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伪钞大战,日本印发40亿假币,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者:明月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有些时候不仅是战士们在前线浴血拼杀,中日双方也会在一些看不见的战场上激烈交手。比如从1939年开始,由日方率先挑起引发的一场中日“假币大战”。在这个看不见的战场,双方斗智斗勇,斗争的激烈程度和残酷甚至不亚于硝烟弥漫的战争前线。
1939年,为了破坏中国经济秩序,削弱中国战争潜力,并且利用假钞来大量购买蒋氏统治区内日军急缺的物资,日本高层批准了对当时的中国货币法币实施伪造行动的计划,并将这个行动计划命名为“杉计划”。
为了推行这一计划,日方可谓是大费苦心,先是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抽调了大量专业人士和资源来进行法币仿制,可谓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第二是实施了绝对的保密措施,就连日方自己内部,也只有诸如陆军大臣、次长、军务局长等高官才知道整个计划的具体内容。
在日方高层如此重视的情况下,很快,日方有关人员便以5元面额的法币为模板,制造出了40余万元的法币假钞,准备开始拿着这笔“钱”跑到蒋氏统治区大买一通了。
令人捧腹的是,日方千算万算,唯独没有算到,他们印制的这批5元面额的法币伪钞,竟然是蒋氏统治区内早就没流通的废币了。日方费尽心思筹谋的第一次“假钞战争”,就这样以一种搞笑的结局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可以想象,日方有关执行人员,想必都因此挨了不少巴掌。
但到了1940年之后,深陷中国战场泥潭的日军在经济和物资供应上开始陷入困难,无奈之下,日方高层又开始重视起印制假钞这个计划。
这一次日方吸取教训,不仅印制的是蒋氏有关部门最新发行的纸币,而且还耐心地找来雕版工程师一点点的制作钢印模板,确保制造出来的纸币假钞能够最大程度接近真实。后来机缘巧合之下,日军又在攻占港岛的时候,抢到了一些蒋氏机构没来得及运走的纸币印刷机和大量模板、半成品、编码等等生产资料,后来日方又获得了30多亿纸币的半成品,最终,日方终于摸清楚了印刷纸币的所有关键,制造出了“几乎不存在真钞与假钞之分”的极高仿制逼真度的假钞。
这下,日方可谓是信心满满,立即开始了大规模假钞制造行动,从1940年—1945年,日方共印制了面额总和达40亿元的假钞,并迅速投入蒋氏统治区,企图一举摧毁蒋氏统治区内的经济秩序,使其陷入混乱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之中,并同时套购大量自己急需的军用物资,甚至是用来支付己方士兵生活费、收买蒋氏内部叛变人员。
这一次,按理来说日方已经是算无遗策,整个行动看起来都是天衣无缝,事实确实也是如此,日方的假币制造的实在是太过于逼真,投入到蒋氏统治区后,蒋氏对此束手无策,根本无法制止。
但让日方没有想到的是,中方这一次却没有按套路出牌,而是使出了一个“只要我先搞乱自己的经济,你就不可能搞乱我经济”的奇招,瞬间让日方瞠目结舌。
不过蒋氏使出这一招也是无奈之举。抗战时期,因为连年战争,蒋氏内部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经济紧张,为了缓解经济困难,蒋氏大开印钞机,疯狂印刷纸币,导致进入严重通货膨胀时期。
就比如在1937年的时候100元法币还可以买到两头黄牛,但是到了1941年的时候,就只可以买到一袋面粉了,后来美英空投来面额千元和万元的法币后,法币通货膨胀速度更是火箭式飙升,1945年的时候只能买两个鸡蛋了。蒋氏这些年印刷出来的法币面额,竟然接近5000亿,日方这区区40亿假钞就仿佛是泥牛入海,根本掀不起多大浪花了。
总结下来,日本对蒋氏统治区发起的这次经济战,不仅没有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反而还损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谓是得不偿失。重要的是,中方经过此事也明白了经济战的重要性,开始大量仿制沦陷区内发行的货币,套购了大量的物资,并引起了沦陷区内极大的混乱,而日方对此也是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也被卷入了通货膨胀的漩涡之中,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