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古今和歌集》序
〔〕内为注解
真名 序
●〔真名:与“假名”(日语字母)相对而言,指汉语。此文直接用汉语写成,个别文句欠通。〕
夫和歌者,托其根于心地,发其花于词林者也。人之在世,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咏形于言。是以逸者其词乐,怨者其吟悲,可以述怀、可以发愤。动天地,感鬼神,化人伦,和夫妇,莫宜于和歌。
和歌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若夫春莺之啭花中,秋蝉之吟树上,虽无曲折,各发歌谣,物皆有之,自然之理也。然而神世七代,时质人淳,情欲无分,和歌未作。逮于素盏鸣尊到出云国,始有三十一字之咏,今反歌之作也。其后虽天神之孙,海童之女,莫不以和歌通情者。爰及人代,此风大兴,长歌、短歌、旋头、混本之类,杂体非一,源流渐繁,譬犹拂云树生自寸苗之烟,浮天浪起于一滴之露。至如难波津之升献天皇,富绪川之篇报太子,或事关神异,或兴入幽玄。
但见上古之歌,多存古质之语,未为耳目之玩,徒为教诫之端。古天子每良辰美景,诏侍臣预宴筵者献和歌,君臣之情,由斯可见,贤愚之性,于是相分,所以随民之欲择士之才也。自大津皇子之初作诗赋,词人才子慕风继尘,移彼汉家之字,化我日域之俗,民业一改,和歌渐衰。然犹有先师柿本大夫者,高振神妙之思,独步古今之间,有山边赤人者并和歌仙也。其余业和歌者,绵绵不绝。及彼时变浇漓,人贵奢淫,浮词云兴,艳流泉涌,其实皆落,其花孤荣。至有好色之家,以之为花鸟之使,乞食之客,以之为活计之媒,故半为妇人之右,难进丈夫之前。
近代存古风者,才二三人而已。然长短不同,论以可辨,花山僧正,尤得歌体,然其词华而少实,如图画好女徒动人情。在原中将之歌,其情有余,其词不足,如萎花虽少彩色而有熏香。文琳巧咏物,然其体近俗,如贾人之著鲜衣。宇治山僧喜撰 ,其词华丽而首尾停滞,如望秋月遇晓云。小野小町 之歌,古衣通姬 之流也,然艳而无气力,如病妇之著花粉。大友黑主 之歌,古猿凡大夫之次也,颇有逸兴而体甚鄙,如田夫之息花前也。此外,氏姓流闻者,不可胜计,其大底皆以艳为基,不知歌之趣者也。俗人争事荣利,不用咏和歌,悲哉!虽贵兼将相,富余金钱,而骨未腐于土中,名先灭于世上,适为后世被知者唯和歌之人而已,何者,语近人耳,义贯神明也。
●〔喜撰:又称“喜撰法师”、“醍醐法师”,平安王朝前期歌人、僧人,六歌仙之一。〕
●〔小野小町:生卒年不详,平安王朝前期女歌人,六歌仙中惟一的女性,也是日本古代著名的美人。〕
●〔衣通姬:据《古事记》载,为允恭天皇之妃。〕
●〔大友黑主:亦作“大伴黑主”,平安时代歌人、官员,六歌仙之一,官位从八位上滋贺郡大领。〕
昔平城天子诏侍臣,今撰《万叶集》。自尔以来,时历十代,数过百年。其后,和歌弃不被采,咀风流如野宰相,雅情如在纳言,而皆以他才闻,不以斯道显,伏惟陛下御宇,于今九载,仁流秋津洲之外,惠茂筑波山之阴,渊变为濑之声,寂寂闭口,砂长为岩之颂,洋洋满耳,思继既绝之风,欲兴久废之道。爰诏大内记 纪友则、御书所预纪贯之、前甲斐少目 凡河内躬恒、右卫门府生 壬生忠岑等,各献家集并古来旧歌,曰《续万叶集》。于是重有诏,部类所奉之歌,勒为二十卷,名曰《古今和歌集》。
●〔大内记:官称,负责保管宫中文书。〕
●〔甲斐少目:甲斐地方官称。〕
●〔右卫门府生:右卫门府的低级官称。〕
臣等词少春花之艳,名窃秋夜之长,况乎进恐时俗之嘲,退惭才艺之拙,适遇和歌之中兴,以乐吾道之再昌。嗟乎,人麿既没,和歌不在斯哉!
于时延喜五年,岁次乙丑,四月十八日,臣贯之等谨序

假名 序
●〔假名:与“真名”(汉语)相对而言,指日语。本篇用日语写成。〕
倭歌,以人心为种,由万语千言而成,人生在世,诸事繁杂,心有所思,眼有所见,耳有所闻,必有所言。聆听莺鸣花间,蛙鸣池畔,生生万物,付诸歌咏。不待人力,斗转星移,鬼神无形,亦有哀怨。男女柔情,可慰赳赳武夫。此乃歌也。
●〔慰:原文“慰むる”,安慰、慰藉、抚慰,是日本古典文论与诗学中关于文学功能论的重要概念。〕
此歌始于天地开辟之时。〔1〕 传之于世者,天上之歌,始于天界之下照姬。〔2〕 地上之歌,始于素盏鸣尊。神治时代 〔3〕 ,和歌音律未定,歌风质朴,所言至今已难解矣。及至人世,自素盏鸣尊时,三十一音律始成。〔4〕 由是,赏花草、听鸟鸣,叹云霞,悲露水,歌辞日多,沛然成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岁月推移,山泥可堆高山。和歌兴起,犹如云蒸霞蔚,粲然可观。
●〔1〕〔古注:“天浮桥下,男女二神媾和之歌。”所谓“古注”,为原始文本所无,后来诸版本所添加,添加者不详。诸版本之“古注”亦有所不同,有的古注是对原文的解释发挥,有的古注则对原文提出质疑与批评。〕
●〔2〕〔古注:“下照姬者,天稚御子之妻也,其兄之神形,映照山冈河谷,下照姬歌咏之,谓之‘惠比须歌’。此歌字数未定,式样未成。”〕
●〔3〕〔神治时代:原文为“神代”,与下文的“人世”(人治时代)相对而言。〕
●〔4〕〔古注:“素盏鸣尊者,天照大神之兄也。与一女同居出云国,时造宫殿,见起八色彩云,遂咏歌之。于出云八重垣妻笼,即八色彩云生起之处,建八重垣。”〕
难波津之歌,为天皇最初所咏。另有《安积山》一歌,采女所戏咏也。此两首歌,歌之鼻祖也。修习和歌者必知之。
●〔古注:“大鹪鹩帝在难波津,时为亲王,与东宫相禅让,不即位,三年过后,有名唤王仁者,心中郁闷,咏歌一首献上。歌中所咏之花,当为梅花也。”〕
●〔古注:“葛成王巡游陆奥国,陆奥国国司接待有所不周,王郁郁不乐。有一女子,原为采女,取一土器歌咏之,王之心遂得安抚。”〕
和歌样式 计有六种,唐诗中亦应有之。
●〔样式:原文为“様(さま)”,和歌分类概念,相近于“体”,指和歌的样貌。〕
一曰“风歌” 。上述难波津之歌:
难波津花开,
尔今春天又重来,
花儿正好开。
是为风歌。
●〔风歌:原文“そへ歌”,相当于《真名序》中所谓“风”。〕
●〔原文:“難波津に咲くやこの花冬籠り今は春べと咲くやこの花。”〕
二曰“数歌” ,如:
花儿夺我魂魄,
病体亦未知如何,
人生何等寂寞。
是为数歌。
●〔数歌:原文“かぞへ歌”,“かぞへ”对应于“赋比兴”中的“赋”。〕
●〔原文:“咲く花に思ひつくみのあじきなさ身にいたつきのいるも知らずて。”〕
●〔古注:“此歌直言其事也,并非托物比况,欲何言也,其意难解。而与下述第五种‘正言歌’,有所相似耳。”〕
三曰“准歌” ,如:
今朝满地白霜,
起身欲离去,
唯恐恋情似霜凉。
●〔准歌:原文“なずらへ歌”,“なずらへ”对应于“赋比兴”的“比”。〕
●〔原文:“君に今朝朝の霜のおきて去なば恋しきごとにきえやわたらむ。”以下为古注:“‘比歌’以物比况,表达胸中之情也,而举此歌为例,不当。‘像母亲饲养的蚕,作茧自缚真可怜,阿妹不露面。’庶几更近于‘比歌’。”〕
四曰“喻歌” ,如:
数尽海滩沙子,
也道不尽
我之相思情。
●〔喻歌:原文“たとへ歌”,对应于“赋比兴”的“兴”,但涵义有别。〕
●〔原文:“わが恋はよむとも尽きじ有磯海の浜の真砂はよもつくすとも。”以下为古注:“此乃从万事万物、草木鸟兽中,见出人心也。而此歌则直抒胸臆,与上述第一种‘风歌’相似又略有不同。‘须磨之渔民,煮盐之烟雾,随风四处飘散’一首,作例歌则更恰当。”〕
五曰“正言歌” ,如:
倘若世间无虚饰,
人人直言无忌,
是何等可喜。
●〔正言歌:原文“ただこと歌”,对应于“风雅颂”中的“雅”。〕
●〔原文:“偽りの無き世なりせばいかばかり人の言の葉うれしからまし。”以下为古注:“正言歌乃匡正时弊之言也。而举此歌为例,歌心有所不符。或只可谓之‘劝歌’。‘在这没有花香、没有风动的世间,唯有饱览山樱的花色’一首,可作例歌。”〕
六曰“祝歌” ,如:
此宫殿美轮美奂,
宛如三棵福草盛开,
长出三叶四叶。
●〔祝歌:原文“いはひ歌”,可写作“祝歌”、“斋歌”,对应于“风雅颂”的“颂”。〕
●〔原文:“この殿はむべも富みけり三枝の三つ葉四つばに殿造りせり。”以下为古注:“颂歌乃褒世娱神之作也。然此歌不显颂歌之特征也。‘春日野里摘嫩菜,恭祝万世平安,祖神必欢欣’,庶几更似颂歌。总体而言,和歌分以上六种,未尽当也。”〕
当今之世,喜好华美,人心尚虚,不求由花得果,但求虚饰之歌、梦幻之言。和歌之道,遂堕落于好色之家,犹如树木隐于高墙之内,不得见外人,和歌不能登堂入室,不如草芥。
回想当初,此种情景绝无也。古代天皇,每逢春华之朝,秋花之夜,召集侍臣,吟咏和歌,或为寻花而迷失于幽径,或因望月而踯躅于黑暗之中,披肝沥胆,皇帝由是知臣之贤愚也。不但如此,又以石头作比,登筑波山祈愿,通体愉悦,满心欢喜。又登富士望青烟而忆恋人,听松虫唧唧而怀友。与高砂 、住江等地之松常年相伴,俨然老友,望男山而忆往昔,赏女郎花 一时之盛,此乃和歌之可慰人心者。又,春晓望花瓣飘散,秋夜闻树叶落地,或揽镜自照,见鬓毛渐白,容颜日衰,感人生如草露水珠,心生悲哀之念;或往日极尽荣华,而今贫病交加,门庭冷落;或指松山之水山盟海誓;或掬野中之泉安抚老者;或见胡枝子之落叶慨叹孤独;或计数鹬鸟翎毛而空待来人;或以南竹自况,诉人间苦楚;或以吉野河作比,感叹爱情虚幻,不一而足。如今,人不见富士山青烟袅袅飞升,又不见长柄桥留存何处,只以和歌聊发思古之幽情而已。
●〔高砂:今兵库县高砂市与加古川市附近的地名,“高砂の”多用作“山”、“尾上”、“松”等的枕词,在这首歌中,“高砂”多被认为是指一般的山。〕
●〔女郎花:植物,中文名称“黄花龙芽”,和歌吟咏的主要花卉之一。其读音“をみなへし”中暗含“をみな(おんな)”(女)一词,故此得名。属秋七草之一,即“败酱草”,又名“苦菜花”。《本草纲目》:“败酱,南人采嫩者,暴蒸作菜食,味微苦而又陈酱气,故又名‘苦菜’。”日本人易其名为“女郎花”,并有传说云:有女子因情人变心而投河,衣衫腐朽,化为此花。“女郎花”和歌中多有吟咏,且多取其名中“女郎”的妖娆风流之意。〕
和歌自古流传,而至平城京 时方盛。奈良盛世,人深谙歌心 ,正三位 柿本人麻吕 者,为“和歌之仙”也。天皇与臣下相与咏歌,配合默契。秋日傍晚,红叶漂于龙田河上,皇上视若锦绣;春日早晨,吉野山之樱花,人麻吕喻为彩云。又,有名为山部赤人 者,歌道精湛,妙不可言。人麻吕难以凌驾赤人之上,赤人亦不能居于人麻吕之下也。 除此之外,历朝历代,优秀歌人层出不穷。将人麻吕、赤人为止之历代和歌,收集网罗成书者,名曰《万叶集》。
●〔平城京:奈良朝的都城,在今奈良县。平城京时代亦即奈良时代。〕
●〔歌心:原文“歌の心”,日本歌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指吟咏和歌所应具备的审美心胸。〕
●〔正三位:日本古代官阶,属高官。日本古官制官位,为日本前近代律令制废止之前所用。日本古官制中,“官位”代表官员级别,“官级”代表实际执掌事务。官位共分八位,每个官位又有“正”、“从”、“上”、“下”之别,从“正一位”到“从八位下”依次由高到低,各有具体的官职对应,其中“从五位下”属地方官,此外还设有权官和令外官,所有官职共计548个。〕
●〔柿本人麻吕:生卒年不详,奈良时代宫廷歌人,《万叶集》歌人之首,和歌之祖,《万叶集》收录其长歌20首、短歌75首。〕
●〔山部赤人:生卒年不详。奈良时代宫廷歌人,擅长描写自然风景,《万叶集》歌人的代表人物。〕
●〔古注:“平城帝有歌曰:‘红叶漂浮龙田川,渡河者涉足河水,岂不将河中锦绣踩乱吗?’人麻吕之歌曰:‘梅花成片,仿佛天降瑞雪,黎明中的明石海湾。’”〕
时至《万叶集》之时,深知古代和歌,深谙古代“歌心”者,不过一二人而已,而其见解瑕瑜互见、深浅有别。自彼时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历经十朝代。此间,熟知古事及和歌者、善咏和歌者,亦不多也。今论述和歌,取高官显贵之和歌为例,较为轻易,故不取。
此外,近世以歌闻名者,僧正遍昭也,歌风得体,而“诚”有所不足。正如望画中美人,徒然心动。
在原业平 之歌,其“心”有余,其“词”不足,如枯萎之花,色艳全无,余香尚存。
●〔在原业平(825—880):平安时代初期的贵族、歌人,平城天皇之孙,六歌仙及三十六歌仙之一,著名风流男。〕
文屋康秀 之歌,用词巧妙,而歌样与内容不甚协调,如商人身穿绫罗绸缎。
●〔文屋康秀:卒于仁和元年(885),平安时代前期歌人,亦称文琳,六歌仙及三十六歌仙之一。〕
宇治山之僧喜撰之和歌,言辞模糊,首尾欠条贯,如望秋月时为云雾所遮蔽。其和歌不多,难以多方参照,而做切实评判。
小野小町之和歌,属古代衣通姬之流,多有哀怨,缠绵悱恻,写高贵女子之苦恼。惟因纤弱,方为女子之歌也。
大友黑主之和歌,样带土俗气,正如樵夫背柴,于花荫下小憩。
此外,以咏歌而留名者,如原野之蔓草,不胜枚举;如林中之树叶,多不胜数。和歌随口可咏,然知和歌之真谛者不多矣!
今天皇陛下治世,国泰民安,冬去春来,已逾九载,皇恩浩荡,泽被八洲,筑波山外,无所不至。陛下日理万机之余,亲自垂顾,不忘古道,复兴和歌,欲传后世也。延喜五年四月十八日,大内记纪友则,御书所预纪贯之,前甲斐少目凡河内躬恒,右卫门府生壬生忠岑等,领受敕命,收集《万叶集》未收之和歌,奉献我等新作。此和歌中,自梅花插头始,到听布谷鸟,折红叶,冬季赏雪;从吟咏鹤龟祝陛下康寿,到贺岁祝词;从吟咏秋花夏草,思念恋人,到攀登逢坂山求旅途平安,尚有不入春夏秋冬四季之杂歌,均分门别类,编辑成书,凡千首二十卷,名曰《古今和歌集》。
此次编辑,愿和歌如山泉不绝于流,如海滨沙数日积月累,而不似飞鸟川 由深渊变浅滩趋于衰微。愿歌运长盛不衰,直如小石变为山岩。
●〔飞鸟川:位于奈良县境内,发源于明日香村东南山地,注入大和川。因上游流急且深浅变化大,在和歌中多被用作人心世事易变的比喻。〕
我等自作之和歌,少春花之馨香,恐流布日久污人耳目,徒然博取空名,于“歌心”诚惶诚恐,思之坐卧不宁。然我等生逢盛世,受命编纂此和歌集,乃三生有幸焉!
人麻吕虽已作古,歌道岂能废乎?纵然时事推移,荣枯盛衰交替,惟和歌长存。愿此《古今和歌集》如青柳枝叶繁茂,如松枝永不凋零,如野草生生不息,如飞鸟永不绝迹。藉此通晓和歌,得其歌心者,如仰观太空之月,思古抚今,不亦乐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