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深海》不该沉入深海

2023-03-25 23:45 作者:游戏少年AD  | 我要投稿

        愿所有人都能不受干扰地、纯粹地去享受一部电影,如果真的能被《深海》触动,那我恭喜你将与它酣畅淋漓地邂逅。

        《深海》从各个方面呈现出来的东西都很复杂,特效远比预告震撼百倍,观看过程中需要专注分析剧情,铺垫没GET到,前后没能串联,就是一团浆糊。

        前半段通过离开后妈妈回微信时那疏离的措辞与语气,和参宿打了又删的文字其实可以看出,她知道妈妈现在没那么爱自己,只是难以接受。

        所以“参宿找妈妈”的行为不是表面的找妈妈,而是意指她对于过往妈妈还在时幸福美满家庭的留恋与不舍,她把自己遗留在了过去不愿向前看。

        后期放弃找妈妈也意味着告别过去,直面“妈妈不会回来了”这个残忍现实,从逃避和自我欺骗,到清醒和自我和解。

        交代前情与背景的这一幕幕画面普遍颜色黯淡,且亮度黯淡,此后参宿与深海大饭店产生交集,画面就像跌进了焰火里,流动跳跃着鲜艳明快的红黄橙暖色调,“水墨粒子”技术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和压倒性的震撼,镜头推动层层递进,丝滑有力,3D的水墨风海洋生物从眼前拂过,浓烈的色彩粒子交融碰撞,绮丽梦幻,配色美到了努力尽头需要拼天赋的地步。

        电影作品与文字作品不同,声效、视效都是作品的一部分,在动画电影这种超现实作品中更是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我否认诸如“画面特效做得再好有什么用”此类言论,《深海》的色彩语言和镜头语言为所有观众呈上了与众不同前所未见的盛宴,目前国内任何一部3D动漫电影都无法与之比肩。我没在影院看过国外动漫电影,没有资格评价。

        但我非常肯定,若非突破性的特效技术我对它的感触不会这样深,人可以为剧情而感动,也可以为技术而感动,有些画面的确要到这个技术层面才能获得如梦似幻的震撼效果,于是发现《深海》非得动画不可,换成其他任何题材都不可,这场拼尽全力的“炫技”完全可以代表制作组的诚意与态度。

        前期我对于剧情的理解都建立在“深海大饭店”是真实存在的“异世界”这个基础上,观看过程中尝试解释海上之行的种种见闻,总结世界观,但发现没有紧密合理的逻辑,设定很是模糊,可最后才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参宿根据画册虚构的,没有异世界,没有神话世界观,没有心软的神明,所以它才颠倒错乱,离奇跳脱。

        制作组用积木搭建了歪歪扭扭摇摇欲坠的塔,看得人七上八下,最后将垫底儿的桌布一抖一掀,诶嘿,塔没倒我自己推。

        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情铺设,最后半小时的反转才刀我那么深,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应该看整体,没有阴影作为对比则无所谓光明,前半段做到了欲扬先抑,说它再混乱再不着四六都实属正常,但结合结局看待,不该仅以“深海是烂片”、“画面很好,剧情很烂”等等话术,轻松抹去它所有光华。

        《深海》前面埋的伏笔到了后期几乎被全部收回,“梦境线”和“现实线”画面的呼应混剪让人直观地捋清关系,形成闭环丝丝入扣,铺垫与挑明缺一不可,剧情并不弱也不稀碎。

        制作组为参宿选择的配音方式也极为贴合,小配音演员有着未经训练的生涩稚嫩,没有技巧纯靠感情,笨拙,不熟练,但在此情境下更能打动人。

        电影里透露出的情感细腻动人,极度缺爱、很需要被需要的参宿从头到尾都被忽略,无人关心无人在意永远被排除在外,对于一个独立的自我人格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孩子而言,她的世界很小,只有眼前的家庭,失去这一切就意味着世界的崩塌,但在深海大饭店所有人都会注意到她,让她得到久违的关注和重视。而家庭幸福的人也未必不能从中共情,每个人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南河最初唯金钱是图是参宿对他的第一印象,在深海之眼他也曾想过回头,但当他决定继续向前,水手海象说他“自己都没活明白,还想着逞英雄”之时,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参宿了。

        我感觉,虽然参宿此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症,但对于这个病并没有很深刻的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她爸一个成年人都不理解不体谅,何况她一个那么小的孩子),直到前往深海之眼的那一刻,她意识到丧气鬼是因为自己而来,才真正明白这个病,决心与之对抗。

        南河在“梦境线”里的魔法太过强大,以至于在穿过深海之眼的一片寂静中,我以为他会从废墟里跳出来,嘻嘻哈哈地大笑:“我可是有魔法的!”

        但没有。

        从这一刻开始,《深海》疯狂地给我喂刀子,我想我前半段能说出他一千一万个不是,可反转证明我错了。

        他路过她黯淡的人生,只一瞬,擦出星火,孱弱的温暖的,生生不息。

        “现实线”从参宿落海的一刻开始与“梦境线”交错纠缠,“深海大饭店”并不存在,只有参宿和南河是真实的,梦境中的人事物都与现实有所映照,是参宿内心情感的外化。

        暴风雨之夜,见有人落水便毫不犹豫跳下海相救,为防止参宿陷入沉睡,南河不停地说话,穷尽所有怪异荒诞,参宿依据现实与自我想象搭建了舞台,用自己历经苦难但依旧澄澈的目光看待一切,没有丑化任何人,抑郁症不伤害他人,只是伤害自己。

        各路配角轮番上场,陪伴她走上自救之路,陪她完成最根本的从“想死”到“想活”的心理上的转变,有活下去的欲望,有活下去勇气。

        其实有时我也会想,与其让患者痛苦地活着,在地狱里挣扎,我们作为一个旁观者,不如顺其心愿任其离开,对于他们而言或许是更好的选择,是一种解脱。

        但《深海》给出另一个答案,不管你想不想活着,哪怕你我萍水相逢,我都要试着拼尽全力救你,或许在某个瞬间,我能那么幸运真正救下你。

        “梦境线”里参宿遭遇了三次丧气鬼的攻击,一次比一次猛烈,也代表她面临的生死危机一次比一次凶险,是否也意味着她三度想要放弃求生。最后从“梦境线”回归“现实线”,南河的所作所为激起了参宿的求生欲,她冲丧气鬼大喊“我不怕你们”,想要再试一试,她因他对伤她至深的人世间产生留恋。

        电影最后并未给出明确的解决参宿家庭现状的方法,其实是无法给出,否则说教意味太重,而且方法单一。“没有给出方法”会被抨击成“不给实际方法”,而给出了一定会遭到更猛烈的指责,“好像做什么都不对”。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困境,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心境,种下这颗“再试一试”的种子才最重要,至于如何试,那要自己调整并配合治疗,会有无限可能。

        《深海》绝不是烂片,不论从特效画面还是剧情立意很高,而作为一部人物形象纯原创的动画电影而言,它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以《大圣归来》为例,最初进入电影院的人会因为“这部电影在讲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而心怀好奇,后期口碑发酵再进入电影院的人会因为“这部电影讲好了我心目中的大英雄”而自带好感。

        这也是近年来开发古代神话人物IP电影一个讨巧之处,不过我觉得这没有问题,起码让人能走进影院关注动画电影了,寒冬时期想办法度过寒冬,是种努力,也是敢于挣扎的勇气。

        但《深海》没有任何情感基础,没有任何家喻户晓人物的光环加持,纯原创的人物设定就是在走钢丝,前面已经扑倒了千千万的纯原创,更遑论它的剧情着眼于破碎重组家庭和抑郁症群体,非常敏感的区域非常难以处理非常容易踩雷,很有可能一个细节不对味就毁了全盘观感,观众的主观情绪极大程度地主导了口碑走向,又在特效视效上穷尽所有,赌上一切,除了《深海》制作组没人敢这么做,冒如此大的风险一搏。去年国庆我就在等它,未能等到,今天春节档它能走到观众面前,不知是制作组踩过多少荆棘,流过多少血泪。

        有些作品的出现,会让人感谢相逢,《深海》是,我无比喜欢它,我要大声说。

        参宿,我们都为你而来。

————发疯分割线————

        被很多关于《深海》的无理恶评创得不轻,从来只路过不评论的我都对了几波线,投入真情实感去喜欢一个东西,是很消耗情绪和精力的事情。

        看多了以后我也一度怀疑,《深海》到底有没有那么好?是否是我对国漫太过宽容自带滤镜?亦或是我见过的好作品太少随便遇见一个不那么好的就吹上天?

        但经过情绪沉淀,我认为它真的难得一见,从剧情、视效、成本、时间等等而言都不是短期能面世的快消耗品,《深海》做了七年,但再过七年未必能遇见同等级别的动画电影作品。

        通过辩驳也逐渐明白,和认为《深海》“有优点有缺点”的理性真实观众尚有探讨空间,和认为“一无是处毫无可取”的人没争论必要,注定是脱离作品以主观情绪为主导的对线,不可能互相说服,虽然看到一次被创一次,总要学会慢慢释怀。

————二刷分割线————

        不论是现在还是事后多年,我都认为没能在设备够级别的影厅看一次深海是深深的遗憾,因为确实是一旦错过再也不在。

        返校后,学校所在的城市有家影院愿意给《深海》排IMAX场,当即决定出发去市里,哪怕一来一回要坐4小时公交,由衷感谢这家影院。

        购票时见最佳观影区中间两个并排的座位已被锁定,还以为是情侣,到现场后才发现是两个男生。

        电影快开场时又听见其中一个男生说:“四刷深海了,第四次我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呢。……让我们成为参宿吧。”

        我:惊!兄弟爱得深沉!

        其实我主要为画面和声效而去IMAX厅,也想再找找隐喻与彩蛋,预想过自己知道后续剧情,再看也许会从头哭到尾,倒也真没想到竟屑成这样,从开场音乐响起的第一秒就开始哭,最后哭着撑住扶手走出电影院(甚至在b站三刷还在哭QAQ)。

        也由此我发现,BGM属实震撼,《心之所往》太强了,不论是变调还是原曲,配合画面冲击力极大(我的言语好匮乏好苍白,麻了)。

        一刷时觉得大饭店内剧情略显冗长,二刷更为专注地找细节,更沉浸其中,全程揪场景摆设的细节,找有财猫猫的镜头(我好爱它,肉乎乎奶嘟嘟的小可爱仰头落泪,这是什么?猫猫!rua一下!这是什么?猫猫!rua一下!),盯参宿和南河的神态,体验感甚至比一刷还要好,一刷我认为前半段毫无笑点,根本没有能戳中我的,二刷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原本为“参宿”配音的小演员张籽沐因长大了声线不再符合,被替换过,后由王亭文小朋友饰演,但是在片尾“预演演员”一栏里出现了张籽沐和为“南河”配音的苏鑫老师,之下才是“配音演员”,王文亭、苏鑫及其他配音演员等等,这就是最后让我哭得走不动道的那个点。

        “梦境线”里很多南河的台词都可以与“现实线”重合,从这一视角分析他说过的每一句话,更能体会到他尽了多大的努力,属于自己把自己刀得死去活来。

        参宿这孩子,受了多大的委屈才做了如此美到令人窒息的梦,颜色绚烂到极致,越令人悲伤到极致,她在深海号的大部分笑容都是真心的,真正快乐,以至于我不止一次地想,不如就让她溺在这个深梦里,长眠不醒吧。

        但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参宿也是,我们也是,所以,走过长夜的人们,抬起头向前看吧。

        或许明天会更好。

《深海》不该沉入深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