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筑-居-思》原文(2) 天地神人的四方纯一性

这一事件初眼看来似乎只是纯粹字面上的意义变化的过程。而实际上,其中隐藏着某种决定性的东西,那就是:栖居并没有被经验为人的存在; 栖居尤其没有被思考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征。
仿佛是语言把筑造即栖居的真正意义收回去了,但这却证明了此类意义的原始性;因为在语言的根本话语中,它所真正要道说的东西很容易为了那些浅显的意思而落入被遗忘状态之中。对于这一过程的奥秘,人们几乎还未曾思索。语言从人那里收回了它的简单的和高级的言说。不过,语言的原初呼声并没有因此而暗哑,它只是缄默不语而已。而人却不去留意这种沉默。

然而,如果我们倾听到语言在筑造一词中所道说的东西,我们就能觉知如下三点:
一、筑造乃是真正的栖居。
二、栖居乃是终有一死的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
三、作为栖居的筑造展开为那种保养生长的筑造与建立建筑物的筑造。
如果我们考虑到这三点,我们就能获悉一种暗示,并且觉察到下面的事情:只要我们对任何筑造本就是一种栖居这回事情不加思索,那么,我们甚至不能充分地追问--更遑论实事求是地加以决断了---建筑物的筑造本质上是什么。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了;相反地,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也即作为栖居者而存在。但栖居的本质何在呢?让我们再来倾听一下语言的呼声:古萨克森语中的"wuon"和哥特语中的"wunian",就像bauen这个古词一样,也意味着持留、逗留。而哥特语中的“wunian"更清楚地告诉我们应如何经验这种持留。Wunian意味着:满足,被带向和平,在和平中持留。和平(Friede)一词意指自由,即Frye,而fry一词意味着:防止损害和危险,"防止……"也就是保护。自由的真正意思是保护。保护(Schonen)本身不仅在于,我们没有损害所保护的东西。真正的保护是某种积极的事情,它发生在我们事先保留某物的本质的时候,在我们特别地把某物隐回到它的本质之中[3]的时候,按照字面来讲,也就是在我们使某物自由(即 einfrieden)的时候。栖居,即被带向和平,意味着始终处于自由(das Frye) 之中,这种自由把一切都保护在其本质之中。栖居的基本特征就是这样一种保护。它贯通栖居的整个范围。一旦我们考虑到,人的存在基于栖居,并且是作为终有一死者逗留在大地上,这时候,栖居的整个范围就会向我们显示出来。
但“在大地上"就意味着“在天空下”。两者一道意指"在神面前持留”,并且包含着一种“向人之并存的归属”。从一种原始的统一性而来,天、地、神、人“四方”(die Vier)归于一体。
大地是效力承受者,开花结果者,它伸展于岩石和水流之中,涌现为植物和动物。当我们说大地,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但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Einfaltder Vier)。
天空是日月运行,群星闪烁,四季轮转,是昼之光明和隐晦,是夜之暗沉和启明,是节气的温寒,是白的飘忽和天穹的湛蓝深远。当我们说天空,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但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诸神是有所暗示的神性(Gottheit)使者。从神性那神圣的支配作用中,神显现而入于其当前,或者自行隐匿而入于其掩蔽。当我们指出诸神,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但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终有一死者乃是人。人之所以被叫作终有一死者,是因为人能够赴死。赴死意味着能够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惟有人赴死,而且只要人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诸神面前持留,人就不断地赴死。当我们指出终有一死者,我们就已经一道思及其他三方,但我们并没有思索四方之纯一性。
我们把这四方的纯一性称为四重整体(das Geviert)。终有一死的人通过栖居而在四重整体中存在。但栖居的基本特征乃是保护。终有一死者把四重整体保护在其本质之中,由此而得以栖居。相应地,栖居着的保护也是四重的。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拯救大地--"拯救”一词在此取莱辛还识得的那种古老意义。拯救不仅是使某物摆脱危险;拯救的真正意思是把某物释放到它本己的本质之中。拯救大地远非利用大地,甚或耗尽大地。对大地的拯救并不是要控制大地,也不是要征服大地--后者不过是无限制的掠夺的一个步骤而已。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接受天空之为天空。他们一任日月运行,群星游移,一任四季的幸与不幸。他们并不使黑夜变成白昼,使白昼变成忙乱的烦躁不安。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期待着作为诸神的诸神。他们怀着希望向诸神提出匪夷所思的东西(das Unverhoffte)。[6]他们期待着诸神到达的暗示,并没有看错诸神缺失的标志。他们并不为自己制造神祇,并不崇拜偶像。在不妙中他们依然期待着已经隐匿了的美妙。
终有一死者栖居着,因为他们把他们本己的本质--也即他们有能力承受作为死亡的死亡一-护送到对这种能力的使用中,借以得一好死。把终有一死者护送到死亡的本质中,这决不意味着:把作为空洞之虚无的死亡设定为目标;它的意思也不是说:由于盲目地死盯着终结而使栖居变得暗沉不堪。

在拯救大地、接受天空、期待诸神和护送终有一死者的过程中,栖居发生为对四重整体的四重保护。保护意味着:守护四重整体的本质。得到守护的东西必定得到庇护。但如果栖居保护着四重整体,那么,它在哪里保藏着四重整体的本质呢?终有一死者如何实现作为这种保护的栖居呢?倘若栖居仅仅是一种在大地上、在天空下、在诸神面前和与人一道的逗留,那么,终有一死者就决不能实现这种作为保护的栖居。而毋宁说,栖居始终已经是一种在物那里的逗留。作为保护的栖居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终有一死者所逗留的东西中,也即在物(Dingen)中。
不过,这种在物那里的逗留并不是作为某个第五方而仅仅依附于前述的四重保护,相反,在物那里的逗留乃是在四重整体中的四重逗留一向得以一体地实现的惟一方式。栖居通过把四重整体的本质带入物中而保护着四重整体。但只有当物本身作为物而被允许在其本质中,物本身才庇护着四重整体。这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乃是由于终有一死者爱护和保养着生长的物,并特别地建立着那些不生长的物。保养和建立就是狭义上的筑造。就栖居把四重整体保藏在物之中而言,栖居作为这种保藏乃是一种筑造。由此,我们便踏上了第二个问题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