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云龙山石窟调查简报
和顺县云龙山石窟调查简报
《文物季刊》 1997年01期
李玉明 常亚平(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云龙山石窟在山西省和顺县县城以北1 公里处云龙山半山腰间。黄沙岩崖壁上东西走向排列两窟,东窟东侧存二附龛。二窟二龛均坐北向南,二窟相距15米,东窟保存较好西窟风化严重,窟内造像已成石胎。1995 年10月在山西省文物地图集调查工作中,我们对该石窟进行了实地勘测,现写成简报概述如下。
一 东窟
东窟坐北向南,属于三壁三龛窟(图一)。窟门圆拱尖楣形,高1.6米,宽0.8米,厚0.2米。门柱方形,门梁尾作圈圆头,门楣(残)中央原有一方题记今仅存痕迹,窟门上方有原依崖建檐所凿的圆形梁孔二个。门外两侧各雕一力士,束髻,面方圆,赤膊袒胸,下着裙,右手作拳按腰,左臂曲肘斜立掌于胸前,身躯健壮,略成弓步形面向窟门侧身而立,通高0.96米(图二)。
窟内平面长方形,下开低坛基高0.1米,窟顶作覆斗顶,窟深1.34米,宽1.7米,高1.8米。三壁三龛,龛内一佛二弟子,龛外两侧胁侍菩萨各一尊(图三、四)。
北壁 正中央开龛,龛为仿木构屋宇形单开间歇山顶式,通高1.4米,宽1.05米,深0.25米,龛柱八棱形高0.67 米,柱身细长,收分显著,柱头设栌斗形垫墩,斗上置雀替托阑额,阑额上设简化的人字拱承屋檐,屋顶浮雕瓦陇、正脊、垂脊,正脊两端鸱尾各一,柱下础石为象头,象鼻子拖于坛基上(图五图六)。龛内主佛头部为磨光高肉髻,面相清瘦,长眉,细目下视,薄唇略翘,面露微笑,细颈削肩,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下摆横过腹部搭于左肘,身内着僧祇支,束带作结下垂,衣裾褶襞长垂覆罩于方形佛座前,上身衣纹略呈阶梯式,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踟趺坐,身后刻莲形背光,佛座下饰莲蕾,佛通高0.6 米(图六,4)。佛两侧胁侍弟子(头残),所着袈裟分两种,一为交领,一为袒右,双手捧一圆形法器于胸前,面向本尊跣足立于由佛座中部支出的覆莲台上(图六,
龛两侧胁侍菩萨各一尊,形制均同,神态恬静,体形修长,头戴三叶高宝冠,宝缯由冠两侧挑出后下垂至肩部,颈饰桃尖形项圈,双肩帔巾随臂作锐鱼,然后左侧穿肘横过腹部搭于右肘外侧,而右侧披巾则顺体垂下作飘动状于下体裙外侧。下着裙,裙下摆略向外扩,呈均衡对称形式。右臂曲肘握莲蕾,左手下垂,执宝瓶,身后刻桃尖形背光,跣足站于莲台上,莲台分上下两层,上层素面圆形,下层为覆莲。菩萨身高0.65米(图六,2)。
西壁 造像布局、佛龛形制及各像风格同北壁,但佛龛较北壁略小,高1.4米。宽0.86米,深0.25米(封二,1)。龛柱下础石立面同佛座下部连为一体,柱下刻一地神,赤身,双足分开蹲踞地下,双手作拳按膝,臂膀高耸,神情静默,肌肉隆起,表现出忍受重负的状态(封二,2)。
东壁 佛龛内弟子、胁侍菩萨同西壁。主尊着菩萨装,其花冠、宝缯形制风格同胁侍菩萨,面相略长但较丰润,直鼻小口,施无畏与愿印,善助趺坐,颈饰桃尖形项圈,双肩敷搭帔巾在腹前交叉于一圆环内然后在体内侧下垂,佛后着莲叶形大背光。从东窟内三壁总体布局及此佛形象分析,该菩萨装的佛像应为弥勒菩萨(封二,3)。佛龛下部为长方形龛基,相背而蹲的雄狮两只,狮身瘦长,尾卷曲,前腿半立,做守护状。
东窟二附龛 位于东窟东部5米处,一大一小二龛并列,坐北向南。均为圆拱尖楣龛,方形龛柱柱头上高仰莲,龛梁作卷圆头,龛楣略高,大龛高0.72米,宽0.44米,深0.21米,楣高0.14米,宽0.64米。小龛高0.58米,宽0.46米,深0.17米,楣高0.14 米,宽0.56米。大龛内长方形佛台上雕佛像一尊,面方圆,着通肩袈裟,施禅定印,结踟趺坐。小龛内只存佛台无造像(图七)。
二 西窟
窟门长方形高1.07米,宽0.84米,厚0.33米,门上方字迹少许已漫患不辨,窟内平面为横长方形,宽2.5米,深1.5米,窟顶略呈覆斗式高1.68米,三壁三龛窟,龛形为帐形与圆拱两种形式,龛内一佛二弟子,造像风化严重,已成石胎形象不辨。北壁佛龛四周满布千佛亦风化,似着袈裟施禅定印,结踟趺坐。
三 关于云龙山石窟开凿年代
云龙山窟工附龛除西窟门榻上少许字迹已患漫不辨外,余者窟内均无任何文字记载及榜题等。因此关于石窟开凿年代只能据其窟、龛形制,造像风格等同当地和其它地域有明确纪年的石窟相比较,进而推断其大致时代。
在和顺境内阳光占乡沙峪村东的一组摩崖造像中,其中四龛据榜题载为北魏永安二年造(公元529年)。龛内主佛面相、手势、袈裟与云龙山东窟北壁、西壁主佛甚为相似,但其袈裟下摆衣褶较简。
与和顺县相毗邻的昔阳县石马寺佛教造像中,坐东向西的一窟,据题记载为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造。其石窟除窟内佛龛为圆拱龛外,力士、主佛、弟子及菩萨等造像风格和布局与云龙山东窟如同一辙,尤其胁侍菩萨的宝冠、宝缯形制同云龙山东窟内诸菩萨风格相同。
云龙山东窟主佛(北、西壁)同龙门石窟宾阳中洞西壁主像释迦牟尼佛(公元505——523年)在雕造手法及风格上亦较接近,右衣领搭于左肘,削肩,较长的裙板,衣纹的处理等手法在龙门石窟石牛溪北壁(公元516——528年)上随处可见。东窟二附龛外轮廓形似龙门石窟莲花洞北壁上众多的佛龛(公元516——528年),但其龛楣内素面无饰。
至于仿木构的屋形龛和三壁三龛,覆斗顶的石窟类型在我国北方北朝时期的众多著名石窟中普遍存在,这一点已被公认,故不赘言。
据此我们认为云龙山东窟与二附龛的开凿受洛阳龙门风格的影响,概为北魏晚期公元六世纪中叶所造。
西窟造像不辨,从石胎痕迹看各像身材略长,又为三壁三龛,覆斗顶形制,佛龛属于帐形龛与圆拱龛两种,北壁满布千佛,从这几点分析此窟亦应为北朝作品。
(责任编辑∶赵曙光)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