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小辞典》/李时(作者生平+序言+再版序)
李时
,字凌斗,
河北乐亭人
,1931年曾受邀出任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国文讲师兼办文书股职,
民国学者
,
中国共产党员
。
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李时四处奔走设法营救,在李大钊遇难后不畏风险为其收尸入殓料理后事,掩护安抚死难者家属。
1933年4月,李时协助北京地下党组织发起募捐,重新安葬李大钊,让烈士长眠于香山脚下。
20世纪30年代始,李时任大学国学教授,《国学问题五百》是他在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任教时所编写的一本大学国学教材。作为一名国文教师,李时深感历代国学著述浩如烟海,工科大学生难以一一参详。为了帮助这类后学得到精良的“治学工具”,从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益,他秉承韩愈 “钧玄提要”之教,取精用宏,由博返约,编著成书。
在这本书里,虽然都是介绍国学常识性的知识,但是大多知识点都体现作者的学术眼光和取舍标准,具有极大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国学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抗战期间李时创办的君中书社停业,抗战胜利后李时回家乡任教,后被聘于北京文史馆,1952年逝世,享年60岁。
《国学小辞典》以经、史、子、集为纲分为四编,每编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其中,各编之后又分别附有《小学问答》《创作家问答》《小说家问答》及《妇女作家问答》《图书总说》五种附编。《国学小辞典》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讲解了国学知识,行文生动,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再版序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虽有生知之资,累世不能尽其业;况平凡之人士乎?况百科杂陈之今日乎?从事国学者,侈然前陈,不知扼要之法;则如游骑于广漠之野,将无归宿之所;又若泛舟于海洋之上,终乏登岸之时。所谓“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头童齿豁,学无要领,岂非天下之苦事哉? 余昔肄业中大,酷好国学。但由博返约,未得其方;披沙捡金,苦无良策。及见李君,撰《国学问题》,于其去取从舍之间,始觉恍然。
君渊源家学,致力甚专,比岁往来平津,任教各院校,耳目所及,昕夕无间,用宏取精,乃有此作。观所撰是书,采问答法,易记忆也;分为四部,便翻检也;增列附题,期详尽也。
得此一书,不但知国学分类之矩镬,且可明历代文学之演变,故是书出而问世,甫及一载,竟销售达数千册之多,足证其为研究国学之利器矣。
此次再版,加其篇幅,增其内容,特附妇女作家,原书为问题四百,今则广之为五百
;昔疏而今密,彼缺而此全,治学之法,日异而月新,后出者占优胜也。是为序。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五月 清丰冯梅先
原序
四库著录之书,几八万卷;存目之书多于是,焚毁之书更多于是也。且自乾嘉以降,代有撰著之人;中外互通,更饶译述之作。以言乎博,博无止境也。曾涤生云:“书籍之浩浩,著书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张香涛云:“四部之书,汗牛充栋,老死不能遍观而尽识。”由是而言:国学之繁赜,昔人亦兴望洋之叹!况在今日,各科杂陈,中外并用,非特精神有所不逮,即目力亦虞其不足矣。 然则当如之何而可?曰:“昔孔孟教人,有由博返约之法;韩子治学,有提要钩玄之术。欲收事半功倍之效,惟求其工具精良而后成功。”
是则此书之作,一问一答,有条有理,欲授读书者以犀利之器也。分为四编,以经、史、子、集之要题入之。其有不备者,附以梁任公之《治国学杂话》,及拙著《历代文学概论》,庶几萃国学之大观,而弥其缺憾者矣。
嘉此书之印竣也,缀数行以为之序。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 乐亭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