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儒途径,上道听闻】的三篇的会报
【学儒途径,上道听闻】的三篇的会报,南风。
以下说明,学社学儒的方向。
第一,首要,复述孔庙中,圣贤的内容!
身在岭南方面的,更要优先完整,白沙子一脉的教导。
第二,要跟着时节,来安排学习的主题。
第三,要藉由环境的优势,与便利的科技来促成事业。
第四,就由自身特长来切入儒学,从孔门四科中之一来开始。
同样在此地,就有同样的滋养。这样也就容易接收,故有的能量。应该要怎样成长的路径,也就容易有所体会!因此准确上道。那么白沙子这一脉的教导,就普遍在这岭南大地上。
所以,当儒鼎中,把白沙子的遗文,编出当下风情的歌乐,就邀请大家来作练习。白沙先生也教导过,学,要有所自得!
行歌练习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探索,与古人对话的可能性。大家练习行歌久了,会唱得顺口,这个比较重要!唱得顺口,是因为,你有了自己适应的方式。这才会在你的心田里,凿出一口渠道。让其中,流淌着白沙子,湛甘泉,洪觉山,一脉相承下来,有自得力量的活泉!
行歌的时候,你经过演练,能够自己,真实所得,别人也能,感染接受!那就实现了,一种洽如其份的妥当,这就类似于中庸的感触了。从个人的立场来看,那是怎么舒服,怎么来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人的本性是善良,所以不会有顺性发展,却感到不舒服的情形!人们体会天心,与日月星一同坐定,与人伦四时一同前进,那是不会有痛苦的感应。
不过呢,事情要进行,还是会有几点考量。一、真不真诚,二、明不明理,三、准不准确,四、实际不实际等等的问题,也会接着发生,并不是只图个舒服就行的。这是南风薰习,上道就会健康的学儒关键!
在历史都有证据。论语中,有风乎舞雩,咏而归,吾与点也,这一段祭天听天的归属。秦末以来,有楚霸王,垓下歌的悲怀。有汉高祖,大风起兮,猛士安在的想念。有汉代乐府,青青学子的长歌行。又魏王观沧海,临赤壁短歌行的磅礡!更有丈夫有为的应对进退。皆是歌行。
在唐代一样有,如此风情,比如李白,忽闻岸上踏歌声,不及汪伦送我情。其中的踏歌声,也就是雅俗共赏的滋味。又有古文与新乐府运动等等,都是盛世所为。
这样的方式,运用在成人身上,也就能还原与古人对谈的情境,容易上道入心,有效聆听教诲。又在青少年之中,这就能化解不良情绪,有个真实柔软的心态,能健康成长。经云: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这是一个完全的道路,也是其它,不能歌之的诗,所达不到的效果。
就像是说,有一个水渠,或是池塘,如果,只有个形状跟土堆,在其中,却没有半滴水?那终究只是废土一堆,不会有作用的。诗文不能歌之?那就好像,渠道里面没有水流一样!朱子有云:惟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经书的精奥之处。
学又进一步,说到乐教。乐教是以"广博易良而不奢"为精粹的。音乐的演奏可以更通俗广布,以增加音乐表现的精采程度。比如说,弹琴、吹箫。如果没有琴箫的乐器,还就演奏不了。徽位不准,按孔不会,那就乐音不轨,演奏不到味。
人的元气精神,是能够直接感触的!不会因为工具的有无,而不能体会。以上所说的诗教、乐教的总合,能速效入心,就是就以人声为乐音,行歌乐音的做法。学深有所感发,皆得润自身。经云:富润屋,德润身。便是在此。
以上【学儒听闻,上道途径】第一篇,南风。
-----------------------------------------------------------------------------
以下,子槿花回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第二篇。
读完南风先生的【学儒听闻,上道途径】,感触颇深,似乎找到了,真正学得有效,最为简便的办法。
记得我最早读先生的文章,完全是两个神经,不理解不懂,只有王阳明的文章在教条童子那里有一句是理解的,现在估计是学习久了?就如老师说的,唱得顺口了,有了自己的适应方式,这才会在心田里浸出一口渠道。练习行歌,越来越能理解正道的学习方法了。
首先(一),学习是完整的,也有天地人在其中。同时需要和环境、时间联结,比如我们身处岭南,需要了解岭南的人文文化,白沙子、湛甘泉和洪觉山,就在本地。学习起来,容易获得滋养,也容易有所验证。
再来(二)就是了解自己的姓氏。比如说,我姓程,就有两位大儒,程颐和程颢。想想他们两位,当年的传教与训导,肯定也是垂爱子孙的。如果我去了解,那是不是多一份血脉上的亲近呢?这个是南风先生,两年前给我埋下的种子,影响到我!
我时时会以我是程氏子孙,来作为我的支柱。在彷徨的时候?我知道,我可以回到《二程遗书》上来研究,这就是我的一种存在,也是一种使命,也让我知道我是谁,按照二程夫子的教导来学来分享,也就多了一份孝道的实践,如老师所说的“以文事孝”,血脉和文脉,方便皆得。
再来(三)要拒绝错误的。再说行歌练习,我进入国学教学单位时,听到的是ㄧ些无地来由的教法?零零星星的拼凑,不知道,是哪来的想法?有些方式,有些无语?我也在教育现场,推动文化。常常看到一些矛盾的地方。只能尽量兼顾,适应当下的环境。
(四)生活实践上。在行歌方面还是要继续学习的,练就自己的本领,这是假不得的。南风先生教导的是有歌有舞,抒发孩子的精神和心智,让身体活络,乐于学习,这就是诗以言志的实践,又有歌有舞,就已经是知行合一的贯通。
(五)仿佛有内圣外王的想像。到每一天。现在练习行歌的时候,真正体会到行歌和乐教的重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行歌能够让自己真实所得,别人也能够感染到。
(六)我还继续前进。比如说我练习完《白沙示教》,看到孩子在一旁拿着IPAD玩游戏,没有做这节课,该做的体育练习,我顿时内心升起了一股烦恼,我学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教不了她,她还在玩电子产品?
本来计划练习《富与贵》这首激扬的歌曲,这个时候,自己也就唱不出来了。因为状态和气场不对,感受不到诗歌的意境,就表达不出来。只有到晚上,调整状态再来练习。随后,就想起老师说的:人们体会天心,与日月星一同坐定,与人伦四时一同前行,哪有不舒服的事情。这是学儒参道的关键,上道就会带来健康成长。
当你与环境和谐,与他人和谐。当你的行为不与思想对抗,内外有所一致,更能分清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看法。分清他人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从而不纠结不对抗,不内耗,真正与己顺。与己顺就关注当下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行歌练习与古人对话,体会古人的情感。
这样练习让我敏感,能够清楚地点,事件,人物,时节等等要素,在其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有所把握之后,就容易找到适当的出口,去推进事物。我想应该是如此吧?以上是个人的学习感想,敬请师长学伴,多加赐教,感谢。 子槿花。以上。
-----------------------------------------------------------------------
以下,【学儒听闻,上道途径】0309第三篇。
一般当代的成人,有时候会陷入,一种乐教好听,却不好学的错觉!首先,是因为清朝中期以后,就对乐教有所误解,几乎是把乐教整体,给降维了。另一方面,台湾的儒学有正式规模的经营,是从明朝末年开始。又地处海外,远离当时的陆权中心,与福广省分一样,间接保留了,上一个朝代的风情。又在内战底定之后的某段时刻中,儒学气氛在大陆与台岛上,是几乎呈现推倒与维护的两种风气走向。
又在个人范围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会有"时过然后学,则勤苦难成"这一种现象。不同时期,学特定内容,会更见效果。而成人要来补青少年时期的遗憾,成本就会大上许多。常常会用一个游泳的例子来说明。百分之九十的新生儿,在出生半年之内,若是放到水里,都会自动浮在水面上一小会儿。这是因为还有羊水中的孰悉感,会调动全身来作动。然而成年之后,三十岁了要再来学游泳,身体僵硬,心理恐惧,四肢不协调,身体的重心弄不好,就只是要浮起来?可能都作不到!直接沉下去。
儒鼎学群中,几乎家长带童子歌诗,都是童子两三下过后,就效果明显了,而家长需要三十五十的次数,才会孰悉。这是因为童子天真,乐感好的关系,切合发育周期和生理特性,那就很容易进行。
经书里有,汉唐宋明政史上的纪录都有。国子成童学歌舞,成人礼乐便自如。
同样的,现象很明白,童子的乐感特别好。若在之前没有完整的引导,使用诗乐歌舞一贯通达的教法,错过了这个阶段?对于天人感应、知行合一等等重大的儒学阶段,都还以为那是一种天梯?遥不可及,难以打通。还要大书特书,不断强调,才有一点点收效。
如果成年之前,没有完整学习,那么在踏入社会之后,就会失去这条直观的道路!变成只能不断绕弯,在理则上,要不断确认,在行为技巧上,要不断探究。如此演练之后,才愿意推进一点点,推进了又难以持续,多牵绊在物欲上,不能自得。
会说回头,事后的补救,练习歌乐,同样有奇效,对于思想的丰沛,身心的活络,端正良心,感应天人,打通知行合一,进入经世济用的社会建设,要比不知所云的拘泥文礼,正确有效数倍。
在前文,子槿花小子的例子中。或许小子即将青春期,对于声色形象等等讯息,会有自己更强烈的感受与重视。所以引导的方式需要更加柔软细腻,不再是天真的儿童,直接示范,童子就会有所跟随与练习。还要多做说明,来填满她的认知需要,并且顾及她的面子,与同侪团体的回应,要有一定的心理支撑,青春期的少年,也会乐意尝试去实践的。
我记得子槿花分享过一个槿小花的例子,是在妈妈带领过大小读书会和学园暑假班之后,主动提出来想与妈妈一起,分担教学事务的提案。在妳的班课上,担任主持人,练习某些文化主题。
这个事件,在我看来,就是她需要在母亲的有效关注之下,展现自己某种我可以,我愿意,需要被承认的讯号。她有一半妳的血液在体内。就像我们自己,青春期的时候,也常常不知道在拗什么一样。多保持一些弹性,毕竟她需要完全成长为大人。不会像三岁一样,需要父母事事都插手。会从情绪的依托走出来,转而需要更多的理性支持,她就还是原来那个她,亲爱敬爱父母的孩子而已。
以上【学儒听闻,上道途径】三篇的回馈,20230309。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