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先秦:
1.神话和传说: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传承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一般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尤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其他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总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2.风雅颂:该说法首见于《荀子 儒效》,是《诗经》的编排方法,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包括周南、召南等十五地区的乐歌,共160篇,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情感。“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其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晚期,小雅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比较舒缓。分为周颂31篇,、鲁颂4、商颂5篇。
3.兴观群怨:语出《论语 阳货》这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兽鸟木之名。”兴是抒发情志,观即观察社会,群是结交朋友,怨是讽谏怨刺。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4.笙诗:《诗经》共305篇,另有小雅部分6篇有目无辞,分别是《南陔》)《白华》)《华黍》、 《由庚》)《崇丘》)《由仪》。“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
5.《诗经集传》:是研究《诗经》的著作,宋代朱熹撰。朱熹解诗,最初信从《诗序》,后来取郑樵之说,摒弃《诗序》而就诗篇本身探索本旨。《诗经集传》释义简洁,明白易晓,每篇述其主旨,每章言其大意,常多新解。由于《诗经集传》摒弃了《诗序》的曲解,而从诗中探求本意,所以得到了许多正确的解释,但也有不少道学家的谬见。
6.四始六义: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毛诗大序》总结《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中的“六诗”说发展成为“六义”说。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