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书有感——关于情绪,大脑以及认知
前段时间给自己布置的功课太多,功课很紧凑,虽然提前完成了但是身体和精神方面没有做到适时调节。
我在用我的身体生活,但未能经验身体的最佳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和我的身体是合作关系,通过我的身体在物质世界里行动,但有时我的身体到了应该休息的时候,我的精神却不知道。
“锻炼是身体的冥想”。显然我很少给予它养分。
我存有的目的是生活,事实上一切都是生活,我无法体验到生活以外的事情。“生活无非是一个反复经验合一与分离的过程。”而在生活里,我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吸取短暂杂乱且低效的精神吗啡。
始作俑者是我的习性。
它像一个刹车失灵全靠惯性往前的车子。大多数时候我的心和我的大脑一致认为该停下来接收这类精神吗啡,但却像个动物一样全凭本能。
但我不是身体本身。
“如果你以为你是你的身体,你将经验到生活是身体的表达。”
人最难克服的就是自己的习气,欲望。
那些习气和欲望贪著的事物,更多是大脑给的定义。我要,我喜欢,我排斥,我讨厌。
但是习气欲望的惯性带来的并不是内心的安宁。它制造的是恐惧,担忧,不安种种有害情绪。
“情绪这种经验不是外界强加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主动选择的。”
心和大脑大多时候不能保持意见统一,关键在于我想选择偏向哪一边。
大脑被灌输了多年的定义,认知,像一堵常年阴暗潮湿发霉的墙,可能要用比这行成时间更久的时间去冲刷,刷掉自己的狭隘认知。
人的另一个习性是凡事要有个意义,起因过程和结果,再附上个句号收尾。
如果反过来想想,如果一切都没有意义呢?生活如果本来就没有意义呢?如果你反驳我,那是否反驳的原因就是你为生活下的定义呢?
还有情绪。
看不到摸不着。但它也是最影响自己的一个东西。情绪的产生又绕回到大脑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定义。
我想要一个东西,得不到我会不开心。我想做成某件事,做不成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预设了做过的一切事都会有回报。
得失之间好像自己的心一直在摇摆,情绪起伏全凭大脑的念念之间。
那东西确实没得到,但你仍好好地在这里。那件事确实没做成,但你仍好好地在这里。
是什么在影响你呢?
一天八百万个念头。
停下念头,停下认知是最难的。
人的关注点永远在自己,即便有时不在自己,被关注点也是自己的另一种投射。
人太容易给自己洗脑了,我不能,我不行,我做不到,我要,我难受,我痛苦,我压抑,我焦虑。
把自己设定在条件框架里固步自封。
“没人会做任何与自己的世界观相悖的事。”
这个我是谁?
竟然让你自己日夜不得安生。
“影响你的,不是你做过的事,而是你有过的状态。”
“强烈的情绪具有极高的创造力。除了害怕本身,没有什么是值得害怕的。”
而害怕和恐惧,就这么莫名其妙的夺走了你的力量。
哪来的恶霸,强取豪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