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刘恒贬贾谊到长沙这件事平一下反
由于贾谊的《吊屈原赋》,以及李商隐《贾生》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等后世文人著作导致大多数人都觉得刘恒是因为被奸臣蛊惑,贬贾谊到长沙,三年后贾谊回来第一时间面对贤臣又只论鬼神,所以一提到贾谊,就联想到文帝是个听信谗言又封建迷信的君主🙃 首先,贾谊被贬这件事不是听信奸臣谗言那么简单。吕雉死后,吕产吕禄被设计交出军权而诛杀,被打压了十几年的功臣集团终于得以喘息,这里的功臣集团就是随高祖打天下的那帮子人,他们当初挑选刘恒当皇帝,就是认为刘恒远在代国,政治经验几乎没有,所以以为刘恒是一个好操控的皇帝,但从后面可以得知功臣集团预判错了😎 这其中手握军权与玉玺的太尉周勃就是极其拥立刘恒为帝的功臣之一,而他在刘恒前往长安称帝的半路拦截了下来,欲与刘恒讨论私事(实际为探新帝能力虚实,与立下马威),而刘恒也说出了让我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的“天子无私事”,给了周勃一点点小小的文帝震撼😎从上述文字即可以看出,周勃的心思不太老实,小手不是很干净,不想让新帝打压他与功臣集团,甚至想要立威“把持朝政”,而与周勃相同思想而把持大权的功臣只多不少,这群人就是贾谊后面被贬的主要原因。 说完这些终于开始讲贾谊了😤贾谊,洛阳人,家里不是什么世家大族,但也能供得起他读书,由于贾谊18岁就学富五车,可以背诵默写诗经尚书在当地小小出名,河南郡守吴公听说了贾谊的才学,把他提拔到自己府里当官,而后因汉承秦制,全国进行官员考核(萧何当年考了沛县第一),吴公考了全国第一,被提拔到朝廷任职九卿之一的廷尉,吴公带着贾谊一起去了长安。这里要了解的是,刘恒一称帝便开始打压功臣集团,所以大举提拔新臣任重要官职。 贾谊到了长安后,因吴公经常在刘恒前举荐贾谊,所以贾谊当即被任为博士(类参谋),又因每次与一群博士讨论时观点总能出类拔萃,让刘恒见之而喜,仅仅一年后被提拔为太中大夫。这个职位不是九卿之一,属光禄勋下属,但侍奉皇帝左右,参与议政,是皇帝比较宠信之人才能做的官位。贾谊与吴公这两人一到朝廷便担任这么高的职位,前面提到的功臣集团自然知道这是皇帝在打压稀释自己的势力,所以不会善罢甘休,贾谊又喜欢对全国大事提意见,上奏极多政论疏议(刘恒将老臣遣回封底养老为官的重要政策就是贾谊提出)。为了自保,吴公能力强资历深扳不倒,而贾谊担任太中大夫时年仅20多岁,这就让他们以贾谊“年少轻狂,对政事妄言”等理由将贾谊打压下去。 为什么刘恒对功臣集团明明白白诬陷的理由能够一点拒绝之意没有,是因为当时“联名举报”贾谊的,有四个大臣,分别是周勃,灌婴,冯敬,张相如。周勃的势力前面已经做了解释,剩下的三人,皆随高祖立汉而位居高官,张相如更是太子刘启的老师。这四个权臣人联手打压一个朝廷新人,刘恒这时还没有将功臣集团势力完全清除,如果此时拒绝,将与功臣对立之势浮于表面,那之后的皇帝会相当不好做,朝中皇权和功臣势力进一步剑拔弩张,为了长久的皇权稳固,除奸佞之大事,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将贾谊下放到长沙了。也有观点认为,刘恒将贾谊贬到长沙也有历练他之意。 于是贾谊年纪轻轻被放后,认为刘恒不识周鼎,认瓦盆当宝,借屈原抒发自己的不如意之情。按年龄推算,贾谊死时33岁,做长沙太傅3年,回长安任职虽没有详细年岁记载,但被贬到长沙时也不过二十六七,正是年少气盛之时,当局者迷,认为刘恒恩薄听信谗言而将其贬谪很能够理解。贾谊被贬到长沙的三年,刘恒一举扫清了功臣集团势力(这段历史比较短,但有点意思,大家可以去了解了解😎),后请贾谊回朝任他为梁怀王太傅,这里又到了世人误解刘恒的关键之点。 《史记》与《汉书》记载贾谊回朝都特别突兀,是直接从写贾谊的思想理论转到了贾谊回朝,而史记更是直接将贾谊为梁怀王太傅,记作成因为贾谊谈鬼神之事谈的好才被任职,汉书虽没提到两者关系,但行文也相连紧密,极易让不识政事的后世文人只浅薄的了解到文字记录的这些,从而对刘恒产生误解。 再说一下谈论鬼神之事,咱们刘恒就是有点这种迷信小癖好,后面还被鬼神方士明晃晃的骗了,但刘恒被骗之后极快对大臣和百姓认错。他和贾谊讨论了100,1000次苍生,只是这一次鬼神之论就被史学家大笔一挥记录了下来。而无论史记汉书,都记载了文帝听完贾谊的言论,深感自己才学思想不如贾谊,这样的人不问苍生,恩犹薄吗?如果贾谊又实在对文帝,对皇室怨恨,又怎能只因梁王从马上摔死而一年之内郁郁而终?贾谊回到长安后,刘恒绝对告知他了因功臣集团不得不贬他到长沙之事,所以他对刘恒又任他做梁王太傅之事抱着极大的感激,梁王为刘恒极为宠信的皇子,就是这样,加上贾谊个人的思想,对梁王意外身亡之事怀有极大内疚,甚至认为他自己不配做为太傅而心死,后身死,年仅33岁。 贾谊的死多么可惜,又多么令人叹息,而贾谊与刘恒的君臣关系,更是比当朝正史与后世所想的深厚的多,文人诗词所表现出来的君臣疏远汉帝无情之事,实不足为信。 最后也希望大家评判历史人物的好坏时,要全面的了解,辩证的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