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以后上海成为孙文先生真正的家
1916年5月19日,宋庆龄离开日本回到上海,此后直至孙中山南下护法,这一年多的日子里,孙中山和宋庆龄租赁了环龙路63号(今南昌路59号)作为寓所,开始了上海生活。遗憾的是这处“孙宅”如今已不复存在。
从行馆步行约10分钟,便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地、当时的法界莫利爱路29号,现为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由孙中山故居和孙中山文物馆两个展示场所组成。
走进故居院内,孙中山的坐姿铜像颇为显眼,院内外树木成荫。纪念馆目前正在举办馆藏珍贵照片展,并将举办系列交流活动以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
孙中山故居是孙中山和宋庆龄唯一共同的住所,一幢欧洲乡村式小洋房,他们于1918年入住于此,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至1937年,并于1945年底将此寓所移赠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作为孙中山的永久纪念地。
1916年至1920年寓沪期间,政治上短暂失势的孙中山,以极快的速度,在上海写就并出版了他的学说——1917年的《会议通则》(后改为《民权初步》)、1919年的《实业计划》和《孙文学说》。日后,这三本著作被汇集成了《建国方略》一书,成为孙中山思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在此期间,孙中山发表了《孙文越飞宣言》,虽然未曾使用“三大政策”一词,但却在实践中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注入了他的“旧三民主义”之中,并改组了国民党。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涛认为,1916年后回到上海的孙中山虽然也是屡败屡战,但中国再也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可以把他驱赶出中国。在这段时期中,孙中山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城市是广州和上海。广州是他实现革命理想、保卫民国建制的策源地;而上海则是他一旦失意,或者是革命时机尚未成熟的休整待发之地。一旦有革命成功的希望,孙中山会义无反顾离沪赴粤,大干一场;而一旦遇到革命的低潮,孙中山离开广州,第一个休整之地则首选上海。上海才是那时孙中山真正意义上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