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libili影视圆桌 第43期:9102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喜欢“狗血”爱情电影?

最近正在上映的电影里有这么一部片子,是个小成本的台湾爱情电影。
没有大片的排面,也不是经典的IP,但上映第二天就力压仅上映一周的《惊奇队长》夺得票房日冠军,之后连续12天保持票房当日第一,截至目前已收割了8.5亿票房,结结实实地黑马了一把。
电影叫《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知道你们看到这个片名是什么感觉,小编我是嗅到了浓浓的“青春伤痛文学”混杂“韩式悲情”的味道。别说,还真猜对了一半,这部电影真的改编自韩国2009年上映的一部电影,片名也是原封不动、一字没变。


这部电影到底讲了什么故事?
网络上对这部片子的讨论主要围绕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催泪,一个是毁三观。
“催泪”咱们后面说,先讲讲三观是怎么毁的。

影片的男主人公叫K,遗传了已故父亲的绝症,并被母亲抛弃。女主人公叫Cream,家人在车祸中去世,独留她一人。两个孤单可怜人在高中相遇,开始了“我们住在一起睡在一起但我们只是朋友”的长达十几年的同居生活。K和Cream当然不是两人的真名,只是女主觉得这样听起来像一家人。
K的病情日益加重、命不久矣,希望Cream找到能长久相伴的人结婚。这时一位温柔多金的牙医出现了,K发现牙医的现女友出轨,通过一系列计划让牙医提出和女友分手。
同时,Cream也知晓了K时日不多的事实,为了让K放心离去,Cream主动接近牙医,和牙医交往并结婚,让K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婚礼。

故事的最后,Cream选择为K自杀殉情,牙医这才知道妻子从未对自己动过感情。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片名其实应该叫“比悲伤更悲伤的牙医”。女友出轨→分手→被“利用”结婚→丧偶,伤上加伤,确实是比悲伤更加悲伤了。

↓ 听UP主从牙医的视角讲电影剧情 ↓


别意外,真的有市场
当小编和身边的朋友聊到这部片子时,朋友的第一反应是:“都9102年了,为什么还有人喜欢看这样(毁三观)的(狗血)电影?”
原版的韩国电影上映过去了整整十年,韩剧也从“车祸癌症治不好”转型成“烧脑悬疑脑洞大”。当《被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在2019年的今天依然能够票房大卖,似乎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其实,“爱情电影”、尤其是“苦情爱情片”的市场一直都在。

爱情电影成为票房黑马的鼻祖,还要追溯到2011年的现象级电影《失恋33天》。凭借着成功的社会化营销,《失恋33天》以不足千万的成本斩获了3.2亿的惊人票房。同年,另一部主打情怀的爱情电影《将爱情进行到底》也收获了将近2亿的不错票房。
在2011年全年总票房只有2018年的五分之一的情况下,这样的票房成绩足以向业界展现出爱情电影可观的市场潜力。

2013年和2014年是华语爱情电影的繁荣期,先后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小时代》、《分手大师》、《匆匆那年》等多部爱情电影上映,分别取得不错的票房收入。
然而之后的几年中,伴随着同类电影的泛滥和影片质量的下降,观众的审美疲劳迅速到来。2015年的《栀子花开》、《何以笙箫默》,2016年的《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2017年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出现了严重的口碑危机,票房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直到2018年,《前任3:再见前任》横空出世,在口碑两极分化的论战中,狂揽19.4亿票房,成为2018年开年不可忽视的爆款,再次证明爱情电影市场的分量。

2012年中国的电影银幕数量总共有13000多块,到2018年已经增长到60000多块,翻了4.5倍之多。
近十年是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的十年,电影院线在全国各地不断铺设,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频繁地走入影院。随着中国电影观众群体的扩大,电影受众人群的涵盖面越来越广,无论是人们看电影的目的、还是观众对电影的审美需求,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也许你对《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这样的电影不感冒,但另一群人却需要这样的电影。
在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依然明显的中国,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人们和实际消费买电影票的人们很容易审美相斥。而当一部电影精准地抓住它的目标消费群体时,成为爆款也就不足为奇了。


谁都逃不过“煽情”定律
有人说,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不想哭只想笑,这部电影显然没有触发你的泪腺引擎。然而再“铁石心肠”的人也逃不过煽情的真香定律,总有一部电影会击中你的泪点。
一方面,看电影有时候讲不了道理。气氛到了、音乐来了、演员哭了,就算你对故事本身的共鸣不多,也很容易被感染。
另一方面,看电影有时候看似是被剧情触动,其实是被自己的经历触动。电影中的某处情节和自己过往的经历有或大或小的联系,触景生情、情感共振,自然而然地泪崩。
“煽情”永远有效,苦情电影也永远有观众。在生活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想要走进电影院,在昏暗的环境中释放自我,任由眼泪涌动。


病毒营销666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这话一点没错,人们不仅会不断“复读”别人说的话,还很容易被他人的行动带着走。
早在“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成为网络热梗之前,利用大众的人际网络、让营销信息像病毒一样传播扩散的“病毒式营销”就已被广泛的运用在电影宣传中。
利用病毒式营销而成功的华语爱情电影,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还要属《失恋33天》,在7座城市拍摄的14部“失恋主题短片”在当年通过各种途径传遍全网。八年后的今天,相似的营销方式依然是爱情电影最有利的宣传武器,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主战场从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媒体转向各大短视频平台。

打开短视频APP,搜索“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你可以看到很多女孩子坐在电影院的座位上掩面哭泣、悲伤不能自抑。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电影海报上,也用明显的字样写着“唯一观影提示:请带足纸巾”。
当一个对爱情故事有浓厚兴趣、并且想通过流泪大法排毒解压的年轻女性,被网络平台和朋友圈中四处可见的“催泪攻势”包围时,很难不对这部电影产生观看欲望。


票房口碑双高最好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虽然票房表现亮眼,但总体口碑却有点凉。
与台湾的这版新片不同,韩国原版电影中的牙医很早就知道男女主的秘密,牙医因为深爱女主,所以甘愿陪她演这出戏,男主、女主和牙医各自为爱情做着“疯狂”的付出。但在台版电影中,全程蒙在鼓中的牙医成了“冤大头”,男女主人公也被塑造成无比自私之人。

虽然《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前任3》等片在商业上取得了成功,但对电影市场的长远发展却不全是积极影响。电影的投资风向受收益的影响很大,同期上映电影的院线排片也非常有限。
和《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同期上映的高口碑电影《过春天》,因为排片率较低,很遗憾不能展现给更多的观众。
值得欣慰的是,虽然品质不够高的“狗血”爱情电影依然能够成为爆款,但爱情电影在总体票房中的占比已经比前几年有明显降低。仅靠流量明星很难再担起票房,非专业的跨界导演也不再一拥而上,市场逐渐趋于理性。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我们会有机会看到更多真正触动人心的、叫好又卖座的优质华语爱情电影。

这里是影视区官方运营账号一枚
最新热门影视资讯、深度影视评论应有尽有,还有时不时的电影票抽奖,不容错过~

↑↑记得点击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