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可疑的“白马之盟”(一)

2021-09-24 13:58 作者:韩国流行音乐鉴赏小组  | 我要投稿

按此文为敝人评易中天所写《汉武的帝国》札记的一部分,特此析出,以供大家评判。又按此文叙述篇幅短且论证不充足,故先作为第(一)部分发出,供大家先作一览。

《汉武的帝国》是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的第8卷,讲述了以汉武帝时期为主的西汉历史。昨天下午我外出,在一家打折书店中偶遇此书,故买来看。虽然我可以找到这些书的免费电子版,但是读纸质书的感觉还是更加令我愉悦。

由于对西汉的历史比较了解,再加上易中天的文笔流畅便读,我花了五个小时(包括查资料的时间)就认真读完了这本小书。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质量很高,虽然不能算是历史学家的学术作品,但至少里面也有不少易中天个人的观点,而且大都可以找到史料文献出处,可见易中天是用心在写这本书。因此这本书对于仅具备初高中历史教科书水平的读者来说,还是很有必要找来一阅的。

本书最为精彩之处,在于易中天把握住了西汉史乃至中国古代史的几处对立:封建与集权的对立、王国与帝国的对立,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官与吏的对立......这也恰恰是中国古代史最重要的变革(没有之一)——周秦之变,即周制与秦制的对立与演化。

西汉从高祖开始到武帝,算是彻底完成了“儒表法里”的建设,换句话说,就是融合了周制与秦制,使得西汉不像关东六国那样易被散沙国家攻灭,也不像大秦帝国那样二世而亡。这种二者皆有的的汉制,实际上自西汉开国合法性中就已经注定:刘邦反秦起家,就不能全用秦制;高祖灭项破楚,就不能全用周制。

回到易中天的这本《汉武的帝国》(以下简称本书),我想结合本书与《史记》《汉书》及相关学术文献,讨论“白马之盟”的可靠性问题。

在本书的第27页,易中天认为白马之盟是不真实的,是陈平周勃等人在推翻诸吕后编造出来的借口。这个逻辑很好理解:高祖“说”了,不姓刘的不能封王,所以你们这些姓吕的都是乱臣贼子,我们功臣集团有权力剿灭你们!

这种观点现在似乎已经变成了一个“历史常识”,爱好历史的人谁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没听说过”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句话。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白马之盟是编造出来的,易中天也是如此,我虽然不是什么教授,但也相信这个观点。

易中天用四页多的篇幅,从王陵聊到周勃,然后又扯到陆贾和高祖遗言,最终还是没能从正面突破历史的迷雾,直达问题的关键,而只是旁敲侧击,高度怀疑而已。

实际上,认真翻史料,就可以更好的说明白马之盟之不可靠性。

三月,诏曰:“吾立为天子,帝有天下,十二年于今矣。与天下之豪士贤大夫共定天下,同安辑之。其有功者上致之王,次为列侯,下乃食邑。而重臣之亲,或为列侯,皆令自置吏,得赋敛,女子公主。为列侯食邑者,皆佩之印,赐大第室。吏二千石,徙之长安,受小第室。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复。吾于天下贤士功臣,可谓亡负矣。其有不义背天子擅起兵者,与天下共伐诛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这是《汉书·高帝纪》载高祖十二年三月(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前两个月)诏。

谁能帮我找找,哪里有”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或者表达类似含义的话?没有。

恰恰相反,把刘邦诏令的主要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1. 有功的英雄豪杰都有机会封王

2. 造反的人,天下共伐诛之

况且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不都是刘邦封的异姓王吗?他们最终都因谋反被杀。这说明两点:

1. 刘邦封异姓王的时候,还没有白马之盟(否则岂不是自己打脸?)

2. 刘邦平定异姓王叛乱的时候,也没有白马之盟(如果有的话直接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顺势废掉他们的王位不就好了,又为什么要花功夫去找他们造反的证据呢?)

易中天先生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逻辑不够清楚,这跟他习惯于把正史记载按照他自己的文风翻译成白话文有关,也跟他【极有可能】没有看到这条史料有关(如果看到的话不可能不引用)。


初记于2021年8月27日

改定于2021年9月24日

(未完待续)


可疑的“白马之盟”(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