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水调歌头》
来源于:YGjy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说课稿) 泰宁一中涂功成 一、说教材: 开篇语: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 代选苏轼词的也总选到这一首。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对本课而言,学生们在初一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 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 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是借景抒情、遇害事感 怀之作,学生要学习其它词也就顺利得多。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户。 学习本课,学生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 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人生哲学。 (2)【本课的知识体系】 ①字词(略) ②本课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 诗词的语感。 ③本课的句型打破形式束缚,兼有长短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 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 学习。 ④本课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联想和大胆的想像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并在 学习和借鉴中体味词风的豪放。 ⑤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 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 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并 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我 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参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 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浓厚,所以计划以“熟读” 本诗,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 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学生在以前曾学过《如梦令》、《西江月》等 词,故可在此基础上拓展对《水调歌头》的讲解。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 能力氏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有不同的个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拟抓诵读这一中心,组织不同的课堂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 2、确定基本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在诵读中熟悉词,了解词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口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品味苏轼词风的豪放。 ★思想教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 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吟咏、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 意境。 教学难点: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 情。 (4)教材处理: ①生字词课前安排学生预习。 ②重点以朗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③在朗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二、说教材、学法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探究研 讨,因材施教,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首先在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 ★(1)教法 ①抓朗读。诗词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爱,诗词所蕴藏的感情内涵也靠 读来体会。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背诵,还 应要求朗读,读出情与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教程。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 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如下: ①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②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③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 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 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钥匙。 ④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⑤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2)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为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 身可持续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法具体如下: ①朗读法——积极读书。 ②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③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 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 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 李白有一首《静夜思》,大家可能都背得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下 霜。举头望明月,低度头思故乡。“这是一首思乡诗,古诗词中有很多用来表达 思念之情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对家人思念的宋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二)前提测评: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演示多媒体) 宫阙()玉宇()朱阁()绮户()无眠()婵娟() (三)。介绍作者并写作背景:(演示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兄弟情谊浓厚,他与苏辙在颖州分别已六年不见,苏轼任杭州通判, 苏辙北上密州,还中无法相见,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朗读入情:(多媒体演示)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朗读,力争读出 作者的那种思亲之情,教师做适当的朗读方法点拨。 (五)思考讨论(演示问题) 1、在这首词中,词人大胆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先让我们了解何为 联想、想象。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例:《天上的街市》明星——街灯相似点:明亮 想像: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例:天上云——牛郎织女(由此及彼) 2、把握注解,理解文句 3、作者对人生的感情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5、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组织学生讨论,媒体演示答案) (六)能力训练:(媒体演示) 联想力、想象力 请看图一,看了这幅图,你联想到什么? 请看图二,说说自已的联想。 请看图三,发挥联想力。 请看图四,发挥想象力。 (七)音乐欣赏,加深理解(媒体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八)导学达标 讨论:1、词前小序有何作用? 2、在“转朱阁。你绮户,照无眠”中,用“转、低”表示什么?“无眠” 表示什么? 3、“怀子由”体现词中哪句? 4、联想:荷叶上水珠像…… 5、想象:看到此图,我想到…… (九)归纳小结: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词人旷达胸襟和对离人的怀念 (十)作业布置 1、背诵 2、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附:板书设计 望月——写景 怀人——抒情 结束语: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如有妥之处,请各伴评委多指导,谢谢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