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篷是否是清代才流入中国?斗篷是否是汉服?
鄙人入汉服圈不久,就听说很多人认为,斗篷是清朝时期从外国传到中国,在中国流行。 不属于汉服范畴,于是我上网一查,发现普遍的证据有2点: 1没有相应的出土文物;2清朝以前的画虽然有很多都像斗篷,但是无法证明是斗篷。 首先清朝之前的画是有斗篷样子的衣服的。上网查一查可以看到。 其次出土确实没有,但是没出土不代表没有呀! 在明代的书记文本里有呀! 我读书不多,但是我记得百回本《西游记》这算明代吧?里面车迟国斗法中写过,将“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被孙悟空换成“一口钟” 原文引用: 盘,内放一套宫衣,乃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用手拿起来,抖乱了,咬破舌尖上,一口血哨喷将去,叫声:“变”!即变作一件破烂流丢一口钟,临行又撒上一泡臊溺,却还从板缝里钻出来,飞在唐僧耳朵上道:“师父,你只猜是破烂流丢一口钟。”三藏道:“他教猜宝贝哩,流丢是件甚宝贝?”行者道:“莫管他,只猜着便是。”唐僧进前一步正要猜,那鹿力大仙道:“我先猜,那柜里是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唐僧道:“不是,不是,柜里是
件破烂流丢一口钟
。”国王道:“这和尚无礼!敢笑我国中无宝,猜什么流丢一口钟!”教:“拿了!”那两班校尉,就要动手,慌得唐僧合掌高呼:“陛下,且赦贫僧一时,待打开柜看。端的是宝,贫僧领罪;如不是宝,却不屈了贫僧也?”国王教打开看。当驾官即开了,捧出丹盘来看,果然是
件破烂流丢一口钟
。国王大怒道:“是谁放上此物?”龙座后面,闪上三宫皇后道:“我主,是梓童亲手放的山河社稷袄,乾坤地理裙,却不知怎么变成此物。”国王道:“御妻请退,寡人知之。宫中所用之物,无非是缎绢绫罗,那有此什么流丢?”教:“抬上柜来,等朕亲藏一宝贝,再试如何。 可见这“一口钟”是一件服饰。
《西游记》原文曾多次出现“一口钟”这件服饰,他与“一裹穷”应该是差不多的。 可见是包裹型服饰。 那什么是“一口钟”呢? 1979年7月版的《辞源》: 一口钟,指一种
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
。以形如钟覆,故名。又叫
斗蓬
、莲蓬衣、
一裹圆
。
明
方以智《通雅》三六《衣服》:“周弘正著绣假钟,盖今之一口钟也。凡衣掖下安襬,襞积杀缝,两后裾加之。世有取暖者,或取冰纱映素者,皆略去安襬之上襞,
直令四围衣边与后裾之缝相连,如钟然
。”《西游记》三六:“有的披了袈裟;有的着了偏衫;无的穿着个一口钟直裰。” 可以看出“一口钟”就是斗篷,外形似钟。 有人可能会说《辞源》是后人写的,没错,但是《通雅》可是实打实明朝书籍吧?而且《通雅》李介绍的这个周弘正可是南北朝人!“一口钟”最早也是僧人常穿,而南朝就是佛教昌盛时期。 可见“外表似钟的裹着穿着的服饰”,早了说南北朝就有,晚点说明朝晚期一定有。 两本明代文本都有记载,这证明斗篷是明朝就有的。 其实最大的矛盾就是“一口钟”到底是不是斗篷。因为清朝人也认为“一口钟”是斗篷,问题是明朝与清朝认为的是都一制? 要证明这个我是无法证明的(这就好比证明我是我自己一样麻烦困难),但是从“一口钟”的描述来看,它就是斗篷。 勉强举例:
清人曹庭栋
在《养生随笔》中解释斗篷:“式如被幅,无两袖,而总摺其上以为领,俗名‘
一口总
’,亦曰‘
罗汉衣
’。天寒气肃时,出户披之,可御风,静坐亦可披以御寒。”斗篷最早来源于罗汉僧侣衣物,清代斗篷尤以红色受欢迎。这也呼应了前面提到的南朝人记录,因为南朝佛教昌盛。 从晚明,早清。相同的记载,“一口钟”都是僧人的穿着,并且俗名没有明显出入来看,清朝是沿用了明朝的设定与叫法,晚明与早清时间也就不到百年,古代信息闭塞,不至于那么快就把旧词重新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清朝时期认为的斗篷就是“一口钟”,而“一口钟”至少万历时期就有,早南北朝就有,至于说什么从蓑衣演变从原始毛皮演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重要的是斗篷,是中华早已使用的服饰之一,属于汉服。与鹤氅一样最早是宗教人氏长穿,但是穷人,也会穿“一裹穷”。 纯文字比较枯燥,可能没有几人看到。我个人希望,汉服同袍拿出自信,谁再说斗篷不是汉服,可以有理有据的来证明。