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乞丐科学家”赵忠尧,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

2022-12-03 20:30 作者:xiaoyuzi19  | 我要投稿

1937年秋,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拄着拐棍,怀抱着一个咸菜罐子,来到长沙清华大学临时校址校门前,说要见清华校长梅贻琦。门卫看了看他这个邋遢样子,一脸不屑,正要轰他走时,梅贻琦出来了。梅校长仔细打量了那个乞丐一眼,激动地握着对方的手说:原来是你!他就是赵忠尧。

1902年,赵忠尧出生于浙江省诸暨。他自幼读书十分优秀,18岁时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之后又到清华大学任助教。此时,他才23岁。但他不满足于此,1927年,25岁的赵忠尧踏上大洋彼岸,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有幸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密立根教授的学生。在美国时,他异常勤奋,发现了诺奖级的研究成果。只是当时由于多种原因,赵忠尧的发现没有受到重视。两年后,赵忠尧的学友卡尔·安德森因同样的观测和发现,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世界欠赵忠尧一个诺贝尔奖,但他没有任何“纠结”。。

1931年,赵忠尧来到了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与原子核大师卢瑟福一起进行研究工作。可此时,震惊中外的“9·18”事变爆发。经过一番思考后,他还是放弃了目前的岁月静好,选择回国效力。然而卢瑟福太欣赏赵忠尧的天赋和对科学的执著精神了,于是在赵忠尧回国时,特意将50毫克放射性实验镭赠送给他,让他回去后继续做研究。赵忠尧特别感动。因为这绝对是好东西,简直是无价之宝!因此他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将这50毫克镭带回了中国。

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一边教书一边进行研究工作。1937年夏,全面抗战爆发,清华北大等高校决定南迁。为了将镭安全转移,赵忠尧决定一个人走。他把装镭的小铅筒放在一个破咸菜罐里,自己打扮成乞丐的模样,混在逃难的人群中,历尽千辛万苦,走了一个月才到长沙。当赵忠尧把那个破罐子放在梅校长的办公桌上时,梅校长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1946年,中国政府派赵忠尧以观察员的身份到美国参观原子弹实验,赵忠尧抓住机会掌握了加速器技术。新中国成立后,赵忠尧经历了盘查和囚禁后,终于1950年11月踏上祖国的土地。他利用自己带回的静电加速器等实验设备,先后于1955和1958年建成了中国最早的高气压型的质子静电加速器。以静电加速器为基础,赵忠尧又主持建立了核物理实验室,具体领导和参加了核反应研究。可以说赵忠尧的工作对“两弹一星”事业举足轻重。

因为一些特别的历史原因,赵忠尧没有亲自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赵忠尧一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比如两弹元勋邓稼先、钱三强等,连诺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得到过他的教诲。1998年,赵忠尧与世长辞,高寿96岁。尽管他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但他用他的50毫克镭,用他的热血和信念改变了中国,惊艳了世界。他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乞丐科学家”赵忠尧,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