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吸血鬼‍️文学形象审美变迁 / 当代吸血鬼审美赏析

2022-09-29 12:39 作者:红辣椒E  | 我要投稿

病态的迷恋,陶瓷般易碎的皮肤,狂暴地跳动着的青色血管,惨白的脸颊与鲜艳的嘴唇,瘦弱却又血肉充盈,生命和死亡同时在一具完美而失神的躯体上共存,直到饥渴的异色瞳孔放大,凝视着你脖颈上的动脉,露出身上唯一不属于人类的獠牙将你贯穿撕裂。殷红的活血滴落在洁白的衬衫上,胸口荡起汹涌躁动的情欲挑出的死亡愿望……

夜访吸血鬼(1994)

以上,是我们熟悉的当代吸血鬼文学,表达着浓浓的恐怖和不可名状、对未知之美阴暗的刺激、以及对危险的禁果与情欲的偷尝。


然而,文化符号绝非凭空而来。
Anne Rice于美国时间2021年12月11日晚,因中风引发的并发病,享年80岁,儿子Christopher Rise通过她的社交账号发布了消息。

2021年12月,一名叫安妮·赖斯的美国女小说家以80岁高龄去世,她就是有名小说《夜访吸血鬼》原著作者,著名的“吸血鬼教母”。当代对吸血鬼这一经典西方文学恐怖形象的感知,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安妮·赖斯的创作与革新。

Anne Rice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吸血鬼文学的鼻祖,其实是源于十九世纪末的布莱姆·斯托克的《德古拉》。

影视化作品Dercula(1931)

《德古拉》创造了第一个“像人”的吸血鬼,彻底把这一种族从野兽、怪物的民间寓言中提炼成“类人生物”;但这里的“人化”并非面向人类的亲近,而是为了达成邪恶目的的伪装;因此,这种伪装依然是难以逃脱野兽本性,吸血鬼与人类之间存在明确的分离。

Dercula(1931)

艺术源于人间,斯托克的作品所讲述的正是英国中产阶级和殖民主义者之间的事,所以不难品读出,吸血鬼即是英国殖民者的化身。

德古拉之死实际上意味着英国殖民者必须要放弃对“血脉”的执着,预言着英格兰人错误价值观的必定消亡。因此,吸血鬼文学之所以能在今后的百余年风靡全世界,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有一个坚实且有深意的奠基。彼时恰逢英国殖民者和爱尔兰殖民者的阶级斗争如日中天,所以不难看出其中的political寓意,对传统政权、价值观的挑战,是代表民族阶级的一次呐喊。

1979年赫尔佐格导演的《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里的吸血鬼形象虽然气质文艺而脆弱,但还是在更突出野兽的一面。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1979)

直到B级片巨星贝拉·卢戈西的演绎出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斯托克笔下“贵族气质的吸血鬼”形象才出现:

德古拉(1931)贝拉·卢戈西 饰 德古拉

除了在关键时刻露出獠牙,展现邪恶,其他时候都是玉树临风,风度翩翩,衣着精致,精明智慧,时刻维持一个年长但是充满性吸引力的绅士形象。



而真正现代化的改变,还是前面提到的安妮·赖斯的作品中。她推翻了吸血鬼传统和刻板的形象,通过描绘一个虚幻的世界,挖掘吸血鬼的内心世界,探索人性深处的奥秘。

夜访吸血鬼(1994)

这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逐步觉醒,发现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的作为远远大于神的作为,人的力量实际大于神的力量,于是不愿再受神的约束。吸血鬼在人文主义者眼中不再是罪人了,相反,人们更愿意美化它,让它变得更加强大,甚至能与神对抗。吸血鬼成为观众要代入的主角,而不再令人恐惧。

夜访吸血鬼(1994)汤姆克鲁斯 饰 吸血鬼莱斯塔特

同时,伴随许多文学家对吸血鬼文学形象的迷恋,这些小说相继成为被改编影视作品的重要来源。因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吸血鬼在现代越来越被美化的形象,就更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文化共鸣。

夜访吸血鬼

影视化作品《夜访吸血鬼》邀请到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和萝莉时期的科斯汀·邓斯特出演,将贝拉·卢戈西的中年优雅贵族,转化为风华绝代的青年,营造了生命力涌动、荷尔蒙爆炸的情欲吸引力。


暮光之城

《暮光之城》中打棒球的一场戏,代表了最主流的美国传统价值观,用他者来定主流社会,唤醒人们自我约束。非主流者带来的生活,让主流者受到引导去过这种生活。

暮光之城

以清新优雅的叙事特征与精神层面的爱情形成至关重要的卖点,这种理性与本性的纠缠,欲望与情感的争战,使当前环境之下的吸血鬼形象得以立足: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懂得自我克制,对爱情忠贞、矢志不渝的形象。这种为全人类所共赏的本质,跨越了地域、种族的界限,使得所有人接受与喜爱。

美剧 吸血鬼日记

让吸血鬼等同于青少年男女偶像团体,“和吸血鬼谈恋爱”不再是怪谈,而有着与“追星”共同的性质。

可见,吸血鬼形象从野兽到型男靓女的审美变化,在描写和设定上并不源于“吸血鬼”题材本身,是吸血鬼文学为了获得更多人喜爱而主动迎合大众审美,本质只是社会审美风潮的反映。


《夜访吸血鬼》中,背负永生枷锁的莱斯塔特。被誉为史上最帅吸血鬼,美丽高贵、嗜血强大。在岁月中沉淀出财富、优雅、智慧。

不朽是馈赠亦是煎熬。罚他孑然一身,永世背负孤寂的宿命。

正因如此,人们更共情他的乖戾不羁,也情愿忽略危险,拥抱他的脆弱。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路易斯。

渴望鲜血,守着人性的戒律,做吸血鬼中的群嘲对象。
徘徊于善恶之间,是人中异类,也是吸血鬼中叛徒。

美而忧伤,带着英雄主义色彩和宿命感。



《暮光之城》中挣扎于禁忌之爱的爱德华。

身份赋予他让人艳羡的超能力

博学多才的头脑、禁欲的长相

人性却使他生出欲望,渴望与人类共浴爱河。

于是,强大如他,只能为爱痛苦挣扎。

要么,将爱人也拉进深渊,成为失去灵魂的嗜血恶魔。

要么,在永生里眼睁睁看爱人生命流逝,直至永失所爱。




当然,成功塑造一个吸血鬼形象,不仅依赖故事氛围。
还要依赖承载其特征的独特皮囊。
吸血鬼式的美,底色是脆弱、凶猛。

面中平缓甚至略微凹陷,面颊是消瘦的。因此自带一种清冷脆弱、如履薄冰之感。

而软组织薄,正面露骨,直线颇多。充分发挥饱满的T区和深邃眉眼的魅力。有种紧绷的贵族姿态,进一步强化攻击性与乖戾感。



贵气、危险、神秘作为主色。

五官的量感足,内眼角尖锐,狡黠中带着优雅。撩拨传情,疏远凶戾的双眼,萌生出游戏人生的狩猎感与神秘感

山根鼻梁挺拔,海鸥线清晰明显。侧看高耸,正看纤细锐利,充满贵气又攻击感

人中深、下唇彰显肉欲。朱唇轻启,如火焰般猩红,沾染着充满杀气的疯狂的欲望。氛围感拉满。露出绽皮嗜血的牙齿。伺机咬住猎物。情欲混着杀机,刺激人的感官。

终日不见阳光的阴郁苍白。

仿佛来自地底深处,毫无烟火气息。


吸血鬼‍️文学形象审美变迁 / 当代吸血鬼审美赏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