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汉字书写新形象不能远离书法本体
中国书法史,就是书法湍流在蜿蜒起伏的传统山脉中激荡前行,既汩汩循道而下,又漫溢山道滩头,不断开辟新境,让我们领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历史。如果先贤不注重继承传统,不尊重汉字的结字原则和书写方式,就不会形成源远流长且底蕴深厚的书法传统及其规范法度;如果先贤只是一味恪守传统遵循古法,不敢越雷池一步,书法史上就不会涌现那么多个性卓异、各呈异彩的书法家,我们今天也不会看到琳琅满目、千姿百态的名家碑文法帖。书法与生俱来即与古老悠久的中国文字结伴而生并相伴而行。作为一种兼具实用价值和审美特点的书写符号,书法既与文字及其所内含的文化意蕴互为表里和相互为用,又具有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可是,当毛笔被硬笔所取代,进而伴随社会演进和科技进步,电脑和互联网普及步入“无纸化办公”时代,文字由书写变为打印、书信和文件由纸张传递变为网络传输,书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已经几乎消弭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书法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大为增强。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之所以受到相当一部分人民群众的欢迎,易于学习入门且具有修身养性作用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书法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被突出显现以后,特别是当各种展览成为书法主要呈现方式以后,关注“如何写”已超出“写什么”,注重书法点划、结体、墨气和布局等形式美感和艺术趣味,日益成为书法比拼的主战场。这样做的结果,是对书法基本功和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是相反。
讨论当代书法发展的要点,视角不应纠缠在是否继承传统、是否探索创新这样表面而简单对立的问题上,而要聚焦在怎样继承传统、怎样探索创新这个深层而具有实质性价值的问题上。书法界许多有识之士,近些年来不断呼吁继承传统、加强传统修养的重要性,我以为并非反对探索创新本身,而主要是针对“现代书法”等在尝试寻找书法表现的新手段和新天地时,确有误入歧途或失之迷路的表现。简要说来,这种歧途和迷路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画字”。这种探索以“汉字象形说”为根据,写“石”字就要像块石头、写“山”字就要有山的姿态、写“水”字要有水流的意味、写“牛”字要有些牛头的样子。
其二,“书法画”。这在“现代书法”和“学院派”书法中都有明显表现。
其三,“乱书”。此类书法探索,如有人用墨笔在纸上多次重叠书写,造成一堆乱麻或一片重叠乱码的效果,根本无法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