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寧老師講《說文》(七)

@所有人 下午好~
通過前些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反映客觀世界的文字是有聯繫的、可分類的。所以《敎本》將文字分成了人體、器用、天地、草木、鳥獸、符號六大類:

實際上,在六大類的排序上,也有特別的設計在其中,今天開始我們分享六大類的排序依據。
將人體放在一級分類的首位,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攷量。今天先講第一個原因:
爲了閱讀、學習、敎學的使用需求。
看過《說文解字》的朋友應該都有一個感覺:非常難讀、難學、難懂。
爲了解決這個問題,《敎本》對其進行了重構、解析、訂補。

在我們2018年8月30日舉辦的《說文敎本》學術座談會中,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陳來老師在發言中說:“最近幾年關於中華文化傳承發展,我們有一個提法,叫做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從這個觀念來看,《說文敎本》可以說屬於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個例子。”
也就是說,有了《說文敎本》,就使得艱澀難懂的《說文解字》變得易讀、易懂、易敎。
看完了陳來老師的評價,我們來看下所謂重構、解析、訂補,具體指的是什麼。
實際上,重構就是建立了嚴整的文字分類體系,而解析、訂補就是逐個對文字進行了攷辨釋讀,並且將近現代的甲金文研究、簡帛文研究返還到了《說文解字》中。
即使做了如上的工作,今天很多朋友自己學習《敎本》的時候仍然有不少困難。當然,這也是我在本群進行《敎本》內容公益分享的原因之一。
而開始正式分享之前,我在咱們群裡發了很多遍傳統敎育次第,並且強調了學習次第、路徑(當然也有師承)的重要性。
單就小學部分而言,實際上默公先生早在帶著王老師和我寫作的過程中就一直在注意《敎本》分類順序裡從易到難的“台階”設計。《敎本》裡不少部首的排序,都是經過反覆攷量、多次調整的。
《說文解字敎本-人體導言》:“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近及遠、由淺及深、由外而內、由此及彼、由局部到全體、由具象到抽象的展開過程。”
《人體-手部導言》:“手乃人之爲人最先認識並使用器官,蓋嬰兒於母腹之中,約20周即可以手搔癢,三十周即可吮其拇指。及其誕生,降臨人世,所見、所耍、所吮嘬皆其手也。故以手部各字爲識字之先,符合幼童認知次第。”
所以,六個一級分類中將人體放最前,把“又”字放爲第一個部首(又,即手也),是因爲人對於自身是最熟悉的,而人尚在母腹之中,就對手比較熟悉。所以,從我們最熟悉的自身開始學習文字,對於文字學這門艱深的學問來講,學習起來會比較簡單。
如此順著《敎本》所設定搭建的層層台階來研讀文字,再加上老師的指引,從低至高,拾階而上,便不覺其難。
但某天轉身回首,則已然視野遼闊、驟生一覽眾山小之喜悅。
今日分享結束。
明天咱們繼續學習將人體放在一級分類首位的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