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补气的黄芪只能治脾虚?古代名医这样开方,养血 止汗 安眠 止疼
大家好,我是刘医生。
注意养生的朋友们,应该都听过黄芪这味中药材,知道它是一个健脾补气的药物,但是如果只在脾气虚的时候,才想到黄芪这味药,就太浪费黄芪这个“宝贝”了。

历代名医,比如清代的王清任,张锡纯,金元时期的朱丹溪,李东垣等等,都有会选择黄芪来配伍,创造各种功用的方子,今天刘医生就选择几个比较常见的方子,和大家分享交流中医知识。
第一个,补中益气汤,出自元代名医李东垣的《脾胃论》,可以补中益气,举陷升阳,用到的药物有黄芪,升麻,白术,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

如果出现了脾胃虚弱,中起下陷的情况,比如胃口不好,不想吃饭,精神疲惫,不爱动,同时还有脏器下垂,比如子宫下垂,肛门脱垂,稍微用力就有漏尿的情况出现,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补中益气汤来升阳举陷了。

第二个,归脾汤,选自宋代的《济生方》,可以健脾补心,养血安神,用到的药物有黄芪,白术,人参,当归,酸枣仁,茯神,远志,龙眼肉等等。如果出现了脾气虚弱,同时心血不足容易失眠的情况,比如晚上睡觉很浅,做梦很多,容易从梦里醒过来,好像总是没睡饱一样,白天也是昏昏沉沉的,吃饭胃口也不好,大便还溏稀不成形,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归脾汤这个方子了。

第三个,玉屏风散,出自《世医得效方》,可以益气固表止汗,用到的药物有黄芪,防风和白术。
如果你很容易出汗,吃个饭,稍微活动一下就满头大汗,出的汗擦都擦不及,像是流水一样,而且平常很容易受风感冒,脸色苍白,抵抗力、免疫力都比较低下,身子比较虚弱,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玉屏风散了。

第四个,补阳还五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之后,记录在《医林改错》这个中医著作里面,可以补气,活血,通络,用到的药物有黄芪,川芎,当归,赤芍,桃仁,地龙和红花,对于身体虚弱,气血不足,同时又有血瘀气滞的情况有很好的作用。那这样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首先就是气血不通,筋骨关节疼痛,到了晚上还会加重,还经常手麻脚麻,手脚无力,头晕眼花,脸上没有什么血色,舌头颜色淡等等,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了。

第五个,十全大补汤,选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以温补气血,用到的药物有黄芪,肉桂,川芎,当归,人参,白术,茯苓,白芍,熟地黄和甘草,对于气血不足,同时又阳气虚弱,身体虚寒的情况比较适用。

具体表现在手脚冰凉,怕冷,没有精神,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的情况,舌头紫暗,舌苔较少,这个时候就可以参考十全大补汤了。
刘医生分享的这5个含有黄芪的方子,除了补阳还五汤,其他的方子现在都被做成了中成药,分别是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玉屏风颗粒和十全大补丸,大家可以参考学习。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用药都需要在辨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你不能准确辨证,就不要随意用药了,以免伤害身体,你学到了吗?
我是刘医生,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