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那么有钱,怎么会抑郁呢”——抑郁症该如何应对?
“她那么有钱,怎么会抑郁呢”——抑郁症该如何应对?
近日惊闻李玟去世的消息,感到无比恍惚、震惊。
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好像20年前那个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愚人节,大家悲痛万分,却无可奈何。
这让广大歌迷十分难过和震惊,更有不少网友表示“真的不敢相信,CoCo看起来多么的乐观啊!”
李玟的骤然离世,让“微笑型抑郁症”再次走进大家的视线。这种抑郁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很多患者明明内心极度痛苦,脸上却仍然带着灿烂的笑容。因为“微笑”带来的假象,外人根本察觉不到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甚至即便察觉,也会因患者表露出的外在情绪而不够重视。每每都是等到噩耗传来,身边的人才后知后觉,可此时早就为之晚矣。
要知道,抑郁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抑郁症是自杀死亡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标准化死亡率的 20 倍。抑郁症的患病率很高,人群亦很庞大。100 个中国人中,至少有 6 个会经历抑郁症发作,高发人群覆盖到了从青春期到老年期的人生阶段。
作为发病率最高的单病种精神疾病,抑郁症已成为人类第二大“杀手”。
但抑郁症患者那些无法言说的痛苦,却经常被认为是“矫情”“做作”“装”。在这篇文章落笔之前,笔者听到旁人无心评论了李玟的事:“她那么有钱,怎么会得抑郁症呢,怎么会轻生呢?”
大众对抑郁症的误解,堆成了一座座成见的大山。没有人会去对一个哮喘病人说:“你努力呼吸不就好了么?”但却有人对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不就好了么?”说出这些话的不仅是陌生人,还有抑郁症患者最亲近的家人和朋友。
劝是没有用的。劝一个抑郁症患者“别多想”,就好像告诉一个烫伤了皮肤的人“你别觉得疼”一样徒劳。相信对抑郁症持有偏见的人,并不在少数。正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偏见,很多抑郁状态的人,不能被理解,或者恐慌自责、不敢求助,正在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无助和痛苦。即使有人的身心状态还没有发展到“症”的阶段,但这样的大众认知环境,恐怕真的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何应对抑郁症才是正确的?
1. 抗抑郁药物
抑郁症治疗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临床上通常将抑郁症治疗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病发的急性期,最初 8-12 周,服药者可能会经历一段“试药”的过程。每个人的体质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因而医生会谨慎地选择用药,并根据症状的改善程度逐渐调整合适剂量。
第二个阶段是治疗的巩固期,通常持续 4-12 个月,随着症状逐渐缓解,药物及其剂量会保持稳定,以防止病情反复。
第三个阶段是治疗的维持期,一般至少 2-3 年。长期服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集体生活的情境下,服药者可能需要克服吃药的耻感,恶心、嗜睡和肥胖等副反应,以及经济压力和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服药停药请务必遵循医生指导,突然断药可能导致戒断症状,并使病情恶化。与医生一起逐步安全地减少药物剂量会更合适。
如果怀孕或哺乳,一些抗抑郁药可能会有损胎儿和孩子的健康。如果你怀孕或计划怀孕,请咨询医生。
大多数抗抑郁药是安全的。在某些情况下,25 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年轻人在服用抗抑郁药时可能会增加自杀念头或行为,尤其是在服药的最初几周或改变剂量时。因此,应密切关注症状的波动或异常行为。如果在服用抗药时有自杀念头,请立即联系医生或寻求紧急帮助。
请记住,从长远来看,抗抑郁药更有可能通过改善情绪而降低自杀风险。
2. 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也被称为谈话治疗。在这个过程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与来访一起讨论相关问题,也可能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治疗技术。证据显示,认知行为疗法、人际关系疗法和精神动力学疗法对抑郁症有效。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你:
△宣泄情绪
△讨论患病和服药的体验
△寻找更好的方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
△探索导致抑郁的个人化原因
△识别适应不良的信念和行为,并建立功能良好、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探索自我和关系,认识自己在关系中的心理角色和位置,改变适应不良的关系模式建立对生活的满足感和控制感
△获得重新生活的力量
抑郁症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
对抗抑郁症,仅靠患者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全社会的人士共同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民进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大学副校长李小琴建议,建立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由各地卫生健康部门牵头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探索建立社会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有效模式。
作为专注于患者医疗服务周期的医疗健康公司,圆心科技也义不容辞。2022年,圆心科技已开展圆心守护计划、“同舟共济,守护美好”公益心理援助活动、“舒心抗疫,共守美好”心理援助公益活动,为公众提供了缓解心理问题、提供知识科普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未来,圆心科技将继续发挥自身医疗资源优势,携手医疗健康从业者,以更贴心的”心灵处方“为广大群众的心理健康建设工作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