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拒绝比亚迪10亿美元投资,声称“不安全”,真实原因是什么?
比亚迪汽车要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合资建厂的消息,引起国内不少网友的担心,害怕它会像小米、富士康等公司一样,掉进印度精心设计的“坑”里,没想到反转来了。
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监管部门拒绝了比亚迪和印度海得拉巴Megha工程公司合资建厂的提议,并称这是知会其他部门的结果。

一位印度官员表示:“在审议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对中国在印度投资的安全担忧。”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现在已经被称为“外资坟场”,很多外企在印度的投资要么被罚得火冒金星,要么被坑得血本无归,这样的恶劣投资环境的印度,为什么还倒过来担心比亚迪合资汽车有“投资安全”问题呢?
第一,新合资工厂属于“轻资产”,印度割不了。
比亚迪的全球战略启动以来,在国际市场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其也在多个国家开展了建厂计划。
在印度,比亚迪与Megha合作要建设的新厂预计年产量在1-1.5万辆。显然比亚迪也注意到印度的营商环境,因此合资对象选的是印度的一家基建巨头集团,由他们出钱,比亚迪负责技术和供应链。

也就说,比亚迪技术入股,轻资产投入。即便是那一天印度想要开罚单,也殃及不到比亚迪品牌的实际利益。
更为重要的是,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企业,仅凭自己就能完成整个汽车供应链的供应,印度无法染指。

并且,就印度市场而言,目前成熟的技术就能满足需求,比亚迪也不需要将最先进的技术投入其中,一般成熟的平台技术就能应付,印度本土企业还没有参与的机会,所以莫迪政府算了算,无利可图。
第二,比亚迪拥有核心技术,印度无法拿钱换取。
印度既然没办法收割资金,那么收割技术有没有可能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印度号称“制造业大国”,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技术其实还很落后,比亚迪三电技术全球领先,全产业链体系完善,最为中国的新能源龙头企业,印度当然希望引进。

但是,按照印度的战略,他们希望引起重资产,全产业链的外企,以便“借鉴”。比如引入特斯拉、苹果不光看重其品牌效应,更关注的是其产业链。
但是,比亚迪的产业链过于完善,在此前国外建厂的情况来看,还是以国内供应链为主,主要研发部门也都还在国内。
印度对于比亚迪愿意提供的技术,印度是否能够将其自主化、完全消化为自有技术,也是没底的。他们十分担心投了钱,却无法介入技术吸收和产业链“借鉴”。
第三,比亚迪带了个好头,化被动为主动。
印度拒绝比亚迪合资计划,说明比亚迪的安排十分安全,或许莫迪政府“以退为进”进一步进行讨价还价,再谈条件。但是,主动权就不在印度手上,而是中企掌握了自主权。

显然这对于认清印度实际营商环境,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印度过去的套路,诸如各种补贴、税收优惠为诱饵,引导各个大厂在印度重资产布局,在印度砸钱建工厂、解决印度的税收与就业问题的路子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印度必须真心实意恢复国际信任,建立国际信用,否则很难有外企可以安心地在印度市场投资和兴业。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占据了全球25%的份额,据相关权威机构估计,到2035年将达到50%以上,现在欧洲车企纷纷进入中方市场,进行投资或者合作开发,比亚迪的海外战略一路高歌猛进,更多的中国车企也将迎来“走出去”的一刻。
印度此前的收割行动已经造成了信任危机,印度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并且想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比亚迪在印度合资这件事上看,莫迪的期望,已经变得很难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