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某厂关于水冷壁管减薄和高温腐蚀原因分析
某厂在#2炉XX月XX日停炉临修时发现水冷壁管存在减薄较严重的情况,经对比XXXX年XX月份小修前后配风调整方式、煤质参数、水冷壁管换管数量分析如下:

一、XXXX年XX月份小修前后(6个月)及现运行参数对比
1.一次风速、氧量、炉膛温度、给粉机转速对比

2.二次风速对比

检修前一次风速22m/s,检修后一次风速相对下调1m/s,中、下一次风粉浓度由0.7上升至1.0相对偏高,且现场就地看火时发现#2、#3角存在贴墙现象,#2炉二次风相对下降,风速变化不大,但煤质中含硫量由1.6%上升至2.69%,就地打焦时结焦量较以前多。说明一次风速相对偏低,一次风贴墙冲刷水冷壁管。
二、XXXX年XX月份前后及现煤质参数对比

煤质含硫量、固定碳、发热量均上升,但风速调整变化不大,风粉调整不及时,飞灰上升较明显,加快了一次风粉冲刷水冷壁的速度。
三、近期检修换管数量
第一次:#2炉更换95根,前墙从左向右数第32—71根,共40根;后墙从左向右数第8-17根,共10根;左墙从前向后数第12、22-46、48、49、52、53、54根,共31根;右墙从前向后数第24-28、31、32、40、42、64-68根,共14根。
本次#2、#4炉检修换管数量:
第二次:#2炉更换150根,前墙从左向右数第26-40、46、47根,共17根;后墙从左向右数15-58根,共44根;左墙从前向后数13-18、21、27-63根,共45根;右墙从前向后数18、19、22-25、27、29-51、57、63-73根,共44根。与上次更换重合52根水冷壁管。(前墙第32-40、46、47根,共11根;后墙第15-17根,共3根;左墙第12、27-46、48、49、52、53、54根,共26根;右墙第24、25、27、31、32、40、42、64-68根,共12根。)
通过以上运行数据剖析对比,在配风调整上没有明显错误。从锅炉燃烧来看,XXXX年XX月份前掺烧杂煤时挥发分20%左右,当时曾出现一次风管烧红现象,当前燃煤挥发分在16~18%范围,一次风速相对下调1m/s,就地看火发现部分着火点偏近,存在一次风贴墙冲刷水冷壁现象。
近半年来燃煤硫分波动较大,自XXXX年XX月份煤中硫分由1.6%逐步升至2.3%左右(个别炉一度高达3.9%),虽硫分总体平均值相比不大,但存在配比不均匀,煤质波动频繁情况。加上给粉机转速采取上层低,中、下层给粉机转速持平的运行方式,使炉膛温度场相对更稳定,造成炉内热负荷相对集中,给锅炉水冷壁管出现高温腐蚀创造了有利条件。腐蚀部位主要集中在中一次风部位,以上情况说明煤质硫分变化在高温腐蚀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空气动力场试验发现,#2炉#1、#3角一次风速与实际值偏差1~2m/s,部分二次风速(7个)偏差3~6m/s,中一次风切圆直径为ф850mm(#1、#3角)和ф889mm(#2、#4角),严重偏离设计切圆ф702mm。

结合#2炉出现的问题,制定以下防范措施:
1.在锅炉燃烧稳定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较高的过量空气系数(烟气含氧量控制在4.5%左右),防止锅炉缺氧燃烧。
2.控制锅炉煤粉细度R90≤10%,避免煤粉过粗,部分煤粉不易燃尽,形成大量煤粉颗粒冲刷磨损水冷壁。
3.采用给粉机转速“正塔”调整方式,将上层给粉机转速由现在的150r/min增加至200r/min以上,保持中层给粉机转速比下层低50~100r/min左右,降低中层燃烧区域的温度,防止燃烧强度过于集中,为高温腐蚀提供温度条件。
4. 运行中严格执行制定的一次风速调整方案,因#2、#3角一次风管内部布置的螺旋板产生阻力,调整时适当提高#2、#3角一次风速1~2m/s(具体情况根据就地着火调整)。防止因燃烧切圆增大后,一次风速刚性不足,衰减过快冲刷水冷壁管。
5.加强运行人员看火质量,发现一次风气流贴墙时,及时对一次风速进行调整。
6.负荷210t/h时调整中下二次风风速至10m/s(负荷高时可以适当开大),防止锅炉中层燃烧区域缺氧,增加高温腐蚀的可能性。
7.此次空气动力场试验发现部分一、二次风速偏离实际数值较大,要求热工人员利用小修机会定期对变送器进行校验,并增加空气动力场试验的次数,为运行人员的调整提供可靠数据。
8.加强检修工艺质量,防止水冷壁管和鳍片焊接质量差,影响水冷壁管的正常受热和膨胀。利用小修机会定期对#2、#3角的螺旋板进行检查。
9.掺烧低硫煤质并保持变化平稳,防止煤质波动过大。因煤质挥发分波动过大,不利于运行人员一次风速的调整,也易导致不安全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