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指引倾听相伴(幼儿园投稿)(笑)
虽然从教多年,辗转于各个层级的教育中,但真正理解和实践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却是在Archer这个小家伙出生之后。在各级教育由外而内疯狂内卷的当下,社会、学校、家长形成一条焦虑的流水线,最终反馈到孩子身上,这种焦虑的本质,首先是对人定义的异化,这种异化是资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带来的生活和思维上的双重压迫。然而从教育上来说,孩子首先是一个人,他人生的终极目的是成为一个人,他不是成绩单上的数据,也不是统计中的分母分子,不是机器上可替换的螺丝。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着自我意识的人。
孩子是遵从自己的情感的,Archer出生之后,家中六位家长的关怀纷至沓来,但他似乎有自己的想法,他不爱盖被子就踢,不想穿衣服就脱,不喜欢吃就吐出来,一点面子也不给。一开始,爷爷奶奶特别在意,非要“纠正”他的行为,以为这样就能让他“改过自新”,但是Archer依然我行我素。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Archer讲话较晚,但走路却比较早,走得不好,但喜欢嗷嗷跑,因为不稳,常常摔跤,但他自己很开心,爬起来继续跑。慢慢地,我们也放松了下来,跟着他跑就是了。Archer不怎么爱看小猪佩奇之类的动画片,他爱看数数字,爱看字母,爱看汽车,而且他乐于跟我们分享,唱数字歌,唱字母歌,跟我们介绍各种汽车。
和孩子的交流不是从家长向孩子的单向,更需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这种交流才是有效的,才是陪伴性的。Archer有一天突然向我们唱一首英文歌,和普通的英文儿歌都不一样,但他发音不准,完全听不出是什么歌。于是我们就坐在他旁边,看他刷ipad,听着他一首一首唱歌,突然他唱到了这首歌,我们听到了他唱的歌,是一首八大行星歌,唱的是从金星到天王星的英文名字,于是我们就一起和他唱这首歌,这种双向的交流其乐融融。
倾听儿童,进一步说就是认为儿童有自己发展的节奏,有自己独特的天赋,而不是我们家长老师认为,他应该是什么发展节奏,尤其是在对以人为本理念越来越重视的教育中,教育规律越来越模糊,社会的发展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实践几乎打散了类似需要层次理论这样的固态观点。90后、00后的孩子们,重视人的尊严和舒适,多过他们对金钱的渴望,对于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的反抗,已经开始了。什么叫相伴?只是待在孩子身边是不是相伴?相伴是一种尊重,而不是统治,更不是压迫,只有尊重孩子的发展,尊重他们的想法的陪伴才能叫相伴。作为新一代的家长,我们更应该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学会倾听孩子,尊重他们自身的发展和天赋,给他们更多的相伴,才能抵御各方带来的,想要将孩子工具化、功利化的侵袭。一个小小的生命,能健康快乐成长已属不易,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能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一点,我们应谨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