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群落 超全考点题型总结【选必二】

2023-08-05 22:28 作者:萨霞  | 我要投稿

喵喵 | 2-2 群落考点题型总结

1️⃣群落概念及特征

习题1

在“中国小龙虾第一县“监利县,“稻虾连作”模式已成为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的增产、增收.绿色生态的立体种养结合模式。在稻虾连作的稻田中,生长着水稻等植物,生活着小龙虾等动物,以及好氧性细菌等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 物种

B. 种群

C. 生物群落

D. 生态系统


习题2

用于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A. 群落的丰富度

B. 群落的种间关系

C. 群落的物种组成

D. 群落的优势种


习题3

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种类】

B.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一般是不同的

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一般逐渐减少

D.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2️⃣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

方法:取样器取样法

调查步骤:制作取样器→选择取样点→取样采集小动物→记录统计

额外调查相对数量: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习题4

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B. 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一般可采用样方法【活动能力较强,不适用样方法】

C.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3️⃣种间关系

习题5

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₁、N₂)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N₁:被捕食者;N₂:捕食者】

A. 捕食关系,N₁为捕食者,N₂为被捕食者

B. 捕食关系,N₁为捕食者,N₂为被捕食者

C. 竞争关系,N₁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₂为失败者

D. 共生关系,N₁、N₂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习题6

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 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这是寄生】

C. 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 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种间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习题7

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 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图片只是食物种类重叠,竞争还有空间的重叠】

B. 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强,摄取的食物种类越多】

C. 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 M、N将呈现“J”型增长【“S”】


4️⃣群落空间结构


习题8

如图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水平】

B. 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阳光】

C. 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

D. 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阳光】


习题9

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下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密度不知道】


习题10

科研人员调查了我国某地鹭类的组成和分布情况,对研究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指导意义。

(1)科研人员在林内从山脚到山顶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逐个调查记录每块样方内的相关数据。同时,每天在固定时间、固定位置统计鹭鸟出飞和晚归的数量、飞行方向等。

(2)调查结果显示,该林内栖息繁殖的夜鹭、池鹭的巢大都筑在乔木主干附近的粗枝权上,白鹭、牛背鹭的巢多筑在离主干较远的细枝权间,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四种鹭的筑巢高度统计如下。

表中数据显示,池鹭是优势种。四种鹭在林内乔木层的主要筑巢高度不同,表明群落内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种分布特点体现了鸟类对群落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

(3)当不同鹭类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白鹭与夜鹭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然而,白鹭主要在白天飞向西南方向活动、觅食,而夜鹭主要在傍晚飞向西北方向活动、觅食。由于这两种鹭鸟在觅食时间、觅食方向上的改变,错开了取食相同食物资源的高峰期和取食地点,可以使之得到较为均衡的资源利用,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趋于缓和,从而实现共存,这是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必然结果。


5️⃣群落的演替

习题11

下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次生演替】

B. 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人为干扰的逆向演替】

C. 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 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习题12

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 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 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只是不占优势,并不是消亡】

D. 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的结构复杂程度逐渐提高


习题13

南方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过度砍伐而遭到破坏。停止砍伐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表为恢复过程依次更替的群落类型及其植物组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地常绿阔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

B. 与针叶林相比,草丛中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简单,丰富度低

C. 该地能恢复到第四阶段说明人类活动未影响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他能恢复就是因为人们没有砍伐】

D. 常绿阔叶林得以恢复的原因与土壤条件、植物的种子等的保留有关


彩蛋:


19:15


群落 超全考点题型总结【选必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