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战争机器(十二)——别咬我手指啦!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和M14自动步枪



对M1的历史概述和一点评价
一战末期大量自动/半自动武器的投入使用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估摸着.30口径的绍沙影响更大)。1925年美国陆军军械部下发指令要求研制一种新型4公斤以下的自动装填武器(为什么是4公斤呢?BAR:呵呵)。然而此时我们的约翰·C·加兰德(注意不是阿道夫·加兰德,那位是德国空军)已经在春田搞了5年半自动了。1929年样枪送交阿伯丁试验场参加美国军方新式步枪选型试验。通过对比试验,1932年加兰德设计的自动装填步枪被选中。其间,美国军械委员会指令更改样枪的口径为7毫米(.276口径,鬼才晓得这种奇葩玩意儿是哪里来的),中选后又遭到军方否决(陆军:上帝都不用这7毫米口径的鬼东西,全军上下一致7.62*63你现在要我换弹药鬼才同意呢),仍然被要求采用7.62毫米口径。经过反反复复的修改,1936年步枪定型为M1式.30口径半自动步枪。1937年正式投产后开始缓慢装备部队以逐步替代M1903A1。然而此过程极其缓慢,一直到1941年美国参战时海军陆战队还未完成换装,陆军也仅有少数单位完成了此任务。HBO《太平洋战争》中有一幕就表现了这一情况(没错就是马润趁着小日子空袭抢陆军物资那一段)。

比较坑爹的是M1早期型竟然用的是枪口集气式自动方式(就是那个在枪口处加一个集气罩把火药燃气倒回去推动枪机),实践证明这种自动方式让步枪既笨重又难用,精度烂的一批,刺刀也安不稳(这部分风评建议看看德棍二战的两款G41,枪口集气害死人啊)。1939年加兰德重新设计了自动结构改成了长活塞行程式并于1940年投产,之前下发的5万多支步枪也全部追回改造。
然而M1的生产能力迟迟无法跟进。最早仅由春田兵工厂生产时,1937年产量只有945支,1938年产量为5879支,直到1940年1月才提高到日产20支。1940年欧战情况日趋恶化,一批又一批军事物资被运往英国支援抗击纳粹,其中包括大量老旧的各型步枪。对M1的需求与日俱增,当年增加了温彻斯特公司作为M1步枪的生产承包商。至1945年二战结束时,两家公司共计生产了超过400万支M1。
M1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武器。从太平洋岛屿、东南亚丛林,到北非沙漠、欧洲战场,M1步枪在二战的大多数战场上都有过出色表现,被公认为是战争中最好的步枪。M1步枪供弹方式比较有特色,装双排8发子弹的钢制漏弹夹由机匣上方压入弹仓,最后一发子弹射击完毕时,枪空仓挂机,弹夹会被退夹器自动弹出弹仓,会发出“叮”的声响,提醒士兵重新装子弹。而重新装填的过程也充满危险,若不按照规定的方式装弹或是手速太慢,手指会被枪机夹住(具体过程可以参照鸟妈爹V第16期解说全覆盖)。
二战和朝鲜战争中M1一直作为美国军队的主要步兵武器。美军士兵对M1非常喜爱,前线报告称:“制式步枪(M1步枪)在朝鲜半岛充分地发挥了性能,受到了部队的好评。”这一称赞并不是光来自于陆军和美国海军陆战队,而是来自美军全军的。M1步枪出色地经受住了所有极限环境下的考验,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希望装备M1步枪,从未提出过要进一步改进之类的建议。美国著名将军乔治·巴顿评价它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朝鲜战争初期,普遍营养不良且缺乏后勤保障的韩军对美国军援的M1步枪苦不堪言,在仓皇撤退时,往往将该枪遗弃在战场上,因此在五次战役中,我志愿军大量缴获该枪及其弹药,这弥补了我军在战斗中的步枪损失。第二次战役开始后,美军常遇到使用与他们相同型号的半自动步枪的对手,很多战斗中,志愿军都是靠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打败对手。志愿军狙击手也喜欢使用该枪狙杀美军。
M1加兰德步枪性能诸元
口径:7.62 毫米
弹药:M1906斯普林菲尔德0.30-06步枪弹(7.62×63mm)
供弹方式:8发弹夹或20发弹匣
枪机:长活塞行程, 回转闭锁式枪机
全长:1.1 米
枪管长度:610 毫米
初速:865 米/秒
空枪重:4.37 公斤
枪口动能:3597 J
有效射程:730 米
瞄准工具:片状准星,觇孔式照门

M14步枪的出现与被淘汰
二战后对步枪的修改工作再次被提上日程。.30-06弹由于其威力过剩开始被淘汰(美国佬一开始还不干来着,甚至暗箱操作彻底扼杀了英国战后开始研制的.280中间威力弹和EM-2无托步枪,如此保守实在不是老美的风格),新的NATO标准7.62*51弹出现后,适配新弹药的枪械的研发工作逐步开展。然而正如上文所说M1给美军士兵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他们不舍得抛弃M1(等到越战他们就不讲这个话了)。于是新型步枪的研制仍然交由加兰德负责。1957年新枪研发工作完成,与FAL(欧洲当时有一堆人想让美国也买FAL来着,你看英国的SLR L1A1和西德的G1)竞争两年半以后终于在1959年正式投产,逐步替代M1加兰德,M1卡宾和BAR。
由于M14是加兰德的又一力作,因此它沿用了部分M1的部件,比如说那个觇孔瞄准具。M14仍采用气动式原理,枪机回转闭锁方式。导气管位于枪管下方,可选择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M14由可拆卸的20~30发弹匣供弹,亦可以发射枪榴弹。
其实总体来讲在美国和欧洲M14还是相当好用的,对刚扔了M1的大兵也很友善。然而1965年美国全面武装干涉越南内战,M14即将在战争中经历最为严酷的挑战。
实战中针对欧洲和北美环境设计的M14在越南表现出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又长又重的步枪让大兵们在东南亚丛林里进行机动时汗流浃背苦不堪言,绝大多数M14由于枪机锁(就是一水泥柱子往枪机上一卡)的限制成了半自动,根本无法与越共大规模使用的AK47/AKM突击步枪相匹敌(PLA后来撤装56半也是这个原因)。然后大兵擅自拆了枪机锁改成全自动,又向上级抱怨护木散热材料不行。于是M14又被扔回去修修改改修修改改,最后被M16A1一脚踢飞了。
M14的新生——M21SWS和M14EBR的诞生
弃用M14步枪直接导致了春田兵工厂的倒闭。但是M14并没有从美军中完全退役,而是凭借其出色的精准度被改造成为了狙击步枪和增强型战斗步枪(Enhanced Battle Rifle,EBR)活跃在美军参战的各大战场上。
M21SWS从1969年开始装备美军。在越南战场上,虽然M16突击步枪全面取代了M14,使美军在200~300m射程上的火力大为增强,但在进行远距离上的精确射击时,M16则显得无能为力,美国陆军司令部认为急需为作战部队配备一种新型的狙击步枪。1966年,位于岩岛的美国陆军武器司令部(Army Weapons Command)、本宁堡的战斗研究司令部(Combat Development Command)和阿伯丁的有限战争委员会(Limited Warfare Agency)与美国陆军射击训练队一起共同研究新型的狙击步枪。他们将所有能使用的军、民用枪与各种瞄准镜和枪弹配合使用,并根据他们自己制订的原则标准和精度标准,最后选择了配有莱瑟伍德3-9倍ART瞄准镜的一个精确化的M14NM(National Match,国家比赛级)半自动步枪,并命名为XM21。1969年,陆军的岩岛兵工厂把1,435支M14NM步枪改装成XM21狙击步枪,并提供给在越南的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狙击手使用。M14步枪精确化主要是进行以下几项改进,首先当然是选用重型比赛枪管,其次是选用一个合适的瞄准镜,当然还要改进发射机构,因为一个平稳而敏感的扳机对于提高单发射击精度是极为重要的,最后就是选用精度高的枪弹,XM21所配用的是盐湖城武器弹药厂生产的M118比赛用枪弹,弹头重173格令(11.2克),初速810m/s,弹道比7.62mm北约标准弹低伸,接近.30-06弹。弹匣容弹量20发,配有两脚架,射击稳定性好。 M21同样可以使用7.62×51毫米NATO标准枪弹。
(已经3000多字啦,为了不折磨大家M14EBR系列以后开一篇,而且M14EBR系列成员也太多了,容我整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