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内摄型抑郁(二)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内摄型抑郁
内摄型抑郁者使用最多的防御机制是内摄
因此理解这一防御机制的运作将有利于在临床上减轻抑郁者的痛苦
从而修正他们的抑郁倾向
内摄是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
于抑郁者而言
抑郁者潜意识的对早年所爱客体的令人厌恶的特质进行内化
这些客体的优良品质可能在抑郁者的意识层面已被效仿
而负面特征则被他们潜意识的感知为自身的缺陷
例如,在治疗内摄型抑郁者时
治疗师往往是在和他们的内化客体对话
来访者可能会说“这是我太自私了”
治疗师可以问“谁说的?”
他们会回答“我妈说的”(或者是父亲及其他客体)
即使他们的内化客体并无敌对、挑剔或不尽责的特征
他们也会如此感知并内化这些特质
内摄在他们生活与情感体验中尤为常见
例如,某位深爱孩子的父亲不得不额外加班来平衡收支
或是忽然被调往外地,再或突然罹患重病
孩子都会感到原先慈爱的父亲离他而去
继而产生怨恨,但又难抵对父爱的渴望
并未自己没能珍惜父亲曾经的陪伴而深深自责
孩子进一步将这些情绪投射到离开他们的客体身上
想象他们是因为愤恨自己才毅然离去
这些想象会令孩子痛苦难忍
加之盼望与所爱客体重修旧好
因此儿童会潜意识地确信
“只有改变自己的错误,才能改变一切”
内摄型抑郁者其次更多使用的防御机制是攻击自身
这里的攻击自身与内摄关系深远
内摄的概念意味着客体丧失带来的自我不完整感
使个体通过吸纳丧失客体来填补自我
也包括同时吸纳对丧失客体排斥的部分(痛苦体验或恶劣环境)
例如,上文诉说的孩子失去了原先“慈爱的父亲”
为了重拾“慈爱的父亲”而回想与建构“过去的父亲”是什么样的
这就难以避免吸纳“过去的父亲”拥有的优点与缺点(排斥的部分)
因此攻击自身可以有效降低焦虑
尤其是对丧失客体的分离焦虑
将对丧失客体的排斥和愤怒转向自己
可以有效降低被丧失客体抛弃的可能
同时攻击自身还能增强自己的力量感
“假使错在于我,那么我就能改变错误而扭转困境”
他们因为无法生活在恐惧之中而选择否认
就只能将抱怨指向自身
然后期待通过独善其身来改变命运
“如果我足够优秀,生活就能柳暗花明”
他们大多倾向于选择毫无理由的自责(否认)
使自己情绪悲戚但又饱含力量
内摄型抑郁者也有多少会涉及理想化的防御机制
个体会认为是自己的过失导致所爱客体离去
那么所爱客体应该是无可挑剔的,即完美的
因此他们很难向别人转达敌意与批评
早年丧失或接连丧失对客体造成的影响
使他们自责与悔恨
在外界看起来如同一股反思与崇善的思潮
这让许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是善良的”
内摄型抑郁者坚信自己品质恶劣
常常为自己的 贪婪、自私、好斗、虚荣、傲慢、愤怒、妒忌和淫欲而悔恨不已
会认为这些自然的体验不仅堕落而且危险
大多会担心自己的行动会给别人造成多大的负担
甚至可能会担心自己天生就是社会的一颗毒瘤
这种焦虑多少带有口欲期的意味
“我担心我的欲望会毁掉别人”
或是肛欲期的延续
“我的蔑视和暴虐是极其危险的”
或是具有俄狄浦斯期的特征
“我想要竞争而击败情敌,这简直是无耻至极”
他们因为缺乏机会哀伤生活中的丧失
所以只能归罪于自身导致了客体的丧失
每逢遭到排斥
为潜意识地加倍诅咒自己应该遭到报应
同时担心自己一旦劣迹败露,众人将避之不及
他们努力想要“改邪归正”,压抑自身
但又害怕暴露恶念,遭人唾弃
因此大部分抑郁者习惯于隐瞒自己的“恶念”
例如。可能抑郁者会有“让某人致死”的念头
会对他人可能的谴责惴惴不安
或者拒绝治疗与交往
这种念头不过是童年期心理的转移
是人类复杂而邪念的本能欲望
是尤为普遍与合理的
但他们的内疚根深蒂固,并且难以揣摩
抑郁性内疚会伴有妄大和自负
再加上他们大多相信“恶有恶报”
从而也就产生悖理的自命不凡
“我是罪恶之首,是我一手造就的”
实际上几乎子虚乌有
由于内摄型抑郁者会坚信自己罪大恶极
所以通常特别敏感
小小的批评就能让他们感到自己恶贯满盈
无论对方采用各种形式,他们都只汲取对自己的负面信息
如果别人的意见中肯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惭形秽与痛心疾首
如果真正受到攻击
他们会认为对方的理由多么正当
内摄型抑郁者常常会通过帮助他人、参加慈善活动以及社会贡献等形式来抵消自己潜意识中的内疚
内心谴责自己的品行不端
外表显示菩萨心肠与圣母心
许多抑郁症患者会“抱团取暖”来帮助相似者
不少抑郁人格的个体会通过乐善好施来规避内疚和维持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