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分析,不是探讨Meta分析异质性来源的好办法!
敏感性分析也可以理解为稳健性分析,是主要用来评估meta分析合并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方法。

评估结果的稳定性
逐一剔除每一个纳入的研究后再进行效应量合并(逐一剔除法),改变纳入排除标准或剔除某类文献后再进行效应量合并(分类剔除法),都是常用的敏感性分析方法。
逐一剔除法
如下图所示,原meta分析结果是有统计学意义的,OR (95%CI) = 1.19 (1.01, 1.41),95%CI不包括1,差异显著。然而,大部分文献被剔除后,剩余研究的合并结果都变成没有统计学意义(95%CI包括1),说明原meta分析结果很容易因研究数量的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缺乏稳健性。

分类剔除法
假设纳入研究根据质量评价结果可分为高质量研究和低质量研究,分类剔除法的操作可以是:排除低质量研究,重新进行meta分析,将新的合并结果与未排除前的合并结果进行对比。
若二者未发生大的变化,则说明敏感性低,此meta分析的结果稳健可信。
相反,若排除后的合并结果与原合并结果相差较大甚至得到相反的结论,则说明敏感性高,此meta分析的结果稳健性较低,在解释结果和下结论的时候应该非常慎重,需进一步明确偏倚因素的来源。
总的来说,敏感性分析不仅可以评估meta分析合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可以评估合并结果是否受单个研究的影响,而发生显著的变化。此外,在排除某些研究或者资料后再进行meta分析,还可评估该部分研究对结果的影响。
对敏感性分析的误解
有的人是因为探讨异质性来源才做的敏感性分析,这是对敏感性分析的误解。虽然有时候敏感性分析也可以展示异质性结果,但它的最大出发点依然是评估结果的稳定性。
例如,通过逐一剔除法,发现剔除某篇(某些)文献后,异质性变得不显著,就认为它(们)是异质性来源,这也是不严谨的。
这个结果只是说明该文献带来了异质性,但并没有找到更深层次的异质性来源,也就是具体的影响因素。
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异质性来源,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不建议成为首选。只有在亚组分析、meta回归不适用或找不到异质性影响因素的前提下,才考虑用它来排查异质性“来源”。
事实上,从操作来讲,使用加尔布雷斯图(星状图),比这样的敏感性分析更方便且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