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英国历史沿革(第十二期)

2022-11-10 21:37 作者:七年大乱战  | 我要投稿

兰开斯特王朝世系

二、亨利五世

(一)亨利五世 (1386年9月16日—1422年8月31日)是英王亨利四世之子,母为玛丽·德·博恩,1386年9月16日生于威尔士蒙茅斯,在他出生时他父亲还只是德比伯爵。当德比伯爵被放逐期间亨利被国王理查二世收养,并得到很好的教育。亨利四世篡位后即封亨利为威尔士亲王、康沃尔公爵、切斯特伯爵、阿基坦公爵和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四世篡位第二年威尔士发生欧文·格伦道尔叛乱,亨利四世以威尔士亲王亨利为将军,然而实际的权力在的亨利·珀西“热刺”手中,他是亲王的监护人。1401-1405年英格兰在威尔士进展不顺,格兰道尔拒绝和英国人正面交战,国王的财政捉襟见肘,军队时常发不上军饷。此事引起珀西家族的不满,因他们认为自己对国王的服务没有报偿,1405年“热刺”的叔父伍斯特伯爵被逐出咨议会更加剧珀西和王室间的摩擦。欧文·格伦道尔(1359年~1416年)是威尔士民族英雄,领导一场反对英格兰国王亨利四世统治的叛乱。格伦道尔曾服役于博林布鲁克的亨利(后来的亨利四世)的军队,后来他回到威尔士发现亨利四世的统治破坏威尔士的经济,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

(二)格伦道尔策划起事,自封为威尔士亲王,并与反对亨利势力结成联盟。1402年格伦道尔举行暴动,这场暴动很快就发展成为争取威尔士独立的民族斗争。1402年和1403年格伦道尔又先后与亨利四世的政敌、威尔士的贵族莫蒂默和英格兰的珀西结为同盟,1404年暴动者夺取阿伯里斯特威斯和哈勒赫两座重要城堡,控制威尔士的大部分地区,并设立独立的威尔士议会。格伦道尔还征得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的承认并与之结盟,1405年战局变得对格伦道尔不利,法国也未能提供援助。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亲王(后来的亨利五世)率领英军两次打败格伦道尔,1408—1409年亨利亲王重新夺占阿伯里斯特威斯和哈勒赫两座城堡。格伦道尔遂逃入威尔士山中进行游击战 ,在1412年失踪。格伦道尔叛乱是指威尔士反对英王统治的叛乱,欧文·格伦道尔是威尔士最有权势的贵族之一,并且颇具领导才干。他发现威尔士人民群众对英王亨利四世的统治十分不满,便于1400年发动反对英格兰统治的民族叛乱。格伦道尔与亨利四世的一些最有势力的对手结成联盟,很快便将亨利的军队逐出威尔士的城堡和城镇。到1404年他已控制威尔士的大部地区,格伦道尔自封威尔士亲王,设立独立的威尔士议会,并开始制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宗教政策。他还得到法兰西国王查理六世的承认并与之结盟,但是法国人的援助迟迟不到,1405年起格伦道尔频频失利,曾两次被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亲王所击败。1409年他的一些主要据点又已为英格兰人所占领,格伦道尔逃入山中,叛乱者仍积极进行游击战,直至1412年。

(三)1405年国王任命伍斯特伯爵为王太子监护人,同年“热刺”在北方联合苏格兰人道格拉斯反叛,南行希望在国王阻止之前进入威尔士与格兰道尔会师。国王在北行欲与珀西会和攻打苏格兰途中听闻“热刺”珀西叛乱,调头向东希望在珀西进入威尔士前拦截。途中与亲王及其弟约翰所率的两支队伍会师,于英格兰边界什鲁斯伯里与珀西遭遇,次日进行决战。亲王在什鲁斯伯里率领军队,被流矢击中面部仍然坚持战斗。王军一度处于劣势,然而“热刺”在战场上脱下头盔的愚蠢行为葬送自己,他的士兵溃败,伍斯特和道格拉斯均被俘虏。伍斯特被处死,道格拉斯交纳赎金后被放回。道格拉斯于1423年在法国被亨利的弟弟约翰贝德福德公爵击败被杀,战斗结束后亲王被迅速送往兰开斯特的大本营肯宁沃思城堡,与此同时因为造伪币罪被关押在伦敦塔的前御医约翰·布拉德莫被释放并送往肯宁沃思。珀西叛乱是英国贵族争夺王位的叛乱,“急性人”亨利·珀西爵士曾在协助亨利四世推翻查理二世时起过主要作用。1402年珀西在霍米尔登山对苏格兰人的战斗中取得巨大胜利,俘虏苏格兰首领道格拉斯伯爵。但亨利四世既不允许亨利·珀西用苏格兰俘虏索取赎金,又迟迟不拨给在边界战争中所需的军费,因此珀西家族极为不满,转而支持更有权继承王位的爱德蒙·莫蒂默。1403年亨利·珀西决定废黜亨利四世,在柴郡发动叛乱。7月21日在什鲁斯伯里附近的战斗中珀西军队被打败,本人被击毙,其部属和赶来救援儿子的诺来兰伯爵投降。

(四)布拉德莫用蜂蜜和酒为亲王清洗伤口,同时发明一种外科器械取出陷在亲王脸部九厘米处的箭头,因为他的服务让他获得一份终身年金。1405年后亨利重回威尔士,他开始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格兰道尔周旋,即围城。英国人在两年时间内重新夺回1405年之前格兰道尔占领的城堡,格兰道尔势力开始萎缩。与此同时亨利开始更多地投身于国家事务,亨利的少年时期是在咨议会和议会度过的。在1407年亲王的名字已经单独和他父亲列在一起,随着亨利四世的健康不断恶化,亲王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更加重要。1409年威尔士叛乱彻底平定,尽管格兰道尔从来没有被抓到,亨利随之离开威尔士,终其一生再也没有重新踏入威尔士。1410年亨利成为咨议会领袖,控制英格兰政府。亨利五世即位后分别在1413、1415、1417年下发3份针对格兰道尔的赦令,然而不管格兰道尔当时是已死还是高傲不屑,他没有接受这三分赦令。亨利四世执政后期威尔士亲王基本上成为英格兰实际领导者,他有自己的小圈子和支持者阿伦德尔主教的侄子阿伦德尔伯爵理查德、沃里克伯爵理查德·比彻姆和亨利四世同父异母弟弟博福特兄弟(托马斯·博福特和亨利·博福特),而且和亨利四世身边的老一辈人阿伦德尔主教和威斯特摩兰伯爵拉尔夫·内维尔关系紧张。1410年亨利亲王掌权后立刻改组政府,任命他的亲信斯克鲁普为财政大臣,托马斯·博福特为首席大臣。

(五)父子二人在国内国外的事务上都存在很大分歧,其中最主要的是对法政策和宗教政策。自从亨利四世登基以来法国就与英国为敌,因为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不承认亨利四世,后来又重新提出对阿基坦公爵领地的要求,而且支持格兰道尔。但是查理六世有精神病,其弟奥尔良公爵和其侄勃艮第公爵开始交恶,1407年奥尔良公爵在勃艮第公爵的策使下遇刺,这给英格兰机会。但亨利亲王与亨利四世在介入法兰西内政时发生分歧,亨利亲王支持勃艮第而亨利四世支持阿玛尼亚克派。亨利亲王控制咨议会的时候他派出阿伦德尔伯爵远征支援勃艮第派。在宗教上亨利亲王支持罗拉德派而亨利四世支持天主教教会。据称博福特兄弟曾经秘密讨论过让亨利四世退位的可能性,不管此事是否属实且亲王是否参与,亲王的反对者曾经运用这些流言来影响亨利四世。1411年亲王被逐出咨议会,他的所有决策被推翻。亨利四世重新掌权,威尔士亲王被排挤出权力中心,退隐至英格兰中部。在那里向各地贵族散发信函,声称自己被“心怀叵测、想要扰乱继承顺序”的小人诬陷。亨利亲王被解除咨议会的职务时亨利四世派亨利亲王的弟弟托马斯王子率领大军支持阿尔马内克人,此时的托马斯王子也被封为克拉伦斯公爵。1412年的克拉伦斯公爵的远征没有结果,阿尔马内克人在英国人到达之后改变主意,用钱将其打发走,不再接受英国的支援。1412年亨利亲王率领自己的一众支持者回到伦敦,父子虽和好但矛盾仍然存在,在1413年亨利四世去世,这避免国内的分裂。

(六)1413年亨利亲王登上王位,称亨利五世。亨利五世在英格兰相当受欢迎,他在尚未正式加冕之前议会就请求向他宣誓效忠。亨利五世上台后立刻进行宗教政策上的大转变,他不再支持罗拉德派,训斥他的朋友约翰·奥尔德卡斯尔,转而支持天主教会。罗拉德派是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威克利夫的追随者,这个贬称(源自中部丹麦,意思是说话含糊不清的人)更早用于被怀疑为异教徒的欧洲群体。第一批罗拉德派以威克利夫在牛津大学的同事们为中心,由赫里福的尼古拉领导。1382年坎特伯里的大主教威逼牛津罗拉德派的一些人放弃他们的观点,但这一派别继续扩张。1399年亨利四世即位,标志镇压浪潮的开始。1414年罗拉德派的一次起义很快被亨利五世打败,起义带来残酷的报复,标志罗拉德派公开政治影响的结束。1500年罗拉德派开始复兴,到了1530年老的罗拉德派与新的新教徒的力量开始合并。1413年颁布法令称一切反对教会的行为都将依照叛国罪处罚,不满的罗拉德派筹谋推翻国王,计划伪装成哑剧演员潜入温莎城堡,伺机刺杀国王和他的三个弟弟。然而亨利得到密报,迅速撤入伦敦城中。罗拉德派不甘失败,谋划起义,然而亨利再次得到消息,在罗拉德派计划在圣·吉尔斯田野会面的当天国王下令伦敦戒严,亲自来到圣·吉尔斯,奥尔德卡斯尔随后被捕。国王下令延缓行刑,在行刑前一天他逃出牢房,终于于1417年在威尔士被抓获,施以绞刑。

(七)平定国内事务的国王随即将目光转向国外,准备入侵法兰西。1415年8月亨利五世在南安普顿准备在一周内离开英格兰入侵法兰西,此时马奇伯爵埃德蒙·莫蒂默(理查二世的继承人)向他报告斯克鲁普、剑桥伯爵(约克公爵的弟弟,非常有可能是私生子)、格雷爵士密谋除去亨利及他的三个兄弟,把埃德蒙推上王位。亨利立刻逮捕三人,经过例行公事的审判后三人均被处死。这是亨利五世在位九年间仅有的唯一一次质疑王位合法性的事件,其中被处死的剑桥伯爵是第三代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的父亲,爱德华四世和理查三世的祖父。亨利五世重燃百年战争战火,而他甚至取得比爱德华三世更大的胜利。当时法国内部矛盾重重,国王查理六世长期患精神病,两大贵族集团奥尔良派与勃艮第派流血冲突,亨利五世一一加以利用。实际上他使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三世背叛自己的国家转而支持英国,亨利五世登基后继续与勃艮第联系结盟事宜,但是也没有放弃另一派,只是在跟双方谈判的过程中谁出的价钱高就支持谁。1415年的时候阿尔马内克人提出将阿基坦的大部分领地割让给英国,并且还将查理六世的女儿和60万金币送给英格兰。但是英国的胃口更大,要求重新获得在约翰王手中丢失的全部安茹帝国——诺曼底、曼恩和安茹,这让法国人不可接受,于是亨利五世决心开战。

(八)1415年8月亨利率领1万名弓箭手和士兵从南安普顿出发在诺曼底登陆,先是攻下哈弗勒尔,接着渡过索姆河向加来进军,与法军在阿让库尔遭遇。当时的法军三倍于英国军队,但是法国骑兵在一个狭窄的正面进攻英国弓箭手,灾难性的战术让法国的骑兵血染黄沙。最终法军有六千多人战死,更有无数人被俘,而亨利只损失四百多人(包括约克公爵和萨福克伯爵)。阿金库尔战役几乎摧毁法国人的斗志,此战也让英国在谈判桌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国内也一致支持国王。1417年的第二次远征之前亨利五世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支持,当年8月他再次登陆诺曼底,在卡昂围城战中攻克卡昂,又攻克瑟堡和法莱斯,而约翰公爵则在北方威胁巴黎袭击加来。是1418年8月亨利控制整个下诺曼底,接下来就是夺取诺曼底的坚不可摧的首府鲁昂。1419年元月鲁昂弹尽粮绝而投降,这时诺曼底的抵抗结束了,亨利成为这片公爵领地的主人。这时候的谈判又优先于战争,本来是阿尔马内克人(此时为皇太子派)与勃艮第人之间的和解可能让亨利限于绝境,但是阿尔马内克人派人刺杀勃艮第公爵让亨利绝处逢生。

此时的勃艮第人由于仇恨而愿意接受亨利的所有的条件,他们同意查理六世的王位由亨利五世继承,查理六世的女儿与亨利五世结婚,但是亨利五世要发誓为被刺杀的勃艮第公爵报仇。此时的勃艮第公爵为好人腓力,这些东西写到特鲁瓦条约中。接下来亨利五世与妻子(查理六世的女儿凯瑟琳)回到英国并巡行各地,其间凯瑟琳怀孕了。3月克拉伦斯公爵在袭击卢瓦尔时阵亡于博日战役,这让亨利五世重新回到战场上。1421年7月他重新回到战场,率大军渡过卢瓦尔河,意图重演阿金库尔的辉煌。王太子查理拒绝交战,英军因而无功而返。他转而致力拔除巴黎周边仍然忠于王太子的据点,次年5月他取得莫城围城战的胜利。此时的亨利五世可谓青云得意,然而他的辉煌转瞬即逝。当他在政治上达到权力的顶峰时死神悄悄走近他。1421年12月6日日后的亨利六世出生于温莎城堡,同月亨利五世病倒(可能是痢疾)。1422年8月亨利五世病情恶化,在口授遗嘱后亨利在8月31日黎明时在巴黎郊外的万塞讷城堡去世。

三、亨利六世

生平经历

(一)亨利六世(1421年12月6日—1471年5月22日)说英格兰兰开斯特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由于他的软弱让英格兰在亨利五世时代取得的丰硕战果丧失殆尽,而且还让英国陷入玫瑰战争之中。亨利六世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和王后瓦卢瓦的凯瑟琳唯一的儿子,1421年12月6日生于伯克郡温莎,出生后九个月即位。由于外祖父法王查理六世去世而身兼英法两国国王,根据亨利五世与查理六世签订的特鲁瓦条约,英国人几乎是单方面的宣布他也成为法国国王(法国人大多不承认特鲁瓦条约有关两国王位继承的条款)。他的两位叔父分别在英国和法国摄政,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在英国,贝德福公爵约翰在法国,前者死于1447年,后者任摄政至1435年。亨利六世成年后就甚少见到其母亲,其母与一个叫欧文·都铎的威尔士老爷私通。八岁左右他被置于沃里克伯爵理查德·比彻姆的监护之下接受各种教育,未成年的国王就要介入各种复杂的棘手问题,即法兰西统治恶化和国王旁边的重臣的不体面争吵。圣女贞德的出现和法国皇太子1429年在兰斯的加冕为查理七世预示法国瓦卢瓦王朝的复兴,此时的法兰西摄政贝德福德公爵约翰也忧心忡忡,1431年12月亨利在巴黎加冕为法兰西国王。但是此时的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也想摆脱与英国的联盟而与法王查理七世单独议和,1435年贝德福德公爵去世,贝德福德公爵的早年战功堪与亨利五世媲美,这让国王失去左膀右臂。亨利六世在国内的问题由其另一位在能力方面有天壤之别的王叔格洛斯特公爵汉弗莱引起,他满腹经纶但是对政治一窍不通,虽然被亨利五世指定为英国摄政,但是贵族却不信任他。他与国家的另一支柱博福特主教不断争吵,甚至两次差点兵戎相见,他甚至与其兄贝德福德公爵约翰也发生争吵。

(二)对于亨利六世来说有一项王室职能是他不能摆脱的,各种恩赐都要由他来决定,这是成为悲剧的一半原因。亨利出手很大方,而且常常给错人,结果1437年之后大权旁落。接下来的法国问题上国内又出现分歧,亨利的顾问们希望得到和平解决问题,他们让国王娶了查理七世的侄女。这场婚姻没有和平却是战争再起,并且很快导致加来之外的在法国领土的全部丧失。玛格丽特到英国之前就有人让其做亨利的工作要求亨利放弃曼恩县,亨利答应但是不对外宣布,后来消息传出让伦敦人愤怒。1451年查理进攻加斯科涅并占领波尔多,1453年塔尔博特伯的军队被击溃,阿奎丹公国在英国人手中300年后永远丧失。1450年国王的最亲近、最信赖的顾问大臣在议会遭到弹劾,亨利宣布放逐他竭力避免处死他,但是萨福克逃跑的船只在英吉利海峡遭劫,萨福克当场被杀死。这也算罪有应得,当时的全国人民都在痛恨他,失去法国的领地,国王债台高筑。其实在这件事上国王是有更大责任的,虽然很多人向其进谏,但是他依然任萨福克等人为所欲为,不采取什么措施。萨福克死后萨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填补空白,埃德蒙·博福特是死去的博福特主教的侄子,详细说来此人是冈特的约翰的孙子、亨利四世的侄子、亨利五世的同辈、亨利六世的叔叔。萨默塞特公爵博福特与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长期不和,约克公爵理查德是仅次于国王的最大贵族,在指挥作战方面与博福特家人长期较量,因支持格洛斯特公爵而被亨利排斥。萨默塞特公爵和约克公爵均有很大机会继承王位,约克公爵理查德从其母亲安妮·莫尔蒂默来说是冈特的约翰次兄莱昂内尔的后裔,从其父亲剑桥伯爵理查德方面来说是冈特的约翰的弟弟埃德蒙的后裔。

(三)两个公爵的敌对发生玫瑰战争,在战争的前3年中以萨默塞特为首的宫廷派成功的抵制约克驱逐他们的企图,并在约克率军向伦敦进发的时候被萨默塞特阻截。约克本来想以逮捕萨默塞特为条件解散军队,但是自己却被捕,在他宣誓永不再反叛后就被释放。1453年玛格丽特为亨利带来爱德华王子,但是国王此时也因为继承外祖父查理六世的基因而精神病发作。与国王不同的是安茹的玛格丽特王后政治手腕很高,在政治上是一股很大的力量。王后对约克公爵则极不喜欢,认为约克公爵要摧毁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而约克公爵也正因此而与她势不两立。由于国王不再适合治理国家,1454年萨默塞特和玛格丽特都无法阻止理查担任护国者,接下来萨默塞特在王后的寓邸被捕并被关在伦敦塔。但是国王康复后1455年理查被逐,萨默塞特复出,两个公爵之间的仇恨再次加深。1455年5月一支约克派部队在圣奥尔本斯与萨默塞特和国王对峙,亨利拒绝交出萨默塞特公爵,双方开战。兰开斯特家族战败,萨默塞特公爵战死,国王中箭被俘虏,只好允许约克公爵理查重新宣誓效忠于他。虽然有了流血冲突但是和解却是有可能的,因为支持约克的贵族反对的只是宫廷的小圈子的成员。萨默塞特死去之后大多数贵族赞成和解,亨利六世也不希望再流血。但是王后却不这样认为,圣奥尔本斯战死的那些人的继承人支持王后玛格丽特,不久玛格丽特再次集结军队向约克派在威尔士边境的勒德洛进发,在路孚德桥战役中约克方失败。

(四)公爵逃到爱尔兰,他的儿子、约克的继承人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四世)及索尔兹伯里伯爵及其子沃里克伯爵逃至加来。1460年加来的约克派军队卷土重来并在北安普敦战役击败王家部队,理查认为不能再和解,因为只要宫廷派再次强大自己就没有活路,他向议会要求继承英格兰王位。对于理查的要求贵族们还没有同意,包括两位内维尔家的伯爵,他们只是承认亨利有生之年担任国王。约克公爵理查德为亨利的继承人,但是玛格丽特王后和王子逃过而且不同意亨利继承王位,因此他们去苏格兰境内的贝里克,并在12月以新兰开斯特军队的首领出现。约克和索尔兹伯里率小股部队仓促迎战,援军未到就投入战斗的情况下约克军队在韦克菲尔德战役被击溃,约克公爵理查本人阵亡。玛格丽特进军伦敦,再次与约克派战于圣奥尔本斯,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的结果是沃里克被击溃。但是伦敦人害怕北方人进城,因此紧闭城门。沃里克设法与约克的长子爱德华部队汇合,爱德华胜利进入伦敦城并在威斯敏斯特即位,亨利和玛格丽特撤到约克郡。爱德华部队在后追赶在陶顿的一次大风雪中双方激战,玛格丽特部队惨败,国王和玛格丽特逃亡苏格兰避难、1461年理查的儿子爱德华成为约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爱德华四世)。开始的几年玛格丽特招募苏格兰人和法国人加入勤王军,有过几次小的胜利但是没有任何的威胁,最后王后带着孩子回到法国。1465年国王在兰开夏郡被俘,关进伦敦塔。1470年亨利六世被他的敌手沃里克伯爵从伦敦塔内放出,沃里克伯爵向亨利六世请求饶恕,亨利六世复辟、复辟期间亨利都是个傀儡,而沃里克才是操纵者。

(五)沃里克因得到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支持而向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宣战,从而激怒查理,而查理的继室恰恰是爱德华的妹妹。在查理支持下1471年3月爱德华重新在约克郡登陆,迅速打败沃里克进入伦敦,亨利再次陷入爱德华的手中。复活节当天沃里克的军队在巴内特战役中被击溃,沃里克被杀。王后玛格丽特虽然再次登陆,但在丢克斯伯里战役被打败,王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战死,玛格丽特被俘关在伦敦塔。随后亨利六世在伦敦塔内被杀害,兰开斯特王朝为约克王朝取代。杀死他主要为政治考虑,防止其它贵族再以亨利的名义反对新国王。亨利六世的遗体先被埋葬于切尔西修道院,后又转移至温莎城堡。1485年亨利·都铎的军队在博斯沃思战役击败理查德三世的军队,亨利成为国王亨利七世。亨利通过娶爱德华四世的女儿、约克家族最佳的继承人约克的伊丽莎白为妻来巩固他的统治,这样他重新统一两个王族,把红玫瑰和白玫瑰这两个对立的符号合并到红白都铎玫瑰的徽章中。亨利通过一有机会就处决其他可能的王位继承人(如爱德华四世的侄子沃里克伯爵爱德华)来确保他的地位,其子亨利八世继续这个策略,至此持续32年之久的英国历史上的红白玫瑰战争就此结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认为玫瑰战争直到1487年的斯托克战役之后才结束,该战役因一名王位的伪冒者的出现而发生,一个名为兰伯特的男孩长得很像约克家族的继承人沃里克伯爵。其间理查德三世的外甥和王储林肯伯爵约翰·德·拉·波尔也曾向亨利七世发难,事败被杀。

安茹的玛格丽特

(一)安茹的玛格丽特是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的王后,为那不勒斯王和安茹公爵勒内一世和洛林女公爵伊莎贝拉之女,洛林女公爵伊莎贝拉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的堂妹,1430年3月23日生于法国洛林的穆松。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英国处于劣势,法军步步紧逼,无奈之下1444年英国国王派出代表团与法国进行谈判,英法最终签订《图尔协定》,其中有一条就是亨利六世将会迎娶法王查理七世的外甥女玛格丽特。1445年4 月23日年仅15岁的玛格丽特嫁给长她8岁的亨利六世,当时后者仍称法国国王且控制着法国北部的一些地区。而亨利的舅舅、玛格丽特的姑父兼堂伯父查理七世也自称法国国王,他同意将内侄女嫁给亨利的条件是不按习惯付出嫁妆,反而从英格兰手中得到缅因和安茹。为防高度消极反应,此决议对英格兰公众保密。5月30日玛格丽特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由坎特伯雷大主教约翰·斯塔福德加冕为英格兰王后,她年仅15岁却知道她的职责是捍卫王冠。她继承母亲和祖母的不屈不挠。她的母亲为父亲争取那不勒斯王位,而祖母阿拉贡的尤兰达则“以男人的手腕”管治安茹,维持安茹的秩序且不让英格兰插手。这使玛格丽特得以成为“王冠捍卫者”。

(二)她的丈夫婚前精神已经不稳定,当1453年10月13日他们的独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出生时亨利已经精神崩溃。相比于战事时亨利对宗教和学习更感兴趣、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国王,亨利早年的作为完全由摄政作主。有传言说亨利根本不能生育,新生的威尔士亲王是私通的产物,很多人认为玛格丽特的坚定盟友萨默塞特公爵埃德蒙·博福特或威尔特郡伯爵詹姆斯·巴特勒才是爱德华的生父。玛格丽特为人虽然有攻击性且偏护、封建、易怒,但在抚养儿子时表现得很有修养,也和丈夫分享学习的乐趣,于1448年资助创立剑桥大学王后学院。后来成为她敌对国王爱德华四世的王后的伊丽莎白·伍德维尔据说当时是她的侍女,但对史学家来说此事证据不足,当时在玛格丽特的宫廷有数名叫伊丽莎白·格雷或伊莎贝拉·格雷的妇女。伊丽莎白于1452年前后初婚嫁给格罗比的约翰·格雷爵士。玛格丽特起初离开伦敦,在格林尼治的豪宅里退居并照顾儿子,并未表现出公开的攻击性,直到她惊愕地得知野心勃勃的第三代约克公爵理查在亨利六世精神失常时在1453 - 1454年间被任为摄政。约克公爵要求王位,当他的摄政期将满时很多贵族都支持他。约克掌握大权,亨利的顾问腐败、亨利本人轻信且柔顺,情况越来越不稳定,玛格丽特名声并不好,却坚决而大胆地决定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捍卫丈夫的王冠。有学者认为兰开斯特王朝最终垮台与其说是约克派的野心所致,不如说是由于玛格丽特对约克怀有敌意却判断失当,对名声不好的盟友过于放纵。在当时的政界玛格丽特王后是一股有力的力量,亨利如同被她置于鼓掌之间。

(三)给玛格丽特作传的海伦·毛勒却不同意早期史学家的观点,认为他们夸大约克摄政期间和王后的矛盾。她认为他们的矛盾是在2年后1455年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后开始的,从此玛格丽特将约克视为挑战王权者。根据海伦的研究15世纪50年代早期玛格丽特曾给约克和萨默塞特送了很多礼物,证明她当时对他俩都有好感。海伦还认为玛格丽特支持约克摄政、亨利六世康复后约克派被排除出大国会之事并非像人们长期认为的那样是玛格丽特的责任,后来的学者和史学家保罗·穆雷·肯德尔则坚持玛格丽特的盟友萨默塞特和萨福克伯爵威廉·德·拉·波尔很轻松地就说服她,当时已成为得到亨利六世信任的顾问之一的约克使她名声不佳,而且大权在握不可信任。玛格丽特不仅说服亨利把约克从法兰西总督的位置上召回来放逐到爱尔兰,还试图在他往返于爱尔兰和英格兰之间时暗杀他(1449年和1450年各一次)。萨默塞特和萨福克要对1448年曼恩的秘密投降负责,1449年诺曼底的剩余部分也丢失了,这使玛格丽特和亨利的朝廷陷入骚乱、贵族起事,要求弹劾和处决这两个玛格丽特最强有力的盟友。约克就此得到下议院的认可,这使玛格丽特和约克派的大战不可避免。1450年约克从爱尔兰安然返回面见亨利,重新成为一名受信任的顾问。不久亨利同意召开议会进行改革,议会召开后提出的要求让玛格丽特不能接受,不但萨默塞特和萨福克将因为在法国事务上失策和颠覆正义而受到弹劾,已成为公爵的萨福克还被指控对抗国王和约克。这些改革措施还要求约克成为国王的第一委员,下院议长甚至热切到愚蠢地提出让约克当王储。几个月内玛格丽特重新控制亨利六世并解散议会,将下院议长投入监狱,约克在威尔士退隐。

(四)1457年英格兰再次失控,有权势且追随玛格丽特的法国将领皮埃尔·德·布雷热率领四千法军从翁弗勒尔出发登陆英格兰海岸,之后烧毁桑德维奇,想趁英格兰国内混乱捞一把。桑德维奇市长约翰·德鲁里被杀,从此桑德维奇建立一项传统,市长穿黑袍以纪念这次卑鄙行为。因为布雷热的缘故让玛格丽特成为下流的流言和粗野的民歌的攻击对象,由于民众的不满太过激烈,玛格丽特极不情愿地任用约克的内侄子沃里克伯爵理查·内维尔保护海域,并让他任期三年。这时沃里克已经担任加来将军,约克派和兰开斯特派彼此的敌意终于演化为军事冲突。1455年5月距离亨利六世从精神病中康复、约克结束摄政才5个月,玛格丽特召开大国会排除约克派,这次国会召集贵族到莱斯特集会,以保护国王“对抗他的敌人”。但约克显然并非毫无准备,他率军南下迎战北上的兰开斯特军队。在5月22日的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中兰开斯特军惨败,萨默塞特被杀,威尔特逃跑,亨利被俘。在1459年的布洛希思之役中双方的敌意仍在延续,奥德利勋爵詹姆斯·图切特被沃里克伯爵理查德·内维尔率领的约克军击败。

(五)1454年亨利精神恢复,约克公爵理查摄政期满,玛格丽特要求建立排除约克家族的大国会,这成了内战的导火索。在1455年5月22日的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中兰开斯特家族战败,亨利被俘,但玛格丽特得以逃脱并在威尔士和北英格兰组织抵抗。1460年12月30日兰开斯特家族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取胜,约克公爵理查及其次子拉特兰伯爵埃德蒙阵亡。1461年2月17日玛格丽特在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中击败沃里克伯爵救回丈夫,并和儿子自作主张不顾丈夫的意见处决两个约克家族的骑士。但在3月29日的陶顿战役中兰开斯特家族被约克公爵理查之子爱德华四世所败,后者登基,亨利六世被废黜囚禁。为了让儿子得到继承权,玛格丽特携子逃往威尔士、苏格兰、法国和法王路易十一结盟,并在其撮合下与已和爱德华四世闹掰的沃里克伯爵结盟,王子爱德华娶了沃里克的女儿安妮.内维尔。1470年10月3日沃里克复辟亨利六世,但当玛格丽特携子媳返回英格兰时沃里克已于1471年4月14日的巴内特战役中被爱德华四世所杀。5月4日玛格丽特被迫率军参加丢克斯伯里战役但战败,她17岁的独子爱德华战死,她的丈夫不久也被害。她被囚禁在沃林福德城堡和伦敦塔,直至1475年被路易十一赎回。1482年8月25日安茹的玛格丽特在安茹去世,安葬在昂热大教堂她父母身边,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中她的遗体遭到毁坏。

约克王朝发展历史

(一)约克王朝是英国的一个王朝,在15世纪后半叶与兰开斯特王朝争夺王位,起因是约克王朝和兰开斯特王朝同属于金雀花王朝的旁支,最后这场争夺导致玫瑰战争。战争命名的原因是两个王朝的家徽上都有一朵玫瑰,约克王朝的是一朵白玫瑰,兰开斯特王朝的是一朵红玫瑰。约克家族是1385年建立的,当时爱德华三世的第四个儿子兰利的埃德蒙被封为约克公爵。亨利六世在位时约克公爵三世金雀花的理查提出他应该是真正的英格兰国王。亨利六世是爱德华三世的三子冈特的约翰的曾孙,也是兰开斯特王朝的首领。金雀花的理查的王位要求的理由是他的外祖父罗杰·莫提梅的儿子埃德蒙·莫提梅可能曾被理查二世立为继承人,埃德蒙·莫提梅无子,他死后他的继承权就合理地落到他姐姐安娜·莫提梅的儿子金雀花的理查的头上,因此他金雀花的理查作为王位继承人比亨利六世更加合理。最后金雀花的理查与亨利六世达成一个协议,在这个协议中亨利六世承认理查的王位合理性,而理查则承认亨利六世是当时的在位国王,他不希望在位国王被废黜,亨利六世死后约克王朝继承王位。英国议会批准这个协议。但并非所有兰开斯特王朝的人都同意这个协议,尤其亨利六世的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希望她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继承王位。

(二)1455年玛格丽特建立一支军队来达到她的目的,这样玫瑰战争就开始了。1460年金雀花的理查在韦克菲尔德战役中阵亡,他的大儿子爱德华四世在1461年继位,成为约克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但是战争还在继续。1461约克公爵理查二子爱德华1461年即位,建立约克王朝,称爱德华四世。1470年亨利六世复位,爱德华四世在法国军队帮助下击败沃里克伯爵,并将亨利六世杀害于伦敦塔。1470~1471年亨利六世曾短暂复辟,但爱德华四世在丢克斯伯里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被杀,亨利六世被送进伦敦塔,不久也遇害,玫瑰战争这才告一段落。1483年爱德华四世去世,他十二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登上王位,但是他们的叔叔理查将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弟弟关入伦敦塔。当年6月26日理查自己登上王位,成为理查三世,爱德华兄弟从此销声匿迹。1485年8月22日理查三世阵亡,约克王朝战败,玫瑰战争结束。

(三)1485年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登上王位,亨利七世的母系血统来自兰开斯特家族。为了巩固他的王位的他与约克王朝的女继承人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结婚,虽然通过这个婚姻两家成为亲家,但是两家的争吵依然继续。约克家族的残余分子也称自己为合法的国王,此外还有各种骗子如珀金·沃贝克也试图混水摸鱼。从1399年金花雀王朝到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前后不足百年,却一再改朝换代。旷日持久的百年战争耗费英国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场战争以英国的最终失败为结局,王室元气与威望均受损伤。中世纪晚期的封建机器调转枪口转向国内,同时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农奴制的瓦解原有的封建君臣关系在相当程度被破坏,利益不同的新老贵族开始拼斗格杀,1455年演变为红白玫瑰战争。由于内战大量的贵族殒命,议会上院也元气大伤。大贵族的自相残杀,中产阶级的壮大为多铎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集权化建立绝对君主制带来契机。

约克王朝世系

一、爱德华四世

(一)爱德华四世(1442年4月28日—1483年4月9日)是英格兰约克王朝首位国王,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与塞西莉·内维尔之子,爱德华三世第四子兰利的埃德蒙的曾孙,1442年4月28日出生于法国的鲁昂。父亲理查于1460年在韦克菲尔德战役战死后爱德华四世成为约克派首领,1461年在表亲理查‧内维尔和第十六代沃威克伯爵支持下于莫提梅路口战役打败亨利六世并于伦敦即位,亨利六世与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逃亡到苏格兰。1467年–1470年间爱德华四世和曾经是盟友而且权利强大的沃里克伯爵"造王者"内维尔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到1469年沃里克和爱德华嫉妒和善变的弟弟、他的女婿克拉伦斯公爵乔治结成同盟。他们组织一支军队击败爱德华四世,沃里克处决王后的父亲理查·伍德维尔,而爱德华四世一度被囚禁。但是因为贵族们的支持,沃里克伯爵内维尔只好释放爱德华四世,爱德华四世亦与沃里克伯爵及克拉伦斯公爵和解。1470年沃里克伯爵及克拉伦斯公爵再度叛变,被打败后逃至法国。他们于法国与流亡中的亨利六世及王后玛格丽特联盟,最终爱德华四世因蒙塔古侯爵约翰·内维尔转而支持他的兄弟沃里克伯爵而需要逃亡,爱德华和格洛斯特公爵理查逃亡至勃艮第。沃里克伯爵成功从法国侵入,他恢复亨利六世王位。同年10月亨利六世在伦敦的街上作为复位的国王游行,而爱德华和理查被宣布为叛国者。

(二)勃艮第公爵大胆的查理支持爱德华,1471年他提供资金和军队发动对英格兰的入侵。同年克拉伦斯公爵乔治倒戈,再次得到兄长的宠信。爱德华在巴内特战役击败沃里克伯爵及蒙塔古侯爵,二人皆在此役中阵亡。兰开斯特的其余部队亦在蒂克斯伯里战役被灭,兰开斯特的王位继承人爱德华王子被杀。1471年5月14日亨利六世在伦敦塔内被谋杀,兰开斯特王朝告终,约克家族成功夺取王位。克拉伦斯公爵乔治·金雀花一度与爱德华四世修好,但是于1478年以叛国反对兄长爱德华四世的罪名受审,乔治被囚在伦敦塔中。定罪后他在1478年2月18日被“秘密处决”,传说他是在马姆齐甜酒瓮中被溺死。1475年爱德华四世打败法国,签下皮基尼条约。1482年爱德华四世联合苏格兰的奥尔巴尼公爵亚历山大推翻国王詹姆斯三世,虽然其后詹姆斯三世因爱德华四世与奥尔巴尼公爵亚历山大决裂而复位,但是苏格兰亦无力对抗英国,至此爱德华四世的敌人只余下流放中的亨利·都铎。1483年爱德华四世病逝,遗命其弟格洛斯特公爵理查为摄政,扶助只有自己只有十二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统治英国。

二、爱德华五世

人物生平

(一)爱德华五世(1470年11月4日—约1483年)是爱德华四世的长子,在他父亲死后即位为英国国王。爱德华四世在位时的皇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家人们挑战“造王者”沃威克伯爵的权力并干涉宫廷政治,爱德华五世的叔父理查在上任护国公后逮捕爱德华五世的舅舅安东尼‧伍德维尔(即第二任瑞佛斯伯爵,爱德华四世的妻舅)与其它顾问,将他们送往位于约克郡的庞特福莱克堡,以企图刺杀摄政王的罪名将这些人处死刑。之后他安排爱德华五世与他的幼弟理查搬入伦敦塔皇家住所,1483年6月22日理查的一名代表在圣保罗大教堂外宣读一份声明,宣称基于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不合法,他们的孩子便成了私生子而自动失去王位继承权。某名主教作证在爱德华四世迎娶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之前他曾为爱德华与伊莲娜‧巴特勒证婚,基于这名女子在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与爱德华四世成婚时依然在世这点,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间的婚姻无效的宣言随即被议会通过,并订立王权法案以正式宣布两个小王子失去继承权,英王头衔则属于理查。

(二)之后爱德华五世便下落不明,而在托马斯·莫尔的著作中描述后来红白蔷薇战争的赢家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在酷刑对待支持敌对的约克王朝的流亡贵族詹姆斯·泰莱尔时,泰莱尔承认自己是由理查三世授意将两位王子杀死于伦敦塔内,其尸体已被搬离,但现今托马斯·莫尔的记录被认为是修辞的伎俩而不可以当成历史事实。理查三世的继任者亨利七世为了稳固统治,结束玫瑰战争中兰开斯特与约克的世仇,迎娶爱德华五世的姐姐约克的伊丽莎白为妻。亨利七世不希望妻子的合法性和她作为其父亲爱德华四世的女继承人的身份存疑,故驳斥王权法案,将爱德华四世子女重新合法化,承认爱德华五世为自己的前任。1674年工人在整修伦敦塔时发现一个装有两具小骸骨的盒子,起初大家不以为然,但后来怀疑它们可能是两位王子的骸骨,最后在查理二世授意下放在西敏寺。爱德华五世不到一年就和他唯一的弟弟约克公爵理查一起神秘失踪,由他们的叔父护国公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即位。当时正是英国红白玫瑰战争的混乱时期,同年理查宣布加冕为理查三世,爱德华五世和弟弟约克公爵被关进伦敦塔,此后兄弟俩行踪不明,据说是被理查三世杀害的,更有甚者传说兄弟俩是被国王下令活活钉死在墙里的,但一直没有证据。

护国公介绍

(一)护国公是一个职位,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军事权于一身,代表人物是克伦威尔。1653年12月在奥利弗·克伦威尔授意下一批高级军官、大商人和伦敦市长拥克伦威尔为护国公,根据拟定的《政府约法》“护国公”为终身职务,主管税收,统辖警察和司法,领导外交,兼领英国陆海军总司令。可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并与国会等共享立法权。政府约法是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为建立军事独裁政权而颁布的宪法,1653年12月16日由高级军官组成的军官会议制定。约法确认克伦威尔(1599年-1658年)为英国的“护国公”,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代表”,终身任职,并兼任英国陆海军总司令。规定立法权属于护国公和国会,国会为一院制,由400名议员组成,每3年召开1次。拥有财产价值不足200英镑者不得参加选举,天主教徒(旧教徒)和王党分子没有选举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由护国公和国务会议行使,这部约法表面上将国家政权交由护国公、国会和国务会议共同掌管,但实施上护国公拥有一切实权。护国公集立法权、行政权和军事权于一身,实际上是无冕之王。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支持,克伦威尔在共和政体下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在克伦威尔与他的儿子担任护国公期间也就被称为护国公时期。

(二)护国公时期是指1653年—1659年在“护国公”奥利弗·克伦威尔及其子理查·克伦威尔统治下的英格兰、苏格兰、及爱尔兰联邦,1653年当时英国的领袖克伦威尔因认为英国议会不支持他提出的各项改革便解散议会,并宣布自己为“护国公”,依靠军队实行独裁统治国家,“护国公时期”由此开始。在1658年9月克伦威尔去世后他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继承护国公一职,但无法控制政府和军队,并于1659年5月辞职,“护国公时期”就此结束,国家陷入一片混乱。新的议会为避免再一次内战便把流亡的查理二世(查理一世的儿子)请回国内。君主制于1660年5月恢复,英格兰共和国灭亡,英格兰重新成为王国。英格兰共和国(1649年~1660年)全名“英格兰、苏格兰与爱尔兰共和国”,是第一个统治全英国的共和政府。1649年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打败王党军队后于1649年1月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英格兰共和国”。但在1653年克伦威尔宣布就任“护国主”,实际上实行军事独裁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1660年流亡法国的查理二世复辟,“英格兰共和国”覆灭。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代表大资产阶级和大贵族利益的长老派操纵议会,企图通过解散军队夺取政权。克伦威尔联合代表广大平民利益的平等派对议会进行第一次“清洗”,驱散议会中的长老派首要分子。英国第二次内战结束后克伦威尔纵容莱德上校率军第二次“清洗”,驱散议会中的长老派首分子。

(三)克伦威尔敦促议会通过审判国王的决议,1649年1月克伦威尔组建一个包括135名审判员的法庭来审判查理一世,以“昏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公敌”的罪名判处查理一世死刑,随后克伦威尔亲自签发死刑执行令。1649年3月国会决定废除君主制和上院、下院成为最高立法机构,行政权交给下院选举的“国务会议”,克伦威尔任“国务会议”第一任主席。5月英格兰共和国成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发展到高峰。英格兰联邦统治全国时残余国会中的490人只剩下60人,1653年克伦威尔认为国会不可救药,于是解散残余国会,由军队管治国家,宣布自己为“护国公”。克伦威尔就因而可以大权独揽,独断独行,史称“护国公时期”。在克伦威尔死亡后他的儿子理查·克伦威尔继承护国公一职,理查无法控制政府和军队,并于1659年5月辞职,“护国公时期”结束,国家陷入一片混乱。新的议会为了避免再一次内战便把流亡的查理二世请回,君主制于1660年5月恢复,英格兰共和国覆灭,英格兰重新成为王国。残缺议会是指1648年12月6日托马斯·普莱德率军将反对审判查理一世的议员驱逐以后的英国议会,1648年下半年虽然查理一世已然就擒并被关押于怀特岛,但被长老会控制的长期议会仍希望能与查理一世和解,并发布命令开启与查理一世进行谈判。以奥利弗·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的领袖们于是决定同时摧毁国王和议会的权威,12月6日新模范军军官托马斯·普莱德率军封锁进入议会的阶梯,并在格雷勋爵的协助下对准备进入议会的下议院议员进行甄别。

(四)在总共489名下议员中仅有71人被允许进入议会,另有83人在被迫表态支持对查理一世进行审判后得以返回议会。1648年12月13日残缺议会立即通过法令,停止与查理一世的谈判。不久新模范军领导层决定将查理一世转而关押在温莎城堡。1649年1月4日被清洗过的下议院通过决议,决定以叛国罪审判查理一世,这个决议虽然遭到英国上议院的反对,但下议院并不理会,决定单独审判国王。1月20日查理一世被59名充当法官的下议员判决有罪,并宣布处以死刑。1月30日查理一世被处死。此后下议院宣布自己为人民的代表,权力的来源。2月6日下议院宣布废除上议院,次日宣布废除君主制。2月14日宣布成立国务会议为国家政府,奥利弗·克伦威尔出任首任国务会议主席,5月19日英国宣布成为共和国,即英格兰联邦。在共和国时期残缺议会在宗教、法律、金融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法令,但是在1653年由于议会拒绝自我解散,奥利弗·克伦威尔终于失去耐心,他于4月20日突然宣布解散议会、此后又自任护国公,建立独裁政权。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成功,他从法理上重新承认普莱德清洗之前所有议员的身份,这样重新召开长期议会。重新召开的长期议会随即宣布解散,以让位于一个指定会议,这个会议代表英格兰人民邀请查理二世就任国王。

(五)新模范军是英国革命时期国会组织的军队,在1645年组建,开始称“新军”,后被称为“新模范军”。新模范军共2.2万人基本由自耕农组成,由奥利弗·克伦威尔负责指挥,在英国两次内战中发挥巨大作用。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了筹集用以镇压苏格兰人起义的军费,而重新召开荒废已久的议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苏格兰人起义是1559年发生在苏格兰的起义事件,在杰·诺克斯的宣传鼓动下苏格兰新教徒起义,攻打和抢劫天主教堂。信奉天主教的苏格兰摄政吉斯玛丽求援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而新教则得到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的支持,女王派遣舰队和陆军在利斯围困法军达半年之久。1560年玛丽去世,签订爱丁堡条约,规定撤走外国军队,并成立以诺克斯为首的苏格兰教会。1565年苏格兰女王玛丽因同达恩利伯爵结婚引起王位觊觎者的极大不满,1567年2月达恩利伯爵突然被谋杀,使玛丽遭到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仇恨, 王位岌岌可危。同年5月玛丽出人意料地与博思韦尔伯爵结婚更激起苏格兰贵族的愤怒和不满,认为博思韦尔是谋害达恩利的凶手,以莫里伯爵为首的新教贵族以从博思韦尔身边解救玛丽为名率众起事。博思韦尔率部与莫里的部队在卡伯里高地交火,博思韦尔部队不敌后仓皇逃遁,他本人被流放、监禁,后死于狱中。玛丽被囚于洛赫利文小岛,正式让位于其年仅13个月的幼子詹姆士六世。翌年玛丽从监禁地逃出,集结一支6000人队伍以图再举,但在朗塞德为莫里军所败。她不得不逃亡英格兰,被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囚禁18年之久。后因阴谋暗杀伊丽莎白被判处死刑。

(六)议会拒绝征收新税的要求,并且起草《大抗议书》要求限制王权。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大抗议书》,与议会决裂。1642年查理一世组建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内战开始了。1642年8月内战爆发后议会军掌握在长老派手中,指挥不一,作战不力。战争形势表明,议会只有建立一支新型正规军才能战胜王党军。1645年2月在克伦威尔倡议下议会通过《新模范军法案》,决定组建一支由国家统一控制和指挥的新型军队。4月初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员不得兼任军事领导职务,从而把长老派军官清除出军队,为改组议会军奠定政治基础。自抑法是第一次英国内战期间的议会法案,1645年4月3日通过,法案规定两院议员必须在四十天内辞去其1640年11月20日以来担任的军事和民政职务。法案的目的是解除长老派议员在军队中的领导职务,根据该法案埃塞克斯伯爵、曼彻斯特伯爵、威廉·沃勒等长老派军事领导人被解职。因法案通过时克伦威尔正追击王党军,故破例由克伦威尔继续担任军队领导职务,并任新模范军副司令,掌握议会军实权。新模范军以克伦威尔的东部联盟军为骨干,以他的“铁骑军”为样板,对原议会军的三支部队进行改组。铁骑军是英国革命时期议会军骑兵的一个团队,以自耕农为主体,因其纪律性和笃信清教而著称。铁骑军核心是克伦威尔1643年在亨廷顿征集的以自耕农为主体的队伍,它们构成东部联盟军事力量的一部分。1644年该团队在马斯顿荒原战役获胜后声威大振,王党军首领鲁珀特亲王遂以此名称呼该支军队,铁骑军是议会军在内战中致胜的一支主要力量。

(七)1642年爆发英国内战,当时国会只掌握一些地方民兵。但是地方民兵不肯远离家乡作战,所以国会授权一些支持它的乡绅从佃户中招募骑兵和步兵组成军队。这些军队由国会发给薪饷,但因缺少统一指挥而不够机动灵活。内战爆发后议会军因为军队质量不够高,一再丧失战机,甚至王军险些攻入伦敦。紧急情况下克伦威尔自己出钱组建一支骑兵,兵源主要是信奉清教的自耕农。这支军队以纪律严明、战斗热情高著称,其士气远远超过查理一世所率王军,为日后的胜利打下基础。1644年这支军队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大败王军,使得战局出现转折,这支军队还获得“铁骑军”的称号。1644年末在马斯顿荒原战役中取得的有利战果,由于长老派的将领指挥议会军不利而两次放跑国王,给了王军喘息之机,这引发广大群众的不满。独立派的主要将领奥利弗·克伦威尔在议会上弹劾长老派的将领,克伦威尔还说除非国会加强军事实力,否则战争永远不会结束。在独立派议员的支持下以及广大群众的压力下议会开始改组军队,1644年12月19日下院首先通过《自抑法》,规定议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这样埃塞克斯、曼彻斯特等人被迫交出军权。

(八)1645年1月下院又通过《新模范军法案》,规定建立一支人数为2.2万的新模范军,其中骑兵约占1/3。确定从国家预算中每月拨出4.5万镑,以用于军需。任命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为总司令,统一指挥全军。全军实行统一的军服,统一的纪律,统一的编制。为保证足够的兵员,决定实行强迫募兵的原则等。这两项法案随后获得上院的批准,由此英国历史上第一支正规军队成立。按计划新模范军包括11个骑兵团,每团600人;12个步兵团,每团1,200人,并有1000名龙骑兵。新军的组织和训练工作都是由费尔法克斯完成的,克伦威尔在费尔法克斯的强烈要求下兼任副总司令、骑兵司令,因此克伦威尔是《自抑法》下唯一在军队和议会中同时有职务的人,这使得独立派掌握军队的实权。当新军由克伦威尔统率时在唐巴尔战役和乌斯特战役中取得两次巨大胜利,1649年共和国在英国成立后新模范军成为镇压人民运动的工具。新模范军编制:总兵力2.2万人(战争结束时发展到7万人),编有11个骑兵团,每团600人,下辖6个骑兵连;1个龙骑兵团,1000人,下辖10个连,主要执行侦察搜索等任务;12个步兵团,每团1200人,下辖人数不等的10个连。新模范军采用募兵制,实行统一指挥、统一纪律、统一军服。总司令全权处理军队事务,不受任何外来干预。士兵主要来自信仰清教的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军官多数是独立派乡绅代表,部分从士兵中提拔。由T.费尔法克斯任总司令,负责组织训练;克伦威尔作为《自抑法》的特别例外任副总司令并统率骑兵,不久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帅。

(九)新模范军纪律严明,指挥统一,装备先进,英勇善战。在1645年6月内斯比之战和1648年8月普雷斯顿之战中战胜王党军,并逐步发展为议会的常备军。随着军队内部特别是高级军官的腐化,在1649年5月克伦威尔镇压平等派士兵起义和远征爱尔兰后蜕变为克伦威尔及其政权的利益工具,1660年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被解散。1649年英吉利共和国成立后主要面临着三种势力的反抗,一是王党势力、王党分子复辟活动猖獗,随时准备卷土重来;二是下层人民的反抗风起云涌,1649年5月克伦威尔派兵镇压平等派士兵的起义;三是1649年8月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并将爱尔兰的大部分土地分给自己军队的军官、士兵和资产阶级及新贵族,爱尔兰人不堪忍受揭竿而起,反抗殖民统治。克伦威尔严厉镇压王党分子的反叛,加紧争夺海外商业霸权,受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欢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诉求就是反对王权专制统治,稳定秩序、保护自己的财产和既得利益,因此迫切要求出现一个强大有力的军事独裁政权。1653年4月克伦威尔带兵强行驱散议会,1653年12月在高级军官和大资产阶级的拥护下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英国进入护国公政体时期。

(十)护国主制度的实质就是军事独裁,他的权力达到顶峰,国务委员会的41名委员全部是他的亲信。为保持稳定的克伦威尔把全国划分为11个军管区,各由一位少将担任行政长官。克伦威尔自称公民,部下称呼他为“殿下”。当上护国公的克伦威尔鼓励重商主义,并大刀阔斧地实行改革,把苏格兰和爱尔兰古老的行政制度统统废除,把他们统一到统一的领导之下。英国海军在他手里愈发强大,打败荷兰和西班牙,尤其在1655年英国夺取牙买加,奠定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基础。护国公统治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护国公的统治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不断地对外扩张给国家财政带来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克伦威尔统治的基础是常年战争而形成的赫赫军功和个人威望,而这些是无法为他的继承人所继承的,这就使得护国公统治具有很大的脆弱性。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其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护国公之位。理查德并不具备其父的威望且寸功未建,高级军官不把他放在眼里。他企图利用议会来对抗高级军官,却在高级军官的压力下被迫宣布解散议会,不久被迫放弃护国公称号。而高级军官们互相之间也是争权夺利,无人能独掌大权,英国政局动荡不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此感到严重不满,为了维护既得利益的他们同流亡海外的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进行谈判。1660年4月查理二世宣布大赦革命的参加者,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不变动革命时期发生的财产变化等。1660年5月查理二世回到英国登基,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三、理查三世

(一)理查三世(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是英格兰约克王朝最后一位国王,爱德华四世之弟。理查是第三任约克公爵理查·金雀花与塞西莉·内维尔八个子女里的幺子,1452年10月2日生于弗德林黑城堡。理查大部分的童年时光都在位于温丝莉谷的米德汉城堡里度过,由他的表兄第十六任沃里克伯爵理查‧纳维尔(此人因为在玫瑰战争里的卓著的影响力,在历史上被称为“造王者”)监护下成长。在他的父亲与兄长拉特兰伯爵爱德蒙于韦克菲尔德战死后还是个小男孩的理查便被沃里克伯爵保护起来,他在沃里克的庄园里与法兰西斯‧洛维尔(即后来的洛维尔子爵)成了感情极佳的朋友,这段友谊在理查的余生里一直都相当稳固。这个家庭里的另外一个小孩子则是沃威克的女儿安妮·内维尔,后来嫁给理查。在爱德华四世治理英格兰的期间理查不但展现他对兄长的忠诚,也展露做为一名军事统帅的才华。1467年沃里克伯爵联合克拉伦斯公爵乔治·金雀花谋叛,王军在7月6日被叛军击败在北安普顿,爱德华本人被沃里克关进附近的米德海姆城堡。年轻的国王被逼召集新的国会,并且将自己的王位继承权授予弟弟乔治。不料理查坚决站在大哥爱德华一边,短短几周内理查德以爱德华国王的名义召集大量勤王军北上,救出爱德华并使其恢复地位。

(二)1470年的3月在英格兰中部的林肯郡又爆发兰开斯特家族起义,无人可用的爱德华四世和理查德一起率军北上,这次他们轻松地击败叛军,并且活捉起义领袖罗伯特·威尔斯爵士。威尔斯坦白这次起义的资助者是沃里克伯爵,1470年9月沃里克利用法国国王的资金秘密潜逃回英格兰,他在约克家族的大本营约克郡煽动起一次叛乱。爱德华与理查德一起迅速率军北上,趁着爱德华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北方,乔治带着一支雇佣军部队渡海登陆在英格兰南部的达特茅斯港。爱德华急于南下对付弟弟乔治,但沃里克领导的北方叛军正如燎原之火迅速膨胀,知道自己大势已去的年轻国王宣布解散他的部队,然后带着弟弟理查和少数随从逃到东部的港口城市林恩。他们在那里登船逃往海对岸的佛兰德斯,也就是盟友勃艮第公爵查理的地盘寻求援助。在爱德华反攻英格兰的巴内特战役中理查指挥王军右翼成功压制沃里克军左翼的埃克赛特公爵,为夺取胜利做出很大贡献。在丢克斯伯里战役中理查指挥左翼部队直面对面最强的萨默塞特分队,理查在战役中发起反冲锋击溃萨默塞特部,随后理查为爱德华四世处死被废的亨利六世。

(三)依靠对兄长的忠诚和赫赫战功的他被赐予位于北英格兰的广大土地与格洛斯特公爵的头衔,并且被指定为北方总督,一切让理查成为英格兰最有钱和势力最大的贵族以及爱德华四世忠心的左右手。家族里另一个成功活到成年的哥哥乔治‧金雀花(即后来的第一任克拉伦斯公爵)却在1478年因为叛国罪而被爱德华四世处刑,他的后代也被剥夺继承王位的权利。理查掌控北英格兰直到爱德华四世驾崩,在此地(尤其是约克市)他享有广泛民众的爱戴与关注。他不仅施政公正且慨然援助大学,对教堂也有相当的贡献,建立北方议会,还颁布一些保护个人权利的法律。1482年的时候由苏格兰人手中重新夺下特威德河畔的贝里克镇这件事也对他的名声贡献良多,爱德华四世驾崩于1483年4月9日,遗诏封理查为护国公,享有摄政权(非摄政王 )。爱德华四世12岁的儿子爱德华五世与9岁的理查王子则是第一与第二顺位的王位继承人,爱德华四世在位时的皇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家人们挑战“造王者”沃威克伯爵的权利并干涉宫廷政治,理查三世上任后逮捕爱德华五世的舅舅安东尼‧伍德维尔(即第二任瑞佛斯伯爵,爱德华四世的妻舅)与其它顾问,将他们送往位于约克郡的庞特福莱克堡,以企图刺杀摄政王的罪名将这些人处死刑,之后他安排爱德华五世与他的幼弟理查搬入伦敦塔皇家住所。

(四)1483年6月22日理查的一名代表在圣保罗大教堂外宣读一份声明,首次宣称基于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不合法,他们的孩子便成了私生子并自动失去王位继承权。而理查的哥哥乔治的独子爱德华,也在先王在世时被以乔治叛国为由剥夺王位继承权,因此英国王位的真正继承人应当是理查。某名主教作证在爱德华四世迎娶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之前他曾为爱德华与伊莲娜‧巴特勒证婚,基于这名女子在伊丽莎白‧伍德维尔嫁给爱德华四世时依然在世这点,爱德华四世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间的婚姻无效的宣言随即被议会通过,并且订立王权法案以正式宣布两个小王子失去继承权,英王头衔则属于理查。1483年7月6日理查三世在西敏寺加冕成为英格兰王。虽然在位时间只有两年但理查三世依然展露他出色的政治才能,执政期间理查三世推出一系列自由化改革措施,比如制定保释法案和解除对出版印刷行业的限制。他与皇后安妮给剑桥大学捐款,给教堂提供资金,并建立皇家纹章院。历史曾发生过两场针对理查三世的大规模叛乱行动,第一桩叛变发生于1483年,由曾经理查三世的支持者亨利·斯塔福德(第二代白金汉公爵)和亨利‧都铎(第二任理奇蒙伯爵)所领导,这次事变很快就被理查三世平定,白金汉公爵在赛利斯伯利地区的牛头旅馆附近被斩首,亨利‧都铎逃往法国。

(五)但在1485年时另一次叛变又发生了,这次的领导者是亨利‧都铎与其叔父贾斯珀·都铎。叛军成功地登陆英格兰并于博斯沃思战役击败理查三世、兰开斯特家族在此役打败约克家族,取得玫瑰战争的决定性胜利。1485年8月22日理查与亨利‧都铎麾下的兰开斯特势力于博斯沃思平原交锋,即便理查的兵力一开始以二比一的数量占了优势,但托马斯‧斯坦利(即第一任德比伯爵)、威廉‧斯坦利爵士以及亨利‧珀西(即第四任诺森伯兰伯爵)却阵前倒,投向亨利‧都铎。这严重削弱理查三世的军力,并对博斯沃思之役的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除此之外理查三世相当亲近的伙伴诺福克公爵约翰‧霍华德的阵亡也大大地打击理查与其部下的士气。最终理查三世在博斯沃思战役中战死,成为最后一个战死沙场的英国国王,他的尸体被葬在莱斯特的圣方济会教堂中。亨利‧都铎继承理查的王位,成为英王亨利七世。亨利七世随即以迎娶约克家族的女继承人爱德华四世之女伊丽莎白为手段巩固自己的宝座。随着亨利八世上台与宗教改革的推行让英国许多修道院都被夷为平地,理查三世墓穴的确切位置再也不为人知。

(六)在约克家族于图克斯伯利之战击败兰开斯特家族取得关键胜利后理查三世便于1472年7月12日与沃里克伯爵的小女儿安妮·内维尔步入礼堂,安妮·内维尔原为亨利六世的独子威斯敏斯特的爱德华的遗孀。理查与安妮育有一子,名为爱德华‧金雀花(也被称为米德汉的爱德华,生卒年:1473-1484年4月9日),但这个王子在被立为威尔士王子后没多久就过世。理查也有数个私生子,其中包括被亨利七世处决的格洛斯特的约翰(1470-1491年)以及一个叫做凯瑟琳的女儿,她后来嫁给威廉‧赫伯特(第二任潘布鲁克伯爵)。这两人的生母被认为有可能是一个名字曾经出现于家族纪录上的女性——凯瑟琳‧霍特,这两个小孩都比理查三世来的长命,但似乎都没有留下后代,不过神秘的理查‧金雀花(又称伊斯维尔的理查)以及一个被称为“建筑大师理查”的人倒是有可能也是理查三世的子嗣。在理查三世最后一次对上兰开斯特势力时他是个没有合法继承人的鳏夫,在他的儿子过世后理查三世一开始是将自己的侄儿沃里克伯爵爱德华·金雀花(他的哥哥克拉伦斯公爵乔治之子)立为继承人的,但在他的王后安妮过世后理查改立他姐姐约克的伊丽莎白(萨福克公爵夫人)的儿子约翰·德拉波尔(林肯伯爵)为王位继承人。最后一个姓金雀花的男性爱德华·金雀花是第十七代沃里克伯爵(理查三世的哥哥克拉伦斯公爵之子),在1499年被亨利七世处死。

都铎王朝历史

(一)都铎王朝(1485年-1603年)是在亨利七世1485年入主英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后所开创的一个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及其属土周围地区。1485年8月亨利·都铎在法国援助下杀死理查三世,夺取王位建立都铎王朝,史称亨利七世。都铎王朝统治英格兰王国直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经118年,共经历五代君主。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被认为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都铎家族的母系祖先是约翰·博福特是14世纪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儿子亲王兰开夏公爵和情妇凯瑟琳·斯温福的私生子,约翰·博福特的孙女马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嫁给里治蒙伯爵艾德蒙德·都铎,艾德蒙德·都铎是英王亨利六世的同母异父弟弟,亨利六世被爱德华四世杀害后都铎家族也被流亡至法国。亨利·都铎是艾德蒙德的儿子在法国布列塔尼流亡长大,被视为兰开斯特派首领。其母马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则在英国再婚,潜伏在约克王朝治下的英格兰为儿子的未来谋划。1485年亨利·都铎宣布自己是兰开斯特王室的王位继承人,利用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的马格丽特郡主得以将不满现状的约克王朝支持者转为支持他的儿子亨利,而亨利很快成功登陆英格兰并于1485年8月在波斯沃斯战役(博斯沃思战役)打败理查三世,随即称王即位,是为英王亨利七世。1486年同约克王朝爱德华四世之女约克的伊丽莎白结婚,宣布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家族合并,平息对其继位的争论,更以这场敌对家族之间的联姻结束蔷薇战争。并将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合并组成都铎王朝的王徽,红白“都铎玫瑰”。

(二)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王后多有所出,其中四人活至成年,亨利七世为长子亚瑟聘娶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尔后长子亚瑟早逝。为继续保有与西班牙之间以联姻方式获得的友好关系,亨利七世说服凯瑟琳留下并将其嫁给次子亨利,亨利七世的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亨利七世任内奖励工商业发展,有贤王之称。亨利七世去世后由他的次子亨利八世在1509年4月22日继承王位,做为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亨利八世也是爱尔兰领主,后来更成为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为了休妻另娶新皇后与当时的罗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并通过一些重要法案容许自己另娶。将当时英国主教立为英国国教会大主教,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英国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他在位期间把威尔士并入英格兰,1547年1月28日亨利八世去世。亨利八世死后他唯一的合法儿子爱德华根据第三部《王位继承法》继承其王位成为爱德华六世,1547年2月20日加冕时爱德华六世年仅九岁。他是亨利八世和珍·西摩的儿子,为都铎王朝第三任君主,也是英格兰首位信奉新教的统治者。爱德华统治时期英格兰饱受经济问题和社会动荡所扰,在1549年爆发暴动和叛乱。1553年7月6日爱德华六世死于结核病,年仅15岁。1553年7月10日亨利八世的妹妹法国玛丽王后的新教徒外孙女简·格雷女勋爵继承英格兰王位,但是在位仅9天就被废除处死。爱德华六世的同父异母姐姐玛丽一世则成新女王,并与1553年10月1日正式加冕。1558年11月17日玛丽一世逝世,享年42岁。她的同父异母妹妹伊丽莎白继位,即伊丽莎白一世。

(三)伊丽莎白一世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是都铎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她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即位时英格兰处于内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乱状态,但是她不但成功地保持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英格兰文化也在此期间达到一个顶峰,涌现出诸如许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亦称为“黄金时代”。伊丽莎白为人谨慎,她的座右铭是“我观看,而且我沉默”,慎于荣誉的颁发和显职的授与也是她在位期间的特征。在将近四十五年里在英格兰只授予八个贵族头衔,一个伯爵爵位、七个男爵爵位;在爱尔兰只授与一个男爵爵位。她并将枢密院的成员由三十九人降至十九人,后来再降至十四人。伊丽莎白一世从未结婚,1603年3月24日伊丽莎白死于萨里的列治文宫,她的死结束都铎王朝。都铎王朝疆域最鼎盛时包含英格兰和爱尔兰、威尔士,在法国有众多领地,在北美洲有殖民地。伊丽莎白时代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统治英国的一个纪元(1558–1603),历史学家常常将其描绘为英国历史的黄金时代。不列颠尼亚的标志在1572年第一次使用,并在这之后将伊丽莎白时代标记为英国的文艺复兴,因为它以经典理念激发国家荣誉。伊丽莎白把英国文艺复兴推向高潮,使英国新时代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建筑等领域出现一片兴旺景象,伟大的文学家如斯宾塞、莎士比亚、培根都出生在那个时代。

(四)被教会迫害的自然科学家布鲁诺在女王的宫廷中受到欢迎,以那个时代为特征的建筑、时装都冠以伊丽莎白的名字。在女王的领导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宗教改革的成果获得巩固,海外扩张的势头开始起步,格拉沃利讷海战挫败天主教徒的阴谋。一个繁荣、昌盛的英格兰出现在不列颠,它正在向大国地位挺进。但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的最后十四年对于一个辉煌时代来说是一段让人遗憾的终曲,代价极高的英西战争仍在继续,击败无敌舰队后的科伦纳·里斯本远征的严重失利让局势不断恶化。议会如暴风般地强烈反对垄断专权,与爱尔兰人的九年战争,政治活动变成可耻的争夺职位的混战,其中最大的失意者埃塞克斯伯爵发动叛乱。政治上的摩擦和社会的不安定到1603年国债已高达36-37万镑,伊丽莎白在其辉煌的建树之后给后人留下少的可怜的财富和庞大的债务。伊丽莎白一世是英格兰王国女王,在位时间是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她是英国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因终身未嫁被称为“处女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时期是英格兰趋向强盛和国家建立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在她的统治期内英格兰文化达到一个顶峰,通过羊毛交易国家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她的统治期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伊丽莎白时代”。军事上伊丽莎白不但成功地维持国内的统一,避免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还战胜苏格兰,苏格兰王国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成为英格兰的阶下囚并被处死。

(六)伊丽莎白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英国的海军,西班牙的腓力二世也建立庞大的舰队,号称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拥有同样多的船只。虽然英国水手人数少,但英国水手训练有素,船只质量好,有更多的火炮。1588年的格拉沃利讷海战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此后英西战争断断续续的进行着。伊丽莎白改变防御政策,积极支持尼德兰人和信奉新教的法国国王纳瓦尔的亨利,并在1589年开始发起科伦纳·里斯本远征、1595-1596年西印度群岛远征、1596年加的斯远征和1597年埃塞克斯-罗利远征。但结果差强人意,英西战争一直打到詹姆斯一世继承英格兰王位为止。伊丽莎白时代英国人还进行许多探险活动,如前往俄国发现到达远东的西北路线,远航北美。文化上在伊丽莎白时代可谓是英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代,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就生活在伊丽莎白时代,而莎士比亚这样的文化伟人会在那时候出现也决非偶然。 幼年时伊丽莎白受到很好的教育,她的教师包括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坎。她受到古典、历史、数学、诗歌和语言的教育。她可以说、写六种语言。伊丽莎白本人也从事写作和翻译,她亲自翻译霍勒斯的《诗歌艺术》。一些她生前的演说和翻译作品一直流传至今。因此在这个受过良好教育女王的领导下,整个英国的文化进入一个全盛时期。

(七)当时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一个黄金时代,对后来不列颠的统治者来说伊丽莎白的统治期和当时的许多人物有特别的意义,沃尔特·拉雷爵士、德瑞克和马丁·弗罗比歇爵士成为后世探险家的楷模。“伊丽莎白时代”不仅拥有威廉·莎士比亚,克里斯多弗·马罗爵和弗兰西斯·培根爵士也是后代作家的模范。英国历史上的两大盛世(除了“伊丽莎白时代”,还有“维多利亚时代”)都是在一个女性国王的统治下出现的,女性服饰在这个时代的开始相当端庄,基本上全身都被衣服覆盖。贴身的胸衣强调女性纤细的腰身,肩膀是方形的,上层社会穿带褶饰边的抵肩。随着时代发展,腰线从V形公主线变成直线,袖子去掉皱边变得紧绷。发网和类似的装饰开始流行,它们或者是与服饰相配的布质,或者是带金线的黑色丝绸。这个时代刚开始的时候男子穿前身较长的刺绣衬衫,宽松的刚过膝的裤子。鞋子由很好的皮革制成,帽子为平直的天鹅绒或丝绸质,有些有钱人戴高高的冠状帽。这个时代的稍后时期出现斗篷、丝袜和海狸帽,还有在一侧用羽毛装饰的无边女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被普遍认为是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文学璀璨辉煌,军事上也曾一度辉煌。在她生活的时代英国国王不是只充当傀儡的角色,因此英国黄金时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应归功于她。

(八)伊丽莎白在位的45年被认为是英国的黄金时代,一些最著名的英国作家如威廉·莎士比亚就产生在这个时代。这一成就中当然包含着她的一份功劳,她不顾伦敦地方当局的反对支持莎士比亚剧院,但是音乐和绘画却不如文学那样光彩夺目。 伊丽莎白时代也是英国探险的时代有开往俄国的探险,有马丁·弗罗比歇和约翰·戴维斯发现通往远东的西北之路的创举,有弗朗西斯·德克雷爵士路过加州的环球航行,有沃尔特·罗利爵士和其他人在北美无意中发现英国移民的奇遇。 伊丽莎白的最大过错也许就是她不愿意提出王位继承人,她不仅仅一生未嫁,而且总是回避指定继承人。英国都铎王朝时期被称为英国历史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又被称为现代宪政体制的发源地。在此期间经过王朝的统治者亨利七世、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通过议会,宗教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巩固强大王权,而强大的王权又保证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形成。15、16世纪英国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决定都铎君主政体的特殊性。它既有别于绝对君主专制,又不同于后来的君主立宪制,君权与议会达到协调一致共同维系着英国政治机器的运作。这一时期是英国王权最盛之时,但国王的权力仍是受到议会法律限制的。

(九)都铎王朝的政治体制又影响着都铎时期的宗教、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发展,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主要表现于在政治机构和司法方面,在中央政府中新成立的枢密院取代受制于贵族谘议会,在地方政府各郡治安法官的职权被扩大,在郡以下权力集中于小型教区会议手中,在司法体制上建立一系列特权法庭等。英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臻于极盛,英国都铎王权虽然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性,但这个时候都铎王朝君主的权力并不是无限的,它受到各方面特别是议会法律的制约。因此它不同于绝对的君主专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都铎王朝的君主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宗教改革的深入,原始资本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也繁荣发展。都铎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表现及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顺应历史发展的,经历都铎王朝之后英国的中世纪色彩日渐淡薄,英国已经完全走出旧时代,向着现代民族国家大踏步地前进。英国都铎王朝时期战争因素对都铎王朝君权的强化也产生深远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让封建生产关系逐渐瓦解,传统的军事组织丧失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当时英国发生一场军事革命,战争形式的变化增加军费开支。在火炮技术、战术组织等方面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中世纪的战争形式开始转变为近代战争的形式,当时突出表现为常备军和雇佣军的出现和建立时封建的军队不再存在,新的军队开始由大批的雇佣兵编成,因为封建制度的瓦解使得雇佣兵获得谁出钱就为谁服务的自由。常备军和雇佣军取代封建军队对国家财政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变革后的军队逐渐需要越来越大的费用,原来在平时、在战时都无须君主支出任何费用的社会兵力。随战争与着社会进步的过程,在战时要君主出钱,在平时亦非君主出钱维持不可。军费开支的不断增加,直接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十)战争对英国都铎王朝君权的强化主要是通过影响财政来实现的,战争的巨额军费开支在很大程度上对英国君权从羸弱走向强大产生积极影响。都铎时期以前全国性财政机制尚未建立,战争开支的增加为都铎王朝君权的强化提供契机。为了解决因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都铎王朝的君主把目光投向议会和教会,一是通过议会征税,二是没收修道院财产。从对君权的影响来看前者使君主有限地加强对议会的控制,后者的结果则是使英国教会失去经济基础。都铎君主彻底地掌控英国教会,政治上摆脱教会的束缚,增强在世俗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权威。都铎王朝的君主凭借其在处理国家安全事务中的绝对权力,以战争为借口向议会提出的征税数额往往比战争实际开支要大,两者之间的差额就是君主在战争财政中的收益。都铎王朝君主在以战争为借口向国民征税的过程中得到商人和新贵族的支持,他们希望税款在一个合理的数额内征收。商人支持税收根本上是因为在战争中强大起来的国家能够为他们进行海外贸易提供后盾,没有强大海军的支持的英国商人就很难在海外贸易中占据优势地位。议会批准征税的程序繁琐、周期长,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战争状态下的军费需求。特别是到了16世纪30年代都铎王朝遇到严重的财政困难,都铎政府急需新的财源以增加财政收入。于是在由战争引起的财政危机中,亨利八世把教会的财产收归己有,为都铎王室带来巨额财富。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社会发生一系列质的变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得到扶植,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农本经济产生瓦解作用。都铎王朝强大的王权控制着各种贸易往来,形成保护工商业的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传统的行会制度已不再适合城市经济的发展。统一的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初步形成,城乡关系完成从对立到一体化的过渡,这些变化说明英国城市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十一)都铎王朝时期人口增长的趋势说明,劳动力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这是英国资本主义得以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一。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城市与市场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动力与阻力。动力是英国政府采取扶植工商业的重商主义政策,阻力则来自封建社会内部根深蒂固的行会制度。都铎时期旧城市的衰落和新城市的兴起是一次财富转移的过程,城市资本和劳动力向农村的流动使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最终确立,它促进资本主义在英国的成长,对封建的农本经济形成最猛烈的冲击。城乡一体化是前工业时代英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最大特征,也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都铎王朝统治时期的城市经济推动资本主义在英国的发展,加速封建制度在工商业中的瓦解,为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使英国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走在世界最前列。都铎王朝虽然历时不长,但是都铎王朝处于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这样一个关键时代 ,因而其实施的各项政策也极具时代特色,特别是它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极大的影响。重商主义政策振兴英国的民族工业,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腾飞提供前提条件。英国是一个偏离欧洲大陆的岛国,在都铎王朝以前英国仍然是一个经济落后、工商业不发达的农业附庸国。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羊毛和粮食的输出占有重要的地位,毛纺织业作为英国的支柱工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也远远落后于佛兰德尔、尼德兰、佛罗伦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时重商主义者认为必须大力发展工商业,英国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认为 从外国输入商品是有害的,从外国输入本国能够制造的商品则害处更大,他反对输出英国羊毛和输入外国羊毛制成品。重商主义者还认为货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因此积累更多的货币成了当时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追求。

(十二)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也意识到要使国家富强、使自己显赫的必要条件就是迅速发展工商业,为此都铎王朝的历代君主都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都铎王朝扶植、鼓励发展呢绒制造业,以出口呢绒换取货币。都铎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三番五次通过国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别是优质羊毛的出口,甚至还禁止半制成品的呢绒出口。大力发展海外商业,鼓励发展造船业。15世纪以前英国建造的船只很少有百吨以上的。亨利七世为了扩大远洋贸易奖励船主建造大船,规定凡是建造出百吨以上的新船者每吨奖给五先令的津贴,这一规定刺激英国造船业的发展。到第五代君主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海军终于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英国的海上霸权,为英国从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纺织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带动下各种金属制造、制革、制皂、染料等行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国内市场急剧扩大。海外贸易、殖民掠杀、走私等活动积累的财富一部分也转入工业,加强工业资本。圈地运动又把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抛向工业市场,所有这些都使英国的民族工业获得惊人的发展,并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创造资本的、技术的、劳动力的前提,可以说都铎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义政策是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前奏。

(十三)重商主义政策揭开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推动英国封建农奴制度的瓦解。从15世纪的最后30年开始英国发生圈地运动,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重大变革,随之而来的还有经营方式和耕作方法的变革,这就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而这一切自始至终都与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密切相关,如果说圈地运动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的序幕,那么揭开这一序幕的便是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都铎王朝的重商主义政策是引发圈地运动的主要原动力,重商主义政策刺激毛纺织业的突飞猛进,因此对羊毛的需求量激增,这就造成羊毛价格节节上扬,养羊业则成为一本万利的事业。贵族和乡绅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便掀起全国性的圈地养羊运动,许多被农民世世代代耕种的土地被圈了起来,许多在封建掩护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围了起来,变成雇工放牧的草场。这是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变革的发端,也是英国封建农奴制瓦解的滥觞。重商主义政策加速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溃,寺院土地所有制是英国中世纪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寺院土地所有制是寺院、庙、观、教堂的僧侣贵族用以剥削农民剩余劳动的土地所有制,一些国家的寺院土地所有制产生于奴隶社会,在封建社会得到大规模发展。它与世俗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基本相同,僧侣贵族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教会占有全部土地的1/3,僧侣贵族的土地占有表现为教会土地所有制,教会的土地主要来自国王、贵族的奉送和施舍以及教士们用欺诈、诺言、威胁、暴力等手段占有或控制农民的土地。

(十四)都铎王朝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宗旨就是积累财富,而掠夺教产就是其积累财富的一条重要途径。都铎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曾先后颁布两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闭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财产包括土地在内均收归国有。这些被没收来的土地除一部分赏赐给宠臣以外,绝大部分被卖给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废除是英国农业资本主义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一环。重商主义政策也瓦解封建贵族的领地所有制,导致土地所有权的再分配。在重商主义政策的影响下一方面是高度繁荣的商品货币的引诱,使得封建贵族不惜重金购买供享乐用的昂贵商品;另一方面是“价格革命”所造成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贵族实际收入下降。他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陷于破产的境地。到16世纪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显赫一时的38家贵族中直接继承人有22家负债累累,一些贵族不得不采取先质押而后变卖土地的办法来还债,这样一来贵族庄园的数量不断减少,封建贵族领地所有制的急剧没落。重商主义政策还使土地日趋商品化,土地自由买卖与转让具有广泛性,不仅王室不断地公开出售土地,而且土地还进商品交易所,成为投机商倒买倒卖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转变过程中土地大都落到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手中,那些获得土地的新贵族、资产阶级和自耕农采用新的经营方式,生产新的原料作物,满足新的市场需求。他们与工商业资产阶级一道,推动着封建制度下的英国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

(十五)重商主义政策促使英国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动英国经济走向世界,重商主义者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而对外贸易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都铎王朝的统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从狭小的海岛移往遥远的海外,把本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范畴,以海外市场作导向建立起外向型经济模式,积极推动本国经济走向世界,努力开拓世界市场。英国对外开拓市场是全方位的:向西它开拓美洲市场,在纽芬兰岛建立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渔业区,在弗吉尼亚建立垦殖区。在北美建立第一个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亚,然后英国不断扩大殖民地的范围,逐步侵占北美辽阔的土地,把这里发展为英国的工业原料基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向北英国与俄罗斯建立商业贸易联系,并以此为基地开辟中亚市场。并为英国商人谋取极为有利的贸易优惠权。经玛丽女王批准英国商人正式建立“莫斯科公司”,专门经营俄罗斯、中亚、波斯一带的贸易。英国商人又创办“东方公司”,专门经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贸易,迫使长期垄断该地区贸易的汉萨同盟分权让利。向南英国与北非、西非国家发展商业往来,伊丽莎白女王上台以后英国在北非和西非的贸易活动更加频繁和扩大。1585年英国成立“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几内亚公司”。这些地区垄断性的商业集团纷纷前往非洲,从事不平等的贸易掠夺,乃至贩运黑奴。

(十六)莫斯科公司又称俄罗斯公司,是英格兰特许商业公司。1553—1554年英格兰航海者钱塞勒从东北方向航抵阿尔汉格尔斯克,并到莫斯科拜见沙皇伊凡四世,被允准与俄进行贸易。伦敦部分商人获伊丽莎白女王的特许状,于1555年成立第一个股份制的商人团体即莫斯科公司,它拥有对俄贸易的垄断权,发起人有塞巴斯蒂安·卡波特等人。公司由一百六十人组成,设董事会,在莫斯科和伦敦分别委托有代理人。1566年英国议会正式批准公司所获权利,并允许其他城市商人加入。公司向俄国输出的货物主要为呢绒和火器,从俄国输入主要为蜂蜜、鱼油、毛皮、木材和海军军需品等。1557年公司还派詹金森沿当年马可·波罗所走的路线到东方,目的是发展对东方的贸易。詹金森最终只抵达中亚的布哈拉,公司对俄贸易垄断权到1698年结束,但公司直到1917年才最后关闭。几内亚公司是英国政府特许对非洲经营殖民贸易的主要公司,1588年获得特许状,享有在塞内加尔、冈比亚等地区的贸易垄断权。经营黄金、香料、象牙、棉织物等商品并从事奴隶贸易,后因受私掠活动的影响而逐渐衰落。向东英国恢复与地中海地区的贸易往来,打通与印度等东方国家的贸易。都铎王朝早期英国曾与地中海地区有过贸易往来,后来因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而中断。

(十七)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联合舰队战胜奥斯曼土耳其海军,为英国向地中海地区扩张商业提供有利条件。1580年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三世表示愿意与英国通商,于是伊丽莎白女王于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颁发贸易专利证书,允许该公司垄断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贸易,期限为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该公司秘密投资4万英镑,占了该公司全部资产的一半,英国通过“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奥斯曼土耳其出口价值约15万英镑的呢绒。当时有很多这类公司,如东印度公司、俄罗斯公司、法国公司、萨莫斯岛公司、东地公司、西北航线公司、弗吉尼亚公司、百慕大公司、摩洛哥公司、几内亚公司等等。英国的殖民贸易触角开始伸向东方的印度,1600年伦敦商人在伊丽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著名的“东印度公司”,该公司享有对好望角以东的国家特别是印度进行贸易的垄断权。到17世纪英国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封建农本经济的闭塞状态,将英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尽管他们是以暴力掠夺的方式进行贸易,但是他们所开辟的广阔市场以及所获得的大量廉价的原料和金银财富为英国经济注入活力。来自海外的金银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变成资本,极大地推动英国经济飞速发展,使英国经济迅速壮大,成为世界首富。英国都铎王朝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经济与生产关系萌生并迅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政体改革、海外扩展促进英国近代思想文化、英语语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

(十八)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是英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尤其是诗歌和话剧)进入一个黄金时代。都铎王朝时期英国进行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自亨利八世到伊丽莎白一世的数十年间英国王室的宗教政策虽有起伏变化,但是民族利益至上是其基本原则。它通过世俗封建专制君主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与资产阶级要求自身发展相结合而表现出来。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西班牙及它控制下的罗马教会,这两个阶级联合起来,它们之间有斗争,而且愈到都铎王朝后期,斗争愈加尖锐。但是他们在共同利益下的联合,是英国这场宗教改革运动的基本内容。红白玫瑰战争和都铎王朝初期英国旧贵族势力遭受沉重打击,在此基础上专制王权得以建立,这是宗教改革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都铎王朝时期的英国以国家利益为指归,对法国和西班牙采取联盟合作或者斗争的政策,而且这种政策时有调整,对外关系的调整则促进英国外部主权的确立。在都铎王朝时代亨利七世力主和平,亨利八世则多次征伐法国,并时而与西班牙合作。玛丽女王唯西班牙之命是从,坚持对法作战。伊丽莎白女王基本上选择对法和解的政策,英国与西班牙却冲突严重,从威廉征服起英王在法国拥有众多领地是双方纠纷的重要根源之一。英国与西班牙的冲突来得较晚却很激烈,特别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表现得最明显。但是英西亦时而合作,主要是共同打击法国势力,维持欧洲的均势。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是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人口的一个快速增长时期,同时也是土地经济繁荣发展的时期。




英国历史沿革(第十二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