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到底到哪里去了?(十)

前面说过不止一次,就是在元明以前,和田玉其实只有河道中发现的鹅卵石籽料运到中原。这些鹅卵石玉中,大部分都存在玉皮。而其中大多数是青白玉和青玉,白玉不到5%,质地特别好的羊脂白玉,更是万中难得一件。因此测算1万年来输入中原的和田玉总数1万吨,在明代以前,真正的羊脂白玉不过500公斤。而在2200年前的秦代,中原流传的羊脂白玉最多也就100公斤左右。玉再好也是石头,而且和田玉的比重在2.9左右,接近3,因此100公斤的羊脂白玉,不过是30来块和土豆差不多大的石头块。实际上羊脂玉的籽料大部分比土豆都小,普遍和核桃差不多大,土豆那么大的已经算是极品了。因此在秦始皇的时代,巨大的帝国内部,也不过有大大小小五六十块真正的羊脂玉好料流传,有些还已经进入了前代帝王后妃的陵墓中,

妇好墓就是这类的典型。因此在战国末期,一块和拳头差不多大的极品羊脂玉,确实能成为可以拿出15座城池来交换的稀世之宝。也可说在秦帝国成立初期,真正可以立即拿来做玉玺的羊脂玉存货并不多。能想到用和氏璧来改造成玉玺,一方面是神化自身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可用好玉材的稀缺。现在的玉器市场上,似乎到处都可以找到所谓的和田玉籽料,其实大多数已经是青海料或者是进口料,真正的和田料已经非常稀缺。另外当今的所谓籽料,大多数是经过人为加工,上面的玉皮有些干脆是人工做出来的。因此当今所谓籽料,其实都是山上玉矿开采后再加工的产品。在当今的玉龙喀什河中,可以说是一到秋季枯水季节,都会有数万人包括几百台大型挖掘机,一起把河床挖个十几米,翻个底朝天,连几百万年前的河底鹅卵石都给翻出来了。

但是真正的羊脂玉籽料仍然是像大海捞针一样罕见。在整个和田玉的开发历史上,单体超过10公斤的羊脂玉籽料,历史上一共只记录了2块。一块是乾隆年间发现,立即被万里迢迢地送到京师。另外一块是 1998年发现,是在深度河床内被挖掘机翻出来的。如果单纯靠人力寻找和挖掘,发现这块新奇料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么前前后后说了10篇。在基本论证清楚,不论和氏璧还是传国玉玺,制作材料几乎不可能是羊脂玉之外的其他材料之后,那么传国玉玺本身的流传疑点则同样不少。现在网上关于传国玉玺的大小和材质的说法都不可信。瀚海狼山(匈奴狼山)已经充分论证,用和氏璧改造而来的传国玉玺的方寸绝不会超过5厘米,现在动辄说传国玉玺10厘米见方的说法都近乎笑话。唯一还可信的就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8个文字。

传国玉玺制作成功后,在秦代只传了2代。这和秦始皇准备万世一系的想法大相径庭。其实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传国玉玺就神秘地消失了一次,然后又莫名其妙地回来了。这又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