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篇【肩负使命】

上一篇我们讲了求同存异的道理,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追求远大目标。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年纪轻轻的就觉得活着没意思,那是因为生活没有目标。因此,要使生命有意义,必须确立坚定的人生目标,而且这个目标要尽可能远大、崇高。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12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周恩来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一天,周恩来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一个大个子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地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有一天上修身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甚至有人说:“为吃饭而读书。”老师看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着不发言,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起身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的回答博得了老师的大声喝彩。正是有了这样的志向,周恩来自少年起就发愤读书,努力掌握各种知识,最终成长为一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我们作为普通人,同样需要有远大目标,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可是,当心中有了远大目标之后,可能会看不起身边的人,究竟怎么样做才更好呢?我们下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