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本科教学(下半部分)

1.小讲一句中等水平的尿液浓缩与稀释理解:
ADH浓缩尿液不是通过ADH,而是通过尿素。因为我可以举例分析:ADH增多,集合管管腔侧上调AQP2,对水的通透性增高,水被原有的髓质高渗透压吸走。
这相当于集合管内渗透压也在不断增大,更有利于尿素通过尿素通道分泌到髓质中,于是就升高了髓质内渗透压,更有利于水被髓质抽走从而促进尿液浓缩,抗利尿。
同时大胆猜想,也许尿素才是最重要的环节,ADH增多,管腔里的水少了傻子都知道。问题是水的重吸收与水无关,应当是与管腔内外的渗透压差值有关,我想了想,假如不考虑尿素,水一直被抽到髓质里,那髓质稀释了,谁来保证渗透压差值的维持呢?突然我觉得不对,应该考虑尿素。
如果再绕两个弯子,尿液有可能在ADH的调节下被无限制稀释吗?不可能,因为人始终是通过失去低渗液的方式失水的,血浆渗透压只会越来越高,刺激渴觉中枢促进饮水。假如有一天真的高渗到血液粘稠,肾脏的供血都出问题了,直小血管无法有效给肾小管供氧,ADH的负反馈分泌被打破,这也许就离死不远了。
不过上面这段是我在瞎想,不过总之,能编出ADH与尿素有关,我还是挺高兴的,有点顿悟的快乐,与你们分享。
2.昨天上儿科缺铁贫,一边上课我一边瞎想出了一个小点,有助于理解那几个跟铁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人体内的铁有两种存在形式,第一种是血液、骨髓、肠上皮细胞里的去铁蛋白,所谓储存铁;第二种是血液中的转铁蛋白,所谓运输铁。
好了,可以拿去乱杀缺铁贫三期的实验室改变了,从储存铁的血清铁蛋白减少开始,到血清铁减少结束。
3.5.25号早上的大彻大悟,原发肾小球疾病这一章我学了什么?实际上就5个临床分型,急性,急进,慢性,肾病,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好了,你已经掌握了这一章了,应该摒弃繁杂的个论与病理分型,重新站在临床分型的高度思考。举例,急性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型/IgA肾病/膜增生型),肾病综合征(微小/IgA/膜性)。
跟老师说的一样,学会了才会读总论。个论不重要,细节上的小知识谁都会记。
4.高钙解除高钾血症心肌毒性,除了广为人知的2期拮抗钾离子的屏障作用,钙离子内流;还有0期时利用自己钙离子本身的膜屏障作用,堵死更多的钠通道,让钠离子阈电位上移,从而拉大了与膜电位的距离保持兴奋性,颇有以毒攻毒那味。为什么会有这么离谱的结论?因为内科777页说,钙离子并不会改变高钾状态下的膜电位水平,所以只能这么想。有点抽象,但也合理。
_______
小读免疫,小读不算读:
小读抗体和B细胞
1.抗体他们说是β桶或β三明治,有考虑过为什么吗?因为可变区的两条“手臂”以铰链区为支点一翘,把Fc段包起来了,所以像一个三明治,或者说是桶子。作用是封闭Fc段的生物学效应,Fc段的生物学效应我给他一个很酷炫的总结“kill or eat”,杀或吃。杀可以靠补体、中性粒/嗜酸粒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杀,吃则是靠巨噬细胞。
再说点细节的,有考虑过为什么IgE在血清里的含量最低,IgM平时都是以多聚体为主要存在吗?因为他们是笨蛋,没有铰链区。所以如果血清里他们多,那不天天用Fc段去结合细胞产生效应闹腾吗?对!
2.抗原原罪现象非常有趣,值得一读,可以想清楚不少人生哲学问题,比如我为什么又又又新冠了?机体对以前的抗原应答过后,倘若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新抗原,它有以前抗原的相同表位,但也有新表位。此时机体会以应答以前的旧表位为优势,新表位的应答处于劣势。这个想象与记忆B细胞的存在有关。
所以思考一下,小A是一个倒霉蛋,他2个月前感染了新冠,结果又感染了。抗原原罪可以合理地解释这个现象,因为新的新冠病毒虽然跟以前有相同的表位,但或许它很狡猾地缩减了老表位的数量,这样旧的记忆B细胞产生的老抗体作用就不明显,新表位的应答又处于劣势,最终自然无法逃脱被感染的命运。为什么这么猜?你还记得故乡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吗,这东西老老实了,都多少年了,糖丸还好使,表面就一堆老表位,抗原原罪就抗原原罪去,无所谓,反正每次抗体就见那些抗原表位。在或不在,他都在那里,哈哈。
3.关于IgA肾病前驱期只有一两天的猜想:由于IgA没有说具体前驱感染是什么病原体,姑且分为两大类,链球菌和病毒,但链球菌我觉得也不是很靠谱,我的把握很小,因为不是每个大叶肺炎的患者都是IgA肾病:肺炎链球菌或者其他有荚膜多糖的细菌,荚膜多糖是TI-2抗原,在八年三版免疫学P235页,有一小句话,虽然TI-2可以不依赖T细胞产生抗体,但需要Th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辅助持续产生抗体,分泌细胞因子辅助就意味着可以发生抗体类别转换。有没有可能是B1细胞在这种很急的情况下产生了IgM,后续受细胞因子刺激后又转换成了有缺陷的IgA?
病毒的话,我的把握比较大:在八年三版P227,淋巴结边缘区有一群特殊的B细胞,他们是固有免疫细胞,而且明确指出,这些细胞需要T细胞辅助,他们是针对血清颗粒抗原的。所以在Th的辅助下,他们更可能提前发生抗体类别转换。尤其是内科书说了“血清、扁桃体淋巴组织、肾小球系膜区都有缺陷的IgA1”,血清,平时我们学IgA都是在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关血清什么事?我就是这么猜的,如果是血清,是不是很可能跟这群边缘区B细胞有关系呢?扁桃体的淋巴组织虽然不是淋巴结,但他也是淋巴组织,也相似吧。
4.相对没用营养的看图说话:翻翻抗体的生成-时间曲线,IgG最早是在2周左右产生的,3周大概到高峰。所以链球菌肾炎是13/4天的前驱期。
5.给一个关于酸碱调节,肾脏的转运体分布总结:近端小管和髓袢升支粗段都是以Na-H交换体为主的,同时可以有部分(1/3)的氢离子分泌是通过H/H-K泵进行的;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主要是H/H-K泵分泌的,也可以有Na-H交换体,但这个数量生理书没写是多少,肯定不主要就对了。
至于我们津津乐道的H-K拮抗(Na-H与Na-K交换体拮抗钠钾泵的使用),近端是主要发生的场所,远端也可以。
另外就是你最爱的氨分泌,近端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远端小管都是谷氨酰胺酶搞出的NH4+分泌的氨,集合管是被动扩散,NH3直接入胞,变成NH4+。在尿液的酸化中,通过氨分泌是最主要的酸化手段,可以将尿液ph降到5.5以下。之前说的H泵等分泌氢离子并不是主要酸化手段。(8年3版生理学对这段的描述略有出入,说通过之前单纯H泵等分泌氢离子可以将尿液降到4.5是极限,但内科书小管酸中毒就是写的5.5,还是相信临床吧)
老师说的那句话,近端小管保碱,远端小管排酸,我翻了翻书,略有思考,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刘老师应该是从内kou学小管酸中毒逆推的生理学现象,事实上生理学对这段的描述并不突出,也不重点。:近端小管保碱为主(85%重吸收,包括分泌NH4+与分泌H+所重吸收的),远端小管排酸为主(酸化尿液,包括分泌NH4+与氢离子,因为近端小管虽然分泌的量多,但被原尿里的NH3,HCO3-,HPO42-中和了,所以最终体现在尿上就不是酸化尿液,完全可以翻开内科书看看pRTA,第一句话就是重吸收HCO3-障碍。)
6.关于小管电场力的另一个有力理解,或者说是证据:我们说慢性肾衰,CKD G4期以后,噻嗪药物无效,反而容易加重病情,为什么捏?所谓减少远曲小管NaCl同向转运体重吸收,集合管含Na量高,流速快,不重吸收Na,哪儿来的管腔侧负电位吸引钾离子入管腔排K+?因此高钾高氯酸中毒,懂得都懂,不懂的也可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