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驭数字化力量的必由之路
对于企业组织来说重要的是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生存和发展,那些无法适应的企业将就此沉沦。同样,每一次浪潮都是一个新陈代谢的机会,这不是制造焦虑。处于这样的大时代,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加入其中,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弄潮儿。 理解、应用和驾驭数字化的力量——弄潮数字化时代 数字化是一个巨大的力量,为了弄潮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做到3点: 1)理解数字化力量:理解它怎么发生作用,怎么影响我们的业务,也就是认识数字化的本质。 2)应用数字化力量: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应用于我们的业务中,实现业务的数字化转型。 3)驾驭数字化力量:我们组织必须变革,技术和业务协同方式必须发生变革,这样才能保证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开展。理解、应用和驾驭数字化的力量,弄潮数字化时代,这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时代的主题。 BizDevOps是什么? BizDevOps 是关于在数字化时代业务和技术如何高效协同的实践、方法和理念。其中Biz是业务,Dev和Ops是技术。业技协同是 BizDevOps 的核心,也是驾驭数字化力量的关键。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业务和技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演变历史。 从早期信息化到今天的数字化过程中,业务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一直在变化,我们说的是IT技术。在工业化时代,技术和业务的关系是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需求是明确的——支撑现有的业务,改进它的运营效率。所以技术是支撑者,改进既有业务的运行效率。技术是支撑业务,业务的需求是明确的,只不过要把他分析和整理出来。在那个时代 CMMI、结构化工程是较为适合的方法。 到了互联网时代,发生了一些变化。技术和业务开始融合,它们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技术与业务相结合,拓展了新的商业模式。社交、电商、互联网娱乐等都是那个时代产生的,它们是新的商业,但没有技术赋能,这些商业也不会产出。 到了数字化时代发生了更根本的变化。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我们今天一切业务的内核,业务、甚至包括非常传统的业务,都要运行在IT系统之上。任何业务的价值交付、业务创新都要以数字化产品为支撑,技术已经成为业务的内核了。 在与企业经营上,业务和技术已经不可分割,甚至技术成为业务的内核。 然而,回到组织内部,业务和技术的协作关系是什么样子的呢?前几年,整个行业在DevOps 浪潮中有很多积累和发展,让技术内部的价值交付变得更顺畅了。 在 DevOps 的旗帜上,我们也试图去突破做技术组织和业务之间的分离。不能说没有突破,但毫无疑问,他们今天还没有做到很好的融合,不管在组织上,流程上还是实践上,业务和技术都还是分离的。这已经成为业务交付和创新的关键堵点。 现实中,数字业务的创新与发展,要求业务和技术不断融合;而在组织和机制上业务和技术依然相互割裂。这已成为我们驾驭数字化力量的核心矛盾。 BizDevOps 要解决的正是这一核心矛盾,它的目的是:打造业务和技术有机融合的数字化组织,赋能数字业务持续创新和长期发展。 BizDevOps是为数字化时代服务的,数字化时代需要这样的变革。我们业务需要数字化转型,组织同样需要数字化转型,技术和业务是我们组织中两个最核心的职能。 我们认为成功数字化转型应该是蝶变的过程,化茧成蝶后机体还是过去的机体,但具有了超越的能力。我们今天做 DevOps,改变效能,提高交付能力。但站在组织数字化角度,组织的数字化转型还停留在内部,比如说技术职能内部,而没有改变面向客户的交付模式,我们得到的不过是一调爬得更快的毛毛虫。 BizDevOps,要面向客户,改变技术与业务的协同方式,改变业务创新、业务交付模式,它必然是一个蝶变的过程。 如何实施 BizDevOps? 这里介绍一下整体的内容。我们用1个目标,3个能力和5个实践做了概括。 1个整体目标:打造业务和技术有机融合的数字化组织,赋能数字业务的持续创新和长期发展。 3个能力要求:它是实现这个目标,组织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5个关键实践:是关于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实现这三个能力。 接下来我们看三个能力要求。 第一个能力,形成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组织协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打通Biz到Dev、到Ops,价值交付链路和反馈闭环。 在打通链路,形成闭环的基础上,还要实现全链路数字化运作。全链路指的是从Biz到Dev、到Ops贯通;数字化运作是指的是基于共同的底层模型、共同的作业对象,在各个环节里实现数据的即时共享,真正实现价值贯通。 全链路数字化运作是第二个能力,只有全链路数字化运作才能保障效率、质量和有效性,并产生高可用的数据,这个数据不再是独立环节,是一个整体的,全要素、实时贯通的数据。 第三个能力,基于高可用数据的过程透明和效能度量能力,保障数字化执行落地,并持续提升组织效能。 这是 BizDevOps 需要的三个能力,它们形成一个闭环,不断加强和持续改进。 三个能力是要求,而5个实践则是达成这些要求的具体操作。 我们来看看这5个实践,它是一个四宫格,左边是协作和管理实践,右边是工程和技术实践,上面是组织层面整体相关的实践,下面则是团队级别的操作实践。 这样相互交叉,左上方是组织层面的协作和管理实践,我们称其为:业务驱动组织协同机制;左下方是团队层面的协作和管理实践,我们称其为:产品导向组织交付方式。右上方是整体的工程和技术实践,我们称其为:适配业务特征的持续业务交付;右下方是单产品层面的工程和技术实践,我们称其为:应用为核心的研发资产和流程管理。在加上中间的关于度量和改进的实践,我们称其为:全量、全要素、实时数据支持的度量和持续改进。这五个实践构成一个整体,最终是为了支撑数字业务的持续创新和长期发展。 下面分别介绍这5个实践。从协作和管理实践开始介绍,先讲团队层面的,未来团队应该是怎样的,今天有一个根本的变化就是从项目导向,向产品导向迁移。前面我们说过,数字化时代所有业务都要依靠数字产品支撑,数字产品承载了数字业务——业务的规则会沉淀并体现产品当中,最核心的数据资产也必须由产品沉淀。我们对业务产期负责,就必须有人对于产品长期质量、长期演进以及对业务支撑能力负责。为此,我们需要从项目导向走向产品导向。 第一:基本假设不同。项目是以确定性为假设的,项目范围是确定的,按照确定的范围、确定时间交付确定的内容就可以。而今天我们的业务持续演进,产品与业务一同演进,怎么可能是确定的?我们不得接受不确定性,建立反馈和调整的闭环,来支持我们探索和发现业务价值。当然更主动的是拥抱不确定性,与业务共同探索、创新。 第二:成功标准定义不同。项目导向,是把技术看作成本中心,以按时、按预算交付衡量成功;产品导向,则要求业务和技术融合,产品和业务共同构成利润中心,以业务目标和结果的达成来衡量成功。 第三:工作分配模式不同。项目导向是从把人作为资源分配到预先确定的工作(项目范围)上,倾向批量式的规划和交付;产品导向是把工作分配到稳定的价值交付团队,寻求持续迭代交付和演进。 第四:团队组织方式不同,项目导向是面向项目的范围和时间要求,临时组建团队;产品导向是面向业务和产品愿景,组织跨职能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团队,长期的团队才能对长期的质量、演进和业务结果负责,对所承载的业务资产负责。 第五:关键产出不同,项目团队的关键产出是单次项目的交付物;而产品导向的团队的产出是服务于业务创新和发展的产品,以及其沉淀的资产,包括数据资产,工程资产等。 再看组织层面的协作和管理实践。其核心是业务和技术要真正连通,形成系统的闭环。 从业务目标的制定和机会识别开始、再到业务规划,产出为目标服务的业务需求,再分解成各产品的需求。 前面讲过,产品由相对稳定团队负责,它们共同分解设计产品需求,完成排期和交付。产品团队对产品的演进、产品的资产沉淀以及维护负责,对产品的交付效能负责。 今天一个明确的趋势,整体的应用交付模式在向云原生迁移,将更多工程活动标准化并委托给基础设施完成,一方面效率提升,一方面也保证系统地弹性和韧性。 近期的一个核心变量是 ChatGPT 带了的冲击,AIGC会从根本上改变应用生态和软件交付生态,我相信开发模式近五年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技术开发范式会发生根本变化,但业务和技术协同方式只会越来越紧密,反馈越来越快速。业技协同的要求也会更高。 再看来看右边工程和技术领域,在 BizDevOps 时代有什么变化?基础部分并没有变化,云原生、微服务不会变化。但是很重要的,今天在讲持续交付时核心的是持续交付什么,我们讲的是持续业务交付,这点非常关键。 它不去刻意区分稳态和敏态,也不分持或非持续的交付的。我们首先在模型上统一它们,然后再去辨别所谓稳态和敏态,持续或非持续,究竟是哪些行为、模式不同。这将为我们的改进提供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 大致上看一下这个模型,它由三个核心部分,分别是:业务交付、产品发布和应用变更。所有的交付都要处理好这三个问题。当然应用变更,在不同的地方称谓是不同的,互联网产品中用应用变更比较多,传统产品可能会称其为模块或产品变更。 稳态和敏态的交付并不是两个截然对立的状态,而是一个连续过程的两级。 是什么区分敏态和稳态? 最重要的是三个要素。第一:部署单元的大小。稳态部署单元会通常会更大,云原生开发以微服务化的应用为单元发布,发布单元会更小,纸质单应用部署发布。第二:发布的批量。稳态的发布批量也会更大,即使你已经做了云原生改造,理论上的部署单元比较小,但由于种种限制,仍然可以要求多个应用必须一起发布。比如,每个月只有一发布窗口,要求所有应用放在一起发布,发布批量也会变大;第三:发布过程的灵活性和效率。稳态的发布过程的灵活性和速度会更低。在稳态发布中,通常过程会更僵化和缓慢,可能有比较多的手工和审批环节。这可能是因为系统对稳定性的高要求。但现实中更多的还是受制于技术的复杂度和技术能力,或者是单纯的流程限制。 稳态和敏态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两个状态,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图里面从红到绿,它是连续谱,过度的区分这是稳态的、这是稳态的,设定人为的限制,事实上变相剥夺了那稳态业务变得敏捷的权利。 明确敏态和稳态的图谱,更是为了指明改进路径。而这个路径的设计既要务实,也要积极。务实就是要与业务的要求和能力水平相匹配;积极就是持续寻求改进的可能。 比如,我可以让发布单元的粒度变小一点点。我们不用上来追求微服务的绝对的“微”,将庞大的应用适当的拆分,依赖关系解耦的更好,让它们可以单独验证、单独部署。这样发布单元的粒度变小了一点点,是不是变得更敏捷一点? 比如,我们可以让发布的批量小一点点,从半年做一次上线发布,现在变成三个月发布,批量变得小了,是不是更敏捷了呢?当然改进要与能力的提升匹配,为了减小批量,往往需要流程、工具和工程的配套才行。 比如,我们可以持续减少发布过程耗时,依靠技术改进,比如集成流程的优化,自动测试改进,把一个月的发布变成了三周,是不是也变得更敏捷? 我们想强调的是,从稳态到敏态是一个持续和连续的过程。而决定我们偏向敏态和稳态是三个变量。我们的改进也可以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 我们定义了理想的持续交付模式,我们把它描述为:单应用部署、单业务需求发布、最小化发布流程。也就是上图中的模式。 这是持续业务交付“完美”目标,是 BizDevOps 追求的理想模型,最卓越团队可以做到的。 然而,现实中我们有种种业务、技术和流程的限制。这一理想交付模式只是给我们指引方向,至于我们要走到哪一步,要依现实而定,我们既要考虑业务需要,也要考虑团队的能力和投入。 全量、全要素、实时数据支撑度量和持续改进 最后讲一下度量和改进,也就是第五个实践,我简单讲其中的一个部分。 今天效能度量成为大家的关注,我觉得热度有点过了。大家定了很多指标,但现实中起到作用的不多。为了澄清和选择这些指标,很重要的一点需要分清楚这些指标的类别。 指标体系有一个很重要的是业务结果指标,这是业务的最终目标,比如收入、用户转化和利润等。业务结果当然重要,问题是它很难建立与交付或产品团队的直接关联,这就失去了指标的引导改进的意义。 为此,我们定义了团队的效能指标,但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的并不是交付效能,而是业务结果。交付效能和业务结果之间是有一个转化函数的。我们要时刻检讨,这些效能真的能带动业务结果吗,转化函数有效吗?这个问题帮我们聚焦到有效的效能结果上去。 交付效能指标,对于研发要尽可能偏向结果,比如交付速度、质量、有效性等,这是交付效能指标。这些效能指标大家一定要清楚,它是业务结果的代理而已。应不应该使用这样的结果指标,我们在判断结果指标有没有问题时,最终都是看它对业务结果的影响是什么样的。 交付效能指标有一个问题,它无法直接导向改进行动。比如,缺陷密度太高,说明质量差,可是我们该做什么呢?所以我还会关注内部能力和行为指标,比如:说测试覆盖率、架构解耦度,这些是能力指标;比如:代码评审的比例,需求并行度这是行为指标。能力、行为都是为交付效能服务的,它们不是我们最终追求的结果,却是导向结果的依据和手段。 区分上面三类指标很重要,它们目的不同,用法也是不同的。越是左边的越是偏向内部,应该授权给团队,赋能他们去分析和发现问题。越是偏向右边的,越偏向外部,可以作为组织的导向和要求。我们可以说相对而言,左边的是指标,右边的是目标。我们要的是目标,而非指标。指标只是分析问题的依据。 度量是一个复杂命题,能用好度量的团队少之又少,这是现实。它的本质困难来自于业务创新和产品交付是一个复杂系统,很难靠一个预先确定的度量系统来衡量和约束。而且产品交付中也存在测不准原理,就是测量本身会干扰行为,从而得出错误的数据,甚至导向错误的行为。越是向内的和微观的,越难以测准,这一点和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也是一致的。 我讲的只是原则。其实最重要的是,降低对度量的期待,尤其把它作为管理手段的期待,然后才能正确的应用它,以目标为导向,指标更多的是赋能团队。如果能建立指标和目标的有效映射,并指导改进,那度量就能发挥作用了。 总结,今天从数字业务的创新和发展的交付看,组织的烟囱或竖井,依然是创新和交付效率和效果的最大问题。 我们看各个职能,他们往往是忙碌而“高效”的,当然这个高效是要打引号的。因为从客户角度、特别是业务角度就是另外一会事了。忙是内部的资源效率,客户感受到的是对业务需求响应和流动效率,业务感受到的是从想法到实现和验证反馈闭环的效率和效果,这些都往往与内部的繁忙相反。 事实上,敏捷、精益还有 DevOps 都在试图打破组织的竖井。但回到 BizDevOps 的视角,这是 Biz,这是Dev,这是Ops,Ops指的是运维,其实还有运营。那么,今天影响数字化创新的是这三个竖井,打通和融合它们就成立一个重要命题。 BizDevOps目标就是要打通这三个环节,业技融合,真正加速业务交付速度和形成有效的业务反馈、调整闭环。数字化业务转型已经成为时代的浪潮,相应的组织必须变革,实现蝶变,才能驾驭数字化的力量,弄潮数字化时代。BizDevOps 是我们驾驭数字化力量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