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撒的结合:重生】关于“原生家庭”,我有些话想说

我相信见识世界的黑暗面,不是为了让人对人生感到绝望。而是为了更加珍惜自己所处的光明。

《以撒的结合:重生》是一款肉鸽型游戏。
游戏特点是操作简单,道具池极深,易上手而难精通。想要精通这款游戏,便必须要掌握浩如烟海的道具,熟知它们的每一种效果。

它的画面极为猎奇,虽然初见画风简陋而可爱,但怪物却离不开,粪、蛆虫、蜘蛛、苍蝇、血肉。几乎都是一些如果画风写实一点,就直接18+的元素。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衣服被剥夺,流着泪,并以“泪水”为子弹的小男孩。
不同于其它作品中绚丽的铠甲,附魔的宝剑。小男孩 以撒 获得的增益道具有“违禁药品”、卡牌,以及一些日用品。这些日常用品,在以撒获得时,便会增幅他的战斗力,与此同时也会对他的身体造成伤害。

用实际行动表演了那一句:杀不死我的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
只是可惜,如此强大的以撒。实际上,早已窒息在那口玩具箱里了。

整个游戏故事,大概讲述的是:小朋友以撒,因为妹妹死亡,父母离异,家庭四分五裂后,母亲对小以撒日渐冷落,而以撒在小伙伴中也受到欺凌。

最后,小以撒开始嗑药并信仰上帝,准备从“信仰”之中得到温暖和救赎。

但随着“信仰”愈来愈深,他认为家庭的一切不幸,都是自己的罪过。而妈妈也听从了上帝的旨意,拿走了他的玩具、衣服,撕毁了他的画、给他馊汤冷饭,最后还要杀了他。(一说这些是以撒的幻想)
他因为痛苦,将自己关在空玩具箱之中,最后窒息而死。

就是这么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作者用肉鸽游戏的形式,通过二十几个结局,每个结局只展示一个短短的片段,加上迷宫中许多细思恐极的细节,营造出了诡异恐怖的氛围。

虽然游戏的主题是“原生家庭”和“宗教信仰”这类问题。
但吸引到的玩家(包括我),大多是因为它的猎奇元素,甚至有点期待以撒在获得新的道具,角色身上会发生什么新奇的变化。如果“太惨”,则在心理默念几句“可怜”,给予其廉价的关怀。并在成文时,义正言辞地描写他的“悲惨遭遇”。
就像是《祝福》中,那些特意来听祥林嫂死了孩子的故事,然后,跟着唏嘘不已,最后满足地离开的三姑六婆一样。

利用玩家的猎奇心理,来让玩家体会具有探讨性的“主题”。时至今日,我难以推定这种事的好坏。
以撒作为一个小孩子,喜欢玩乐。但因为家庭的客观原因,使得他只能将所见的有限的一切融入自己的幻想世界。自己厌恶的东西变成敌人。使自己痛苦的东西,可以让他变得更强,而他纯净的眼泪,则是可以清扫这一切污秽的武器。
单纯从制作者的设定来说,的确能体会出这样设计的巧妙,即利用儿童的心理,现实的悲伤营造充满幻想的猎奇世界。
但抱有猎奇心理游玩这款游戏的我,甚至是抱有享受作者制作“道具+以撒=新形象”这种恶意的我,所表述的同情,到底是出于“真实的同情”,还是为了显示“某种正确”而写出的言论呢?

这种体验,反倒是《传说之下》做得更为纯粹。

在你完成“一人不杀”的线路后,自然想要看看“全都杀了”会怎么样,反正是游戏嘛。一边杀人,一边心理经受着冲击,觉得“真的好残忍”。
最后,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善良”,回归到游戏之中,想再通一遍“好人线”,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然而你做过的一切,都已被游戏记录在案,你再通关,也只能走那条“伪善线”。
一直看着以撒受苦,并一直追问:“后来呢?”的我,像极了咸亨酒馆的那位追问孔乙己“后来”的酒馆掌柜。一切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罢了。

游戏的机制当然十分有趣,相信大多数沉迷以撒的玩家。
都已告别了最初它“猎奇”带来的冲击感与新鲜感,而是奔着他多种多样的组合,以及超级深的道具池,而不断地进行着研究。
我想,既然有着如此好的创意。
那设定它是一款小朋友装备塑料玩具,幻想着自己是强大的英雄。打败电视中的大怪兽和机器人。最后在通关时,被母亲从凌乱的玩具堆里抱到床上,安心入眠。
这难道就不是一款优秀的游戏了吗?

想当年大宇的《阿猫阿狗》走得就是这个路子,最后还大获成功。

我当然是并不反对讨论“过度的信仰”以及“原生家庭”会给他人造成的伤害。
我不赞成的实际上是这种表现形式。因为除了上文描述的原因,其实还有第二个原因。
那就是,由作者通过零碎信息构建出的剧情,通过玩家以自己的智慧进行拼合,太容易让玩家产生“这就是真实”的错觉。
因为很难有人愿意否定自己付出精力与时间而得出的结论,轻易否定这个结论,就成为了否定自己。
然而制作者的想法,未必就是完全正确的!
曾几何时,我也十分喜欢“阴谋论”或者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于是,对于能够直接获取到的信息,都会觉得并不可信。反倒是将一些零星拼凑起的信息,通过“自己的高智商”拼凑出的“真相”深信不疑。
现在,充斥着各大平台的“反转”的谣言,何尝不是如此呢?
倘若有人与我说,这世上仍有公平、正义,我会对它嗤之以鼻。但若说那平日工作十分努力的女孩子,我恰巧获知最近她和公司的王总走得很近,所以才拿到了公司的十佳员工。这时,我恐怕就能脑补出一篇十万字的小作文,并怒斥世界的黑暗了。
游戏制作者,当然十分理解这一点。所以,像是《黑魂》、《空洞骑士》、《尼尔:机械纪元》都是这样做的。
《以撒的结合:重生》也是如此。
世界上的确有“无数的悲惨”存在,而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甚至一些悲惨的故事,与自身的经历还有不少的重叠。但故事里的他走不出去,你便也要因为他没有走出去,便也自甘深陷于泥淖之中吗?

一句“原生家庭带给孩子伤害是伤害一生的”,时刻被一些人拿在手里,当做遮风避雨的伞。
因为觉得“以撒”是一款优秀的游戏,所以,我可能更不希望有人利用它作为“调味剂”的“主旨”,来当做“原生家庭”伤害的佐证。
所有的“原生家庭”对人都是有伤害的,只不过这种伤害,有的像“可乐”,有的像“砒霜”。
我始终觉得,见识过“砒霜”的毒性,是为了感激自己喝下的是“可乐”。而并非是将“可乐”描述成“砒霜”,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关注与同情。
譬如,我有一个朋友,最爱他的人是他的奶奶,他的奶奶有三个孩子,她的丈夫早亡,自己因为在织布厂工作养家,体弱多病,肺部受损。她性格很懦弱,对我的朋友也很溺爱。
她的一个孩子,是我朋友的父亲,并不是很争气,而且闯出了很多祸。
她的另一个孩子,虽然事业上比较成功,但却太需要他人的尊重,却很不尊重别人。因为一家人都受到这个孩子的接济,所以都很怕他。
她的第三个女儿,直到三十多岁还不能完全自立。而我的朋友,因为他的姑姑没有孩子,是姑姑和奶奶带大的。而朋友的妈妈,一直被排挤,经常外出打工,还赚不到很多钱。
这个姑姑性格偏执,有强迫症,喜怒无常,需要她人的爱,却很难相信他人。时常因为只言片语,就暴跳如雷。奶奶和我的朋友都很怕她。
而我的这位朋友直到大学性格以及行为模式,都是与她完全一致的。自私、敏感,不会与他人正常交往,如果喜欢某个朋友,就会一直缠着人家不放,没有丝毫社交距离,直到最后谁也没交下。
我朋友不太信任的妈妈,则是陪伴他上大学。并和他在一个城市,一起打工的人。
我这位朋友,通过后天的学习,自己从这种“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并且现在很照顾自己的父亲、母亲。他和我说心里最难受的,是无法帮助自己的姑姑。因为她的想法已经“成型”了。也没什么钱去回馈自己那位叔叔,现在的日子的确不太好过。
他说他身上还有一些他姑姑的影子,但我觉得他现在也是一位挺优秀的人。
不同的“家庭”构建出了不同的人。但我相信,只要知道原因,想要解开束缚自己的“锁”,是没有问题的。
“宗教”方面也是一样,以我个人来说,我没有对任何“宗教”的信仰。即使生活困苦,也未曾依赖于烟、酒、毒、赌、信仰中的任何一样,来让自己兴奋或安慰自己不安的内心。就在一年前,我还把自己喝了快三十年的饮料,完全戒掉了,还因此瘦了8斤。
我现在唯一的爱好,就是通过别人的作品,研究一下他们他们通过何种手段构建出了这个作品。
然后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稿件的方式分享给大家!
所以,想要做什么,就去做吧!
有的人的确受到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不可规避的伤痛,例如抑郁症、精神失常、肢体损害,甚至是死亡。
有的人却只是拿着这个概念,自我设限而已。

结语:很抱歉我对《以撒的结合:重生》这款颇具深度的游戏,无法提供太多“玩法”上的建议。只是由于好奇它的剧情,经过几位优秀的作者的文章和视频,对他进行了一些极为浅显的了解。而有了这篇文章的诞生。
文章内的观点仅为一家之言,如有不同见解,且希望与我进行讨论的玩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