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南虫记·新平·磨盘山·20190717 (4)

2023-03-27 13:17 作者:刘大鸭蛋  | 我要投稿


大理碎米蕨 Oeosporangium hancockii

    叶呈五边形,第一对羽片及其第一对小羽片下侧均较发达。叶形还是有碎米蕨、金粉蕨之类的气质。在当地较为常见。

裸果鳞毛蕨 Dryopteris gymnosora

    存疑,羽片的分裂程度比国内出产的大部分个体更小,但模式标本似乎包含了这种分裂程度较低的变型。

尖齿拟水龙骨 Goniophlebium argutum

    乍一看有点像肾蕨或者蜈蚣草,但是仔细想想就能反应过来:肾蕨和蜈蚣草的小羽片不太可能抱茎。

膜叶星蕨 Microsorum membranaceum

    形态较为独特的蕨,叶形宽而长,有明显的叶脉。有时候容易与石韦属的某些物种混淆,但后者叶质地较厚,背面常有棕褐色毛被。

宿蹄盖蕨 Athyrium anisopterum

    在阴湿地带可见的小型蕨类,叶狭长,羽片宽短。颇似岩蕨,但下部羽片有较长的柄。

鳞轴双盖蕨 Diplazium hirtipes

    以前在短肠蕨属,孢子囊群狭长,弯曲。其正面的形态在蕨类中算是比较容易辨认的。

胎生铁角蕨 Asplenium yoshinagae indicum

    国内资料一般把它看作单独的种,拉丁名记为 A. indicum,我这里仍然以邱园的数据库为准。形态多变,小羽片宽短或细长。看名字感觉像是有珠芽,但我没看到。蕨类植物不太可能像某些被子植物一样,种子在母体上萌发,毕竟蕨类还需要经历一个象征性的配子体世代。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

如需问虫,请用私信

最后祝你,身体健康

西南虫记·新平·磨盘山·20190717 (4)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