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统考要怎么背?
*以下建议同样适用于311的同学
前两天333统考新大纲公布后,我们给大家总结了教育综合统考的特点:
重理解,重细节
更侧重于考查对知识的理解,选择题会考查细节知识,主观题会有以小见大的细节考法。
重理论,重实践
既考查理论本身,又考查理论在教育现象、教育案例中的实践应用。
重灵活,重阅读
题目考查的方式和角度很灵活,需要大家学会阅读材料、认真审题。
重综述,重跨越
不局限于单个知识点的考查,可能跨越章节、学科进行综述考查。
轻记忆
改变以往“精准”和“标准”的背书要求,更强调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有同学看到“轻记忆”,可能觉得“开心了,不用背了”,但注意,我写的是轻记忆,不是说完全不用背。
虽然现在统考大纲展现的整体趋势是以理解的方式来答题,但也不是说完全不用背,该背的地方还是要背,只是背的负担大为减轻,同时还要求我们理解性背书。
今天我们就跟大家详细说说,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背,怎么理解性地背。
各学科的考查特点
从之前的样卷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科目的考查特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先从样卷入手,给大家分析每个科目的考查特点,然后说每个科目该如何记忆。
01 中外教育史
在样卷中,中教史和外教史两门学科在选择题上各有5道题,大家看题目能够感受到,大概有50%主要是考查记忆的,大家记住一个知识点,查不多就能选出来正确答案,比如中教史的第20题、外教史的第22题。
而剩下一半的就更侧重于考查你对知识的理解以及推理,比如中教史的第18题、外教史的第24题,可能你对知识点记得没那么清晰,但通过相关历史的底层逻辑,以及你阅读资料后留下的印象,通过推理就能得出答案。
中教史选择题
▼

外教史选择题
▼

而主观题,中外教育史学科总共就考2道主观题,一科一道题,都集中在论述题部分。
中教史这道题属于以小见大的题目,通过你一个小小的细节去延伸,然后出一道大题,我们称之为细节考法;而外教史这道题,则属于综述考法,就是把不同章节、甚至不同科目的几块内容,综合到一起来考,考查的是我们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
在做以小见大、细节题的时候,就体现你对知识点的深度理解,是不是学到深层次了,而做综述题是说你对知识整体有没有综合性的认识,都不是简单把某块知识背下来就行了。
这就要求我们能定位到考什么,知道答什么内容,所以大家头脑中就要对相应的宏观认识、知识积累、还得有建构好的框架,能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去调用你需要的内容,组织形成自己的答案。
中外教史主观题
▼

02 教原和教心
选择题一共才30道,光教原科目就占了15道,足以表明教原学科的重要性。而教心和中外教一样,也是5道选择题。
这两门的特点一致,能够通过死记硬背去做的题就更少了,也是主要考查理解,不是记忆。
我们看教原和教心学科的选择题,这两个学科的题干或选项多为专业概念或理论:
xxx的条件/目的/特点/要求是……
xxx现象体现了/反映了……
xxx案例属于/是……
题目往往会包含一个教育现象、教育事件、教育热点或者说教育案例,只要我们能够把实践和理论对应起来,正确选项就找到了。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精准地背出题目所涉及的各个概念,而是要知道这些概念是什么意思,能够读懂题目,判断出答案即可。
教原选择题
▼


教心选择题
▼

再来看教原和教心的主观题,材料分析题总共4道,教原和教心各占2道题,都是一段材料加2-3个小问题的模式,长短材料都有。
关于材料题,大家一定不要忽视材料的重要性,一方面是我们得读懂材料,找到主旨、抓住重点,不读材料是找不到答案的,另一方面是要找到对应题目的内容,答案一定要结合材料去写。
所以,材料分析题的考查主要在两个方面——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论述,也就是要理论结合实践。
这也是告诉我们,不能把背的理论直接“摆上去”了,而是要通过所学的理论去分析材料,然后根据你对知识的理解,重组理论、结合材料进行作答,体现出你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活学活用。
怎么背、背什么
分析完这四门学科的样卷题目的特点,我们能感受到,整体考查“死记硬背”的题目很少,更重要的是看我们有没有理解、会不会判断、能不能读懂,还有能不能做到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知识储备去阐述。
所以大家就不用再逐字逐句地把那些概念、理论、原理都记得很“标准”,而应该更关注怎样理解知识自身的底层逻辑,怎么结合材料去应用,同时体现自己的思想性。
这其实是件好事,对我们来说,我们所学的知识与教育实践有了对接,学习起来没那么枯燥,更重要的是,从应试角度来看,我们背书的负担变轻了。
那么,开始我们说的,“轻记忆”不是不记忆,我们还要背哪些,怎么背呢?
同样,我们分学科来说。
01 中外教育史
在中外教育史的选择题上,大概一半靠记忆,掌握框架,记住相对重点内容,我们的资料和课程里面都会提示。剩下的要靠你对历史事件一些细节的理解,就是不需要刻意的记住,你只需要知道这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选择题考查的时候,会截取其中一个细节来问,假如你知道这个历史事件,知道它产生的前因后果,然后可能需要简单推演一下,这道题就选择出来。
而主观题,我们要看这个知识点能不能有所延伸,能延伸的,就可能考查主观题,不能延伸的,就只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来,那么这些能延伸的地方,就是我们必须要记住、背会的地方。这些统统都会我们会在资料里和课程上给大家提示。
02 教原和教心
教心和原理上也是一样,选择题上面说了,没办法通过背来解决,很考查我们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所以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其他的地方,你只需要多听课,或者多阅读详细的文本。
有的同学可能会用我们之前的《应试解析》,有的同学会用高教版的《大纲解析》。甚至如果二战生时间充裕的话,还可以读读教材、参考书。
总之,就是通过课程的讲解,大量、多次重复的阅读,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主观题会考分析论述的地方,有些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五星级的,是需要背的,我们课程里会给大家讲清楚、,讲透彻,在我们的资料上,也都会跟大家标注清楚。
总之,只用背这些就可以了。无论是凯程课程学员,还是非凯程学员都可以参照学习。
总结一下就是:
我们只用背基本概念、五星级知识点以及一些可延伸的细节内容;
通过听课和重复阅读,去理解知识的深层逻辑,做到深度理解知识,活学活用。

大纲出来之后,有不少凯程学员反馈说,希望我们讲一些精简课,大概把一些知识串一下,把时间留给大家背书和做题。看了以上我们的分析,你就知道我们为什么不能这么干了。
如果是简单的串讲,我们认为对多数同学来说,作用就很小了。
课程的作用,一定是帮助大家去延伸,去拓展,去挖掘那些自己学习触及不到的广度、高度、深度上,我们会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时,告诉大家要理解到什么层次、考试的时候会在什么层次上出题、出什么题,还会告诉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哪些可能会忽略的细节点。
尤其是中外教育史的题目,很多时候,你只需要像听故事一样,了解到了这个历史事件发展的起因结果,了解了这个历史的演变逻辑,你一下子就记住了,考试就能选择上,答出来,都不用仔细去背。
所以,大家不要陷入一种误区,认为是课程浪费了时间。
也许有的课程是浪费时间,但是好的课程一定是帮你节约时间的,节约了理解消化的时间,节约了区分重点的时间,节约了你深入了解细节点的时间。
当然,如果你基础比较好,前期已经听了很多课,阅读量,知识的积累量是足够的,就不用听课,平时做一些额外阅读,就可以开始大量练题。
说到练题,之前也接到不少同学反馈说,觉得自己一直在听课、背书,积累知识,都没有时间做题了,觉得比较焦虑。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详细分析过,练题的前提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这个量的积累,早早开始练题,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输出要以输入为前提。同时,我们还要说,如果你的积累足够,知识也学得扎实,做题上手是很快的,完全不用焦虑。
有同学会问,不用提前多多练习答题的技巧吗?需要时需要,但是只要知识量足够,你通晓了知识的逻辑,做起题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技巧就非常容易掌握了。
我们届时在真题课上,也会给大家分享答题的方式方法,只要你前期知识的积累很扎实,到时候听真题课,立刻会感觉到在答题上灵活自如的通透感。
所以,目前来说,大家不用在做题上焦虑,先扎扎实实积累知识、理解知识,才是目前最要紧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