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指南】家庭生活必需品应该如何储备!
家庭生活必需品--应该
如何储备!
■据新华社报道,商务部于11月1号印发了《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鼓励家庭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的需要。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顿时砸开了锅,漫天的谣言四起,有的认为是物价要上涨了;有的觉得台湾要收复了;还有的觉得疫情又严重;还有一些BC迷和生存狂觉得自己多年的储备终于排上用场了。
有中国民众在新浪新闻留言认为,只有战备情况下,才储存生活必需品。还有人联想到台海局势,觉得是要打仗。有人建议把储存大米放在首位,其次是油盐酱醋药品、方便面等。也有人批评当局发文含糊其辞,刻意制造恐慌。
官媒《环球时报》提到了台海危机,其总编胡锡进发文呼吁舆论不要对其内容解读歪了。文中提到有舆论将官方这一储备要求与当前台海紧张局势相联,暗示当局在为开战筹谋,以这种方式释放台海局势可能突变。
胡锡进称,这一解读是敏感时期舆论的“放大镜效应”所致,而他认为加强抵御、缓冲季节性以及灾害造成供应紧张的常备能力才是商务部通知的本意。
除了疫情,另外的原因就是粮食危机了。
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总署(NOAA)不久前表示,地球气候发展轨迹令人担忧。干旱和洪水等灾害让多国粮食主产地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粮食危机除了引发人道主义危机以外,还可能诱发经济危机。
反观粮食消耗量巨大的中国,7月19日,中国官媒央视引述统计局数据报道,“2021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达14582万吨,比2020年增加296.7万吨,增长2.1%。这是我国连续第18个夏粮丰收季。”
11月1日,央视称,“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收获近九成,全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今年,我国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实现了粮食生产十八年连续丰收。”
实际上,中国的水灾等灾害也对粮食产出有重大影响。并且数据显示,中国粮食进口大幅度增长。很多中国人可能觉得没什么,也许是粮食价格下降了,提前购买储备起来。其实不然,从国际粮价来看,一年多来已经连续上涨,北京当局大量进口粮食称得上是不计成本。
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在线查询平台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是,主要的粮食进口都在激增,这个现象表明中国正在国际市场疯狂购买粮食。
姑且抛开这些不谈,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生活必需品的储存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该储存什么?又得储存多少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国家这次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的目的。其实,商务部的这篇文章放在平常的时候,一点毛病都没有,甚至都不会引起什么注意。然而今年,洪水、疫情、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今年格外寒冷的冬天,都无限放大了这篇文章,让人浮想联翩。
其实,作为普通家庭来说,整篇文章需要关注的无非就两句话,满足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情况。一个是应对物价上涨,另一个是防止疫情严重时可能的居家隔离。(至于打仗,额,是不是想多了)那其实我们最多需要储存的也就是应对两个星期可能居家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下面是建议的储存方案:

此外,综合考虑每个家庭、家庭成员的个体特性、身体状况、年龄分布、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每户家庭根据自身需求增添额外的应急物资储备。总的来说,大家不用过于解读商务部的这篇文章,至于BC粉和生存狂们也大可不必大肆鼓食物储备的重要性。
最后补充一句,
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