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科研男神横扫记:MIT, Princeton, Caltech, Berkeley......

我的申请主要是实验凝聚态(condensed matter experiment)及相关方向,因此涉及Physics, Applied Physics, EE, MatSE等项目。在这里我基于个人经验和体会,对物理等理工科的申请进行总结,希望对学弟学妹有所裨益。
我的申请背景如下:TOEFL: 105 (S24), GRE: 153+170+3.5; GPA: 3.9+, Ranking: top 5%; Research: one at home school + one US summer internship; Publication: one first-authored arXiv, published later; Recommendation: two research letters + one course letter.
我的录取结果如下:MIT EECS, Princeton ECE, Caltech Physics, UC Berkeley Physics, etc.
下面,我将对PhD申请中几项宏观指标(诸如文书写作、申请表填写等细节,我在这里不作详细讨论)进行综述,并分享我的个人理解。
第一方面是语言成绩 (重要程度:几乎不重要),包括TOEFL, GRE general, and GRE sub. 语言成绩是申请的门槛:在此之下,其余背景再强也无法录取;在此之上,成绩高低对录取结果几乎无影响。
TOEFL: 大多数学校对托福成绩会设置分数线,多在80-100;少数学校 (e.g., Cornell, UCLA…) 额外要求口语成绩在22以上。因此,我建议大家托福成绩一定要达到100+ with speaking >22,此后便不需要在托福成绩方面花费过多精力。对于大多数大陆学生而言,达到这样的成绩最重要的是熟悉托福考试的题型和进行一定的练习,总体而言难度不大。
GRE general: 大多数学校没有对GRE的分数线要求,民间常听到的说法是GRE >155+170+3. 在2023 Fall申请季,我申请的所有学校对GRE成绩的需求都是optional,部分甚至not accept,只有极少数会optional but recommended。由于今后申请季对GRE要求尚不明朗,我建议同学们最好准备GRE,并争取达到上述分数。GRE的准备难度要高于托福不少,需要大量背单词和做题,因此也建议同学们提早计划。
GRE sub: 只有少数项目需要sub成绩。就物理来讲,一般认为成绩需要达到几乎满分。由于2023 Fall所有学校都optional,我没有参加sub考试,对备考难度也不甚了解。值得提醒的一点是,sub考试一般一年只有两场左右,一定要提早预约。
总结:建议同学们一定不要花大精力卷语言成绩,秉着“过线即可”的态度,尽早完成。
第二方面是标化成绩,主要包括GPA和ranking (重要程度:不确定/重要)。
GPA:值得提示的一点是,所有学校都需要上传official transcript,也即所有科目(非仅必修/限选)。总体来讲,GPA的作用很难判断,但经验来看,顶尖学校录取学生的GPA往往很高。
Ranking:同样值得提示的一点是,几乎没有学校要求申请者提供排名信息。因此,GPA数值的重要性一般要高于排名。但是,申请者总可以提供对自己有利的排名信息,且经验来讲,top的排名对申请往往会有帮助作用。
总结:建议同学们在大学的前三年努力保证高的GPA (e.g., 3.9),如果拥有top的排名,一定要在附件中提供。
第三方面是科研,主要包括本研、暑研和交换等。科研是申请中最重要的一环,主要体现为科研经历、科研成果和推荐信等 (重要程度: 非常重要)。每一位申请者都需要有与申请项目相关的系统科研经历以及对应教授的推荐信;以publication为代表的科研成果是有效的加分项,但并非必要;一般来讲,强的推荐信 (尤其是海外知名教授的推荐信) 是申请中最重要的。
本研:是每一位申请者最基本也是最必要的科研经历,也是最容易有成果的。我建议同学们在大二学年探索到自己喜欢的科研方向,并在大三上之前加入一个课题组,申请提交时最好拥有一个1.5年左右长度的、系统的、可以完整讲出“故事”的科研经历,如果能有一作文章的产出无疑更好。本研经历最可能成为大家申请时的“代表工作”,因此是良好申请结果的基础。尤其值得提及的一点是,在后期可能的官方面试中,一般都是聚焦一个科研经历,并对此提出一系列问题。由于暑研时间有限,往往不够系统,拥有一段完整的本研在这时就显得尤为关键。
暑研:如上所述,海外教授的强推是申请中最关键的一部分,甚至更甚于publication,因此暑研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将重点从什么是理想的暑研、如何找到暑研和怎样在暑研中表现优异三个方面,介绍我对于暑研的经验。
什么是理想的暑研:1. 与自己的本研方向匹配。我不太建议同学们在暑研阶段尝试完全没有经验的新方向,这对于自己暑研期间表现优异是不利的;与本研接近的暑研也会让自己的履历显得更加系统;2. Top教授 > top学校:因为推荐信的写作主体是教授,我强烈建议同学们在寻找暑研时不要仅关注教授所在学校的排名,更要关注教授本身的reputation;3. 对于想要申请美国的同学而言,最好在暑研期间找美国的教授。
如何找到暑研:1. 自己发邮件套磁:这一方法最简单,但是往往收效困难。建议同学们保持耐心广撒网,同时一定要针对教授研究方向修改套磁信内容,切忌海投;2. 官方项目:例如UGVR等。官方项目最大的好处是省去了自己寻找暑研的负担,甚至在后期出国程序方面也会有更官方的帮助和指导。但我认为弊端主要在于教授的选择有限,与自己匹配程度不一定高;3. Connections:可以向导师/师兄师姐等寻求推荐,这一途径有以下优势:首先,大大增加了对方同意的可能性;同时,被推荐的教授往往与自己的本研相关,匹配程度高。
怎样在暑研中表现优异:首先,由于暑研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大多数学科,我认为优异的暑研绝对不与系统产出甚至publication等价。良好的暑研应当是从各个方面向对方教授展示你的科研潜力,这包括:1. 展现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对研究的热情,展现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引入新的实验方法、计算手段,对课题提出新颖的研究计划,遇到困难时提出系统有逻辑的解决方案等等;2. 一定要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多与教授见面,多提有深度的问题。为了达到以上目标,除了努力科研之外,建议大家可以尝试与导师约定期的meeting,在meeting中用清晰的slides展示自己最近的阶段性进展,遇到的困难以及下一步计划,同时可以穿插讨论有意义的问题;在组会中也要积极参与,包括个人科研展示和journal discussion等;另外,还可以以书面形式撰写阶段总结,这对于后期教授写推荐信也会是比较好的参考。
总结:科研经历是申请中最重要的。理想的科研经历包括较为系统的本研和出色的暑研。教授(尤其是海外知名教授)的强推是以上的最佳表现,也是对于申请结果最关键的。一作publication会对申请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强推仍然是必要且或许更有效的指标。
最后,也要感谢世毕盟对我的帮助。培训师姐姐是一位很耐心负责的老师,在申请时间线把握和很多经验细节上都为我提供了参考;我的mentor是MIT EECS的博士,他与我的研究方向非常接近,因此除了讲解申请注意事项、文书优化等之外,还对我的科研主体提供了很多建议和帮助。非常感谢二位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尽早完成语言成绩的门槛;在大学前三年尽量保证理想的GPA和排名;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争取有至少一段系统的本科研究经历和至少一段出色的暑研。强推是必要且最重要的,知名教授的高质量推荐信往往足以保证较好的申请结果,而publication无疑会起到显著的锦上添花作用。
Thank you and best of luck with your PhD app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