们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向多种难治性疾病进攻。以此次胰岛样细胞移植术为例,受试者为一名罹患1型糖尿病达11年之久的中年女性,移植后观察到病患的胰岛细胞存活良好,血糖稳定,而且术后所需胰岛素的剂量也已经成功削减至术前的一半。

采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并非灵光一现,此前大量动物模型研究已经促使医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干细胞对人体脏器的改善和修复作用。
例如,炎症性肠病小鼠在输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腹膜中形成由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多种免疫调节分子组成的聚集物,炎症水平显著降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糖尿病肾病大鼠的肾脏功能有较好的修复作用,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数量下降,肾间质纤维化减轻,血糖有所降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改变糖尿病小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屏障,进而保护了肾脏功能。
为了进一步增强干细胞疗法的功效和潜能,对于1型糖尿病病患胰腺β细胞无法制造足够胰岛素的困境,研究者倾向于输注胰岛细胞,甚至直接输注干细胞衍生的β细胞。培育成熟稳定的胰岛细胞比较困难,而CiPSCs的相关研究能够为我们得到急需的干细胞衍生产物铺平道路,不仅培育过程更加安全有效,而且缩减了时间及成本,这意味着有更多家境不甚富裕的1型糖尿病患者能够受惠。

受化学诱导分化的多潜能干细胞,其结构和功能几乎与人体原生胰岛细胞相差无几,其应用前景极为广阔。随着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离彻底治愈1型糖尿病又更近了一步,而且还有望为伴有胰岛功能衰竭的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522117615466878&wfr=spider&for=pc
[2]https://www.sohu.com/a/700898169_121023127
[3]马阳光,张雅永,孟明耀等.诱导多能干细胞在遗传性心脏疾病模型中的应用与机制[J/OL].中国组织工程研究:1-7[2023-08-03].http://epub2.yyttgd.top/kcms/detail/21.1581.R.20230731.0851.004.html
[4]高喜翔,高明杰,谷涌泉等.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平滑肌细胞促进糖尿病鼠创面愈合的研究[J/OL].中国实验动物学报:1-8[2023-08-03].http://epub2.yyttgd.top/kcms/detail/11.2986.Q.20230725.1203.002.html
*内容为【干细胞精研社】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