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cota的将姬传·三
最近的话有点多了。

1
抵达阿瑞西亚太空站的时候,下方基站城市所处的一侧正被火星的黑夜笼罩着。两百年前,下方的大地还是一片暗红,日日肆虐着沙尘暴、富含铁元素的地面上的人造物只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无人探测器。
翻开这一页历史的是258年前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飞抵火星的探测器,水手4号。摄氏零下100度的气温、不存在的磁场、坑洼表面上星罗棋布的陨石坑,一切的事实曾让初涉星海8年的人类对这颗红色星球怀抱着美好理想完全破灭。6年后苏联人的火星3号、9年后美国人的海盗1号、56年后中国人的祝融号,带着来自不同人类的祝福踏足红土之上,却仍只传回了同样而只是更加详细的消息。
太阳系内没有其他的可能了,这是那时的共识。
但第四次科技革命,却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内突然爆发了。一篇篇技术难题攻破的论文,本被人们看作又一场并不罕见的作秀闹剧,却一次次被全球各地证实为真。常温超导材料的发现、可控核聚变的实现、强人工智能的产生……人类自然科学领域在那时的进步之大,是如此空前、如此振聋发聩、如此令人咋舌。那同时,来自太阳的耀斑和电磁风暴也异常地活跃——不过,这一事实与技术爆炸间的关联,至今也没被证实。
存在于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欲随之又一次燃起了火苗。不过,走在那之前的还是人类的各自为政。
讽刺而不出意料的是,试图瓜分外太空的帝国主义间的互相攻讦引起的火花,比人类探索欲的火苗烧得更旺、烧得更广。北方,已沉沦半个世纪的冬国再度觉醒,伴着同样想要再造世界秩序的拥趸们,对世界发起了绝望的最后一击——
在世界即将进入辐射世界线的那一刹那,利伯维尔的地球联合国命令里,布置在第三新星链系统上的激光系统成功击毁了所有将要发射、正在发射、已经发射的核弹头。
这样,2084年1月1日之后,地球进入了由地球联合国统领的时代。
2
太空电梯的轿厢从太空站迅速降下。不过由于太空站里地面还有些距离,我和一起的纳尼娅在这里得到了些闲聊的机会。这个季节,从地球到火星的星船要耗费一天多的时间,刚才那些历史就是船上VR投影的介绍了。
“纳尼娅酱?你觉得科技爆炸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啊?”
“这个议题在我们出生之前已经被讨论过一个半世纪了……各种猜想的书多的是,没必要非得听我的意见吧。”
“那些不是事实的猜想才不重要。”我故作认真地看着她,“但是纳尼娅对我很重要,所以纳尼娅的意见也很重要。”
听到这席话,她对我摆出厌恶的表情。“那就是有个哆啦B/C/D梦,每天晚上都在那些科学家写论文的时候从他们的抽屉里跳出来。”
“不够好的想法呢。”
“然后像拉马努金那样,晚上睡觉的时候全都被拉克什米女神托梦了。”
“有意思。”出现了纳尼娅特有的引经据典式吐槽。“还有吗?”
“在被托梦之后,因为拿了一叠新的草稿纸,记下来的思路没有像费马一样因为位置太小写不下。”
“完美!”我很用力地击掌。“这就是我想要看到的命运之舞台!”
掌击的那个时刻,轿厢的门正好打开了。
“欢迎来到新威尼斯——”引导员带着我们走出电梯之后,听到了外面的巨大喧嚷声。太空电梯所在的地方,人很多是正常的事嘛。
“‘新威尼斯’这个名字,好像是neta自那时的名著动画呢。”
“是《ARIA》吧。”她点点头,“话说之前举行投票改名的时候,我还给‘AQUA’的选项投了一票。那可是除了‘不改名’以外的最热门选项。后来因为什么‘会和水星混淆’之类的原因被排除了,涩谷区那时还爆发游行了呢。”似乎是闻到了熟悉的凉爽空气的原因,比起在地球上作为风纪委员的感觉,现在的纳尼娅明显开朗了不少。
这段话的最后,她轻轻地提起嘴角,是久违的、能够如同阳光般照耀诺维娅的美好笑容。之后——
“纳尼娅——!”
“纳尼娅酱!”
“欢迎你!”
通道栏杆的另一侧,我们正好能看见外面汹涌人群的时候,他们也正好看见了我们。明明现在还是半夜啊。
是哦。忘记了纳尼娅还多少算是个偶像的事情。其实倒不如说新东京的风纪委员本身就很像是偶像团体。顺带一提,我也有十几二十万的follow数……箱推还是不少的了。斯提米亚大部分都是忙于各种工作的人,但纳尼娅却因为管理的是赛博利亚那种常常冲浪的人数几乎可称世界比例最高的地方,follow数达到了惊人的两百万以上。
转念一想,作为稀有的JC美少女——在赛博利亚的特殊环境下更加稀有,并且时不时会在自己居住的城市黑暗角落出没,甚至如果对方心情好的话还能多少聊上几句。除了没有举行专门的偶像活动,单凭这么亲近的设定就已经非常带感了。有多少人是把她当作天使的啊。
总之,现在来到的是纳尼娅的主场。因为是火星出身的本地偶像,纳尼娅在这边更是著名到人人皆知了。至少在火星不多的年轻人当中,是很有人气的存在。
“嘿嘿——”甚至让她进行了露齿笑这样的罕见动作。同时歪了歪头,比起了剪刀手。不会吧。那是在卖可爱吗?
那我也试着挥挥手吧。“大家好——”
……
反应有些冷淡。
好像是在记忆里找了找是谁一样,过了一两秒之后大家才纷纷对我返回挥手的动作。“是经常在纳尼娅视频里出现的女孩子吧?”“海蓝色的短发,就是诺维娅吧。”
果然我的人气还不够吧。如果我是在斯提米亚广场上跟大家挥挥手的话,那些虽然没有在社交软件上作为我的follower,但是依然在线下熟悉我的大家也会对我笑一笑的……这么想倒也不坏呢。不过会去经常用社交软件的他们说过,看我就像是自己元气的女儿。算了,怎么想都比被当作过萝莉妈妈的纳尼娅要好一些。
以上内心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已经上电车了。因为火星众的热情高涨过头以至于对于我来说都有些难以细致地写下来,所以其他的交流就略过了。
3
因为新干线上的介绍小册子里有相关的地理介绍,所以我就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顺便介绍一下新亚得里亚海的附近吧。
新威尼斯作为火星太空电梯的基站,是火星的最大城市,加上附近的都会区,大概有五百万人口的样子。比起地球,确实显得人口过少了。但是基于火星的情况来说,只维持这样的人口是有自己的理由的。
新威尼斯大概坐落在水手谷出海口的地方,海德拉奥提斯海的东岸,位于赤道上、西经30度。北方是克律塞洋,西边和东边分别是克珊忒台地和珍珠台地,再往东是火星重要的产粮地阿拉伯台地,随西南的水体上溯,经过奥罗拉海之后就是著名的水手谷……地名报菜名就到这里打住了。以上大部分的地名都是在人类还没登陆之前就已经定好了,火星的移民只是简单地沿用下去而已。不得不说人类真的很热衷于命名来标注自己的主权,即使是在根本还不属于自己之前就要先这么做,并且还要把这种表面功夫做得事无巨细。
不过嘛,如果给我一个火星,我也会忍不住从奥林匹斯山到水手谷,一个个取好名字标注在地图上的。整理欲也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之一嘛。
啊,然后就是其他方面情况了。农业是火星的主要产业——虽说有些荒谬,但就是这样的。
火星比起地球来说,气温要冷得多、光线少得多、土壤也差得多……理论上来说就是不适合用来耕种的吧。造成这种情况的是大家的问题。
但是,殖民化进程启动初期,大部分的地球人都不愿意离开地球而跑去火星上开荒是现实的情况。地球虽然在信息化时代之后越来越趋于连成一个整体,越来越开放包容,连人们也变得热衷于在世界各地流动,但好像流动的范围也只限于地球之内而已。全球化、尤其是地联执政之后,地球变成地球村了,所以村民们也带了些乡下人的思维,顺势不愿意换地方住了,倒也情有可原。
于是,初期来火星的都是一些在地球上过得不是太好的人们(当然改造气候的科学家们是首先来的)。当然,地联发表了《火星宅地法》也是其中因素之一吧。面对大片空旷的土地,他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试图耕种了。
这想必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那时的火星土地根本长不出庄稼。最后无论是主动还是不得已,第一代移民几乎都参与进地联的环境改造工程上了,比如森林、海洋、草原环境的生物投放之类的。半世纪的时间里,每年都有些人请长达一年的假甚至辞职,试着往火星的土地里投放种子,成为火星上的第一个大农场主,结果自然无一例外地失败了。从土里长出来的植物倒是随着气候改造一年比一年长得好。据说当时地联给他们的待遇不亚于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还也已经给了他们大片属于自己的土地……非要种地只能说是一种属于有几千年定居历史的专属于人类的执念吧。
最后,随着气候改造的逐渐完善,利伯维尔顺势推出了火星特化的各种种子。有了利伯维尔的科学家们根据火星气候特化改良的种子,在火星上耕种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了。农场、牧场、温室、庄园,连带着之前气候改造时创造的森林、雨林、沙漠、冻土等等其他的地貌,就这样逐渐取代了火星火红色的荒土。
气候改造时也创造了沙漠和冻土这些难以利用的地形,倒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火星的北半球有大半都被海洋占据,与之相对的南半球却只有阿耳古瑞洋和希腊洋两个大水坑,加上人们绞尽脑汁维持的一些大湖。南半球直到南极的的其他区域都是高原和山地,加之南半球巨大寒潮的影响,现在建起的针叶林防风带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而与火星农业发展所相对应的,地球的城市化进程随之突飞猛进。有了火星粮食的助力,地球的人口进一步增长,加上火星矿产开采的巨额收益,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得以改善。因此,地球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乡下都逐渐被房屋占领。大片的房屋吞噬了乡村的田野,都市在人口密集区连成一片,更加偏僻的地带则放弃了与火星的低价粮食的竞争,生产水果蔬菜等附加值高一些的农产品。“地球生产”已经是地球农产品的一个卖点了。
由此,火星正式成为了人类的粮仓……在地联超级计算机的计划经济下,火星也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来从事种植工作了。那些人嘛,在地联安置点的生活实在比自己种田要舒服得多。
整个火星的定居人口大概有五千万人,对一个星球而言虽可算作是少,但在另一方面作为满足地球人对乡村叶公好龙心情的旅游目的地倒是十分红火。笑话里说,大部分时间待在火星的地球人数量都比待在火星的火星人要多,实在所言非虚。
我和诺维娅现在去的彼方镇,就是火星农业区中为数不多的集落之一。
4
“‘彼方’是个不错的名字呢。不像是前人取的。”
“是后来的定居者起的名字。”她说,“镇长姥姥说过当年取名的过程呢。要我讲给你听吗?”
“还是不要了。”
窗外的田野景色已经弥漫在铁路沿线整整一千公里了,纳尼娅早就拉下了窗帘。再次看到窗外的景色,无非是一望无垠的田地,以及一路上不时出现的高出地面一些、作为天然水库的环形山。
“还没到吗?”即使是改进过的磁悬浮列车,也得坐上个一两小时。窗外的风景要是变换倒还好,一直都是完全相同的绿棕相间的土豆田实在让人审美疲劳。
除了现在我们渡过的一座桥梁,下面的河流暂时中断了土豆田的不间断展示。
“快了。”她说,“看到我们脚下的阿瑞斯河了。”
“火星也有河的啊?”
“……有必要大惊小怪吗?挪亚台地的水流很多都注入这里……”她看着我又一次听到地理名词后要死掉的眼神,转移了话题,“要吃薯条吗?”
”……好吧。”
在火星上种的粮食作物里,大部分都是土豆。因为适应性很强、产量很高、而且淀粉含量也很高。因为大部分地球人不会每天只吃土豆作为主食,所以土豆们都是被做成了淀粉之后再送去地球。剩下的土豆就可以被称为火星特产了。
而且火星人们确实是很擅长烹饪土豆的。火星的薯条很好吃,请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尝试一下。
“下一站,彼方、彼方……”
“终于——”我大叹一口气。
“这还只是在克律塞洋沿岸呢……阿拉伯沿岸铁路整整延伸了一万公里,一直到新君士坦丁堡……”
“地名什么的还是下次再谈吧。”
我们提着行李箱踏在彼方站站台上时,太阳正好自东方升起。火星的自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
从几乎形成直线的地平线上,首先是还在我们视野外的太阳发出的光亮率先将黑夜染成淡灰的底色,然后,随着地平线一侧的亮度不断上升,一粒看起来明显比地球上的太阳小而弱、但依然耀眼夺目的黄色光球逐渐升起,越过与地平线平行的白色层云,将天空涂抹得越来越亮,把几十亿年来都始终如一的光线带到这颗距太阳最遥远的类地行星上。曾经,肆虐不断的沙尘暴会把跋涉2.28亿千米的阳光加上灰暗而暗淡的滤镜,艰难越过红色沙尘的些微光线也只能无力地在沙石前碰壁。而现在,这颗半蓝色半黄绿色的星球上每时每刻都将会有数以亿计的生物等待着得到它的照耀。从光球层发出,每次都需要经历12分40秒才能恰巧射到这颗星海中的渺小星球上的一束束光,在之前的46亿年间从未如此被需要过、从未接受过这样的重大任务、从未在越过另一颗星球的轨道的4分20秒之后需要再一次被叶绿体吸收自己的能量。
但在这短短的200年之后,无论如何,这束阳光都必须担起这样的责任了。拜人类所赐。
“整个太阳系内,有也只有人类才能做成这样的事情啊。”
“嗯?”
“靠着自己的力量,在火星上吃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