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看懂《三体》是有门槛的,但影视作品改编成功,说明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

2023-02-15 17:30 作者:楷威放映室  | 我要投稿

《三体》剧集播出之前,我没读完原著。追剧之初,还曾对比小说来看,之后发现还原度很高,也就干脆放下书本,直接刷剧了。而过程中,有时也会二倍速观看,主要是针对那些即使看过文字,也搞不清所以然的内容。

在《三体》和《流浪地球2》热议期间,也与同龄人交流了一些看法,以及从严肃文学作者的讨论中,也获得一些观看时代的角度。你会发现,科幻故事,也会像脱口秀、街舞、说唱一样,总要成为某个时代的印记。

01 关于科幻的个人记忆

看懂《三体》是有门槛的,因为我们没有科幻文化的传统,特别是对80后一代。我对文字的兴趣从初中开始,那时候的文学系统里是没有类型小说概念的,受到上世纪80年代文艺思潮的影响,提到文学的概念,多是指严肃文学或纯文学,相对而言的是通俗读物和未来的网文小说。

文学必然会影响电影创作,当时的电影没有所谓商业与艺术的分别,通常情况下会叫做故事片,甚至相当一段时间,中国的大部分电影等同于故事片。

作为一个80后的小学生,当时是没有科幻概念的。那时候我身边只有一本关于外星人和飞碟的课外读物。印象不深了,只记得里面集结了世界各地发现不明飞行物的故事。那时候的图书纸张成本也低,配图是简单手绘的飞碟造型。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不大,在小学毕业时,有位同学用他自己的一本书,来换我这本关于不明飞行物的书。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给我的书,我完全不记得是什么内容了。

但那时候,好像觉得,反正我对飞碟一类的故事也不感兴趣,且内容都千篇一律,索性就把它换出去吧,完全没放在心上。那本书应该是最早接触的所谓科幻故事短篇集。

我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书是《钱钟书传》,应该是那段时间受到韩寒的影响,因为他的偶像就是钱钟书。文学与电影的启蒙时期,也看过王朔和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影视剧。

更是在高中时看完了余华的三部曲和王小波的三部曲。从这里,可以看到属于那个时期的文学传统与背景。而如今,我们已经从当初的“王朔”时代走入了“刘慈欣”时代。

对科幻概念的认知最初不是来自于小说,而是电影,比如斯皮尔伯格拍摄的《E.T.外星人》卡梅隆拍摄的《终结者》系列,雷德利·斯科特拍摄的《异形》等等,则是那个时期的科幻电影启蒙。而文学类型的普及,除了一些人在《科幻世界》杂志上的阅读经验外,直到2010年,科幻小说才逐渐普及开来。

2008年,我进入出版行业,2010年年底离开读客图书时,他们还在筹备类型文学,而且主要是悬疑推理为主。几乎是在同一时期,两年之内,我也见证了新星出版社的同事从无到有打造“幻象文库”的过程。这样算来,从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到改编的影视剧播出,大约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科幻逐渐给普通读者拓展了新视界。

在《三体》和《流浪地球2》成为热议话题的这段时间,我也听到了同龄人的一些想法。他们大多是对科幻题材不感冒,即使是对文学有兴趣的人,更愿意阅读的是没有门槛的悬疑推理小说。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从《三体》在《科幻世界》连载的时候,就开始关注的一类读者。但他们不能代表更多的人群。

02 严肃文学作家讨论《三体》

2023年春节前,观看了“今日头条”出品的真人秀文化类节目《我在岛屿读书》,其中第四期,几位严肃文学作家对类型文学的探讨是值得关注的。那是个吃完烧烤的夜晚,除了“主角”嘉宾苏童余华之外,还有《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故宫学研究者祝勇和著名作家叶兆言加入了这次对谈。

有意思的是,之前带着各位玩“故宫解谜书”的祝勇,却坦言自己读不进去科幻小说《三体》。现场有这档节目的参与者、年轻作家房琪读完了全部的三部曲,祝勇把此归结为“代沟”问题。坐在他身边的叶兆言,看祝勇讲了实话,自己也承认,《三体》这部小说,他也是读不下去的。

而在场的程永新则极力推荐他们看一看,作为一本严肃文学杂志的主编,他的视野反而更开阔,没有停留在所谓的“纯文学”或者“严肃文学”领域。在谈到悬疑推理小说,各位作家倒还是有可聊的空间,只是对于这个时期的作家来说,他们喜欢的悬疑小说作者还是福尔摩斯阿加莎·克里斯蒂

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科幻小说,特别是定义为硬科幻的小说,对于传统文科思维的读者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门槛和距离感的。就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也是如此,正是《三体》剧集的热播,才让我对这个故事有了完整的了解。

03 悬疑感与想象力

理解《三体》是有难度的,因为你只有看懂了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才有可能参透更高层面的哲学及宗教问题。但作为影视剧创作,特别是剧集,它要比电影和小说承载更多普世和娱乐价值,所以三体在还原原著的同时,如何能给大众带来良好的观感,才是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这个时代的故事创作,已经不再是单一某一种类型,而是多类型混杂。在这样一部以科幻题材为主的剧集里,其悬疑感的制造,是能够牵引读者观看的动力。最初包括杨冬在内的众多科学家的自杀,成为谜团,就是典型的悬疑开场,这也让观众更容易进入这个故事。

而在揭秘的过程中,从具体的神秘人物申玉菲开始,再从神秘组织“科学边界”引出潘寒、慕星、魏成等人,直至最后逐渐将被称为“统帅”的叶文洁推到众人面前,在这个当代的时间线里,史强汪淼的调查,是以刑侦破案的角度入手引领故事。这样一来,观众即使对科幻层面接受起来有困难,也有足够的兴趣探寻现实层面的真相。

刚才那条故事线的创作,还是以往熟悉经验里的剧作模式为主,对主创来说,难度不算大,包括汪淼眼前的倒计时数字,还有科学家们眼前闪烁的各种炫光。而真正考验团队创作水准的,自然还是在科幻层面的想象力。

首先是“红岸基地”,因为在众多的影视题材中,特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故事背景中,还没有表现这种大型科研基地的创作经历。而这样一个巨型微波发射机的体现,必须具有真实的年代印记,才看起来更加真实。

毕竟,在老式的屏幕上展现数字和“不要回答”的拼音,难度不大,难点在于呈现一个大型实验基地的日常工作背景,在这点上,主创团队还是做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可信度。

另外,这个基地和相关仪器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引发整个故事的起始点,是叶文洁向太阳发出信号后,才导致今后发生的一切,是与外星文明连接的关键所在。

另一个层面的挑战是“三体”游戏里的动画世界,这是《三体》里最有价值,或者说是刘慈欣思想表达层面的关键场景。要说《三体》改编成影视剧看什么,很大程度上是要看这个虚拟世界里如何展现小说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就算是单独拿出游戏世界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主创团队下了多少工夫,这也是整体会超越动画版《三体》的某种原因所在。因为动画版虽然在视觉技术层面也达到应有的水准,但是它更多的还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科幻视觉表达,而看不出打造“三体”的特殊性。

除了“红岸基地”和“三体”游戏世界的呈现外,最关键的一场“大戏”就是“古筝行动”。而第二十九集的感觉,其实更像是一种大结局。虽然原著第一部中也是把“虫子”和“遗址”放在最后章节,但这场戏的力度其实更适合作为结尾。

由于国内影视创作的一些限制,为了避免血腥场面出现,剧中无法完整呈现那些被切断的躯体。只有在最后摧毁后的坍塌里寻找一些震撼和力量。这一幕更多的是体现了高科技比如纳米技术能够带来的可能性。那么结尾就要有一个思考层面的“结束语”,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史强。

毕竟,在这个没有传统意义上结尾的剧集里,“古筝行动”的场面起到了撑起全剧分量的视觉冲击。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漫天蝗虫下,史强面对汪淼和丁仪两位科学家慷慨激昂的“演讲”。这要比游戏世界里相对专业的科学概念更能引起普通的人共鸣。

这段内容也是要与之前老年叶文洁抬手半遮阳光的姿态形成一个对比。阳光对于普通人,大多还有柔和的体验,但在宇宙世界的深处,还有着难以想象的摧毁之力。

人类越是能发明创造,相对的另一方面,也就越能具有超强的毁灭之术,更何况还要面对未知的外星生物。无论是“古筝行动”,还是蝗虫飞舞,在制造视觉奇观的同时,也让人们陷入更深的思考。


看懂《三体》是有门槛的,但影视作品改编成功,说明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